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最近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这一新的诊断术语。同时指出上、下呼吸道疾病需要进行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采用了鼻-口两用雾化器(spacer),分别经口或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CARAS患者,以评价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在防治CARAS的价值。方法采用鼻-口两用雾化器(商品名:吸保)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86例CARAS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经口吸入组和经鼻吸入组,同时观察了两组治疗前后的鼻部症状记分、胸部症状记分、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结果鼻吸组与口吸组均可显著改善胸部症状、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鼻部症状记分方面鼻吸组明显优于口吸组(P〈0.01)。结论与口腔吸入比较,经鼻吸入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是一种既可控制过敏性鼻炎,又可防治哮喘的治疗方法,应在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和CARAS患者的防治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最近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这一新的诊断术语.同时指出上、下呼吸道疾病需要进行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采用了鼻-口两用雾化器(spacer),分别经口或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CARAS患者,以评价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在防治CARAS的价值.方法 采用鼻-口两用雾化器(商品名:吸保)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86例CARAS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经口吸入组和经鼻吸入组,同时观察了两组治疗前后的鼻部症状记分、胸部症状记分、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结果 鼻吸组与口吸组均可显著改善胸部症状、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鼻部症状记分方面鼻吸组明显优于口吸组(P<0.01).结论 与口腔吸入比较,经鼻吸入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是一种既可控制过敏性鼻炎,又可防治哮喘的治疗方法,应在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和CARAS患者的防治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这一新的医学诊断术语.从临床经济学角度出发,对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对CARAS联合治疗与传统的采用鼻喷雾剂和口喷雾剂分别治疗的成本/效果比(C/E)进行研究比较.方法 哮喘门诊中随机选择CARAS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联合治疗组,采用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喷雾剂进行治疗;另一组为传统治疗组,采用鼻喷雾剂和口喷雾剂分别进行治疗,疗程3个月.分别计算两组治疗的总费用(C),治疗后鼻部症状改善总评分(E1)、胸部症状改善总评分(E2)和PEFR增加值(E3),分别计算联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的C/E1,C/E2和C/E3.结果 C/E1,联合组为8.194,传统组为17.499;C/E2,联合组为9.001,传统组为15.432;C/E3,联合组为8.489,传统组为15.867.结论 联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联合治疗组3个指标的C/E都远远低于传统治疗组的C/E,联合治疗这一新的治疗方式更具有临床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allergicrhinitisandasthmasyndrome,CARAS)这一新的医学诊断术语。从临床经济学角度出发,对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对CARAS联合治疗与传统的采用鼻喷雾剂和口喷雾剂分别治疗的成本/效果比(C/E)进行研究比较。方法哮喘门诊中随机选择CARAS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联合治疗组,采用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喷雾剂进行治疗;另一组为传统治疗组,采用鼻喷雾剂和口喷雾剂分别进行治疗,疗程3个月。分别计算两组治疗的总费用(C),治疗后鼻部症状改善总评分(E1)、胸部症状改善总评分(E2)和PEFR增加值(E3),分别计算联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的C/E1,C/E2和C/E3。结果C/E1,联合组为8.194,传统组为17.499;C/E2,联合组为9.001,传统组为15.432;C/E3,联合组为8。489,传统组为15.867。结论联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联合治疗组3个指标的C/E都远远低于传统治疗组的C/E,联合治疗这一新的治疗方式更具有临床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256例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总结CARAS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医师对CARAS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患者155例,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101例,共256例.通过笔答问卷的方式,了解BA和AR患者中合并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症状的比率、两种疾病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BA患者中合并AR症状的比率为72.3% (112/155),确诊为AR的仅占33.5%(52/155).AR患者中合并BA症状的比率为35.6% (36/101),确诊为BA的仅占10.9% (11/101).联合诊断BA和AR的人数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5.0% (63/256),同时合并上、下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进行规范联合治疗患者仅占13.5% (20/148).导致患者未规律联合治疗最主要的原因是医师未告知患者联合治疗的重要性.结论 大部分BA患者都合并有AR,AR患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合并BA,但绝大部分CARAS患者均未得到准确诊断和规范的联合治疗,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医师应建立“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念,并掌握正确的协同诊治方法,同时加强对CARAS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monokine induced by IFN-γ,Mig)、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变应性鼻炎患者Th1/Th2/Th3亚群的功能状态。方法抽取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g、MCP-1及TGF-β1的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Mig为(90.99±21.92)pg/ml,高于变应性鼻炎组的(-4.91±28.01)pg/ml及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组的(-8.33±8.34)pg/ml(P=0.000)。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MCP-1浓度为(81.16±1.4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1.56±2.91)pg/ml(P=0.000);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MCP-1浓度为(103.31±11.32)pg/ml,较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高(P=0.003);MCP-1与速发相反应的相关典型症状,如鼻塞(r=0.380,P=0.001)、喷嚏(r=0.314,P=0.006)、流涕(r=0.417,P=0.000)、体征(r=0.455,P=0.000)呈正相关。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血清TGF-β1分别为(51.66±5.42)和(54.43±5.10)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4.17±7.33)ng/ml(P=0.000),TGF-β1与鼻塞(r=0.882,P=0.000)、流涕(r=0.288,P=0.013)、体征(r=0.559,P=0.000)呈正相关。健康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组血清MCP-1及TGF-β1表达不存在因年龄、性别引起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存在Th2亚群强势,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出现保护性(或调节性)Th3功能增强,不同年龄、性别不影响血清MCP-1及TGF-β1表达。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鼻窦炎合并轻度支气管哮喘的抗白三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文革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2):1335-1336
目的观察顺尔宁(孟鲁斯特)治疗伴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窦炎(ARS)的轻度持续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50例伴慢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的轻度持续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组,一组给予顺尔宁10mgqd口服,共26例,另一组给予布地奈德(普米克都保)100μgBid吸入治疗,共24例,治疗12周,监督每位患者记录以下内容:(1)治疗前第一周及治疗第12周哮喘发作的次数;(2)治疗前后测定FEV1预计值,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以上指标按统计学方法作两组的比较,同时观察孟鲁司特的安全性。结果顺尔宁组与布地奈德组比较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顺尔宁组起效明显快于对照组,在用药后第一天就显现出疗效,即鼻炎症状、眼部症状及胸闷症状改善,在夜间醒觉次数的记录中发现联合顺尔宁组可显著减少夜间醒觉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第12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在顺尔宁组从7.5%±1.2%降到(4.9±2.1)%,布地奈德组从(7.2±1.5)%降到(5.0±2.1)%,两组对照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肺功能FEV1测定均明显提高,分别改善7.56%、7.08%,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通过12周副反应观察,顺尔宁安全性较好,除2例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外,未发现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顺尔宁可作为上下呼吸道联合治疗的一线选择,既控制了ARS炎症,又减轻哮喘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同时通过控制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的哮喘高危因素而间接改善哮喘症状,显著减少夜间醒觉次数,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陈会昌  王金彭  陈妍 《山东医药》2005,45(14):23-23
变应性鼻炎属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我们采用654-2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7~52岁,其中20~40岁43例;病程<5年22例;季节性鼻炎25例,常年性鼻炎3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喷嚏、流涕、鼻塞、下鼻甲肿胀、鼻黏膜苍白、黏液性分泌物、皮肤瘙痒、鼻中隔偏曲;伴哮喘3例,鼻息肉4例。治疗方法:先嘱患者擤出鼻腔分泌物,于两侧下鼻甲前端黏膜表面放置地卡因棉片行黏膜表面麻醉3~5分钟,新洁尔灭棉片消毒鼻腔,将10mg/ml的654-2溶液平均分别注射于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过敏性鼻炎一哮喘综合征(combinedallergicrhinitisandasthmasyndrome,CARAS)患者规律服药的现状以及观察规律服药对CARAS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及耳鼻喉科门诊收集18~70岁CARAS患者共256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中规律服药患者的比例,同时根据疾病确诊情况将256例患者分为3组:仅确诊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BA)者为I组,仅确诊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者为Ⅱ组,BA和AR均得到确诊者为Ⅲ组,根据患者的服药情况将各组分为规律服药和未规律服药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各规律服药亚组和未规律服药亚组的治疗效果有无差异。结果所有CARAS患者中坚持规律服药的患者仅占36.72%,I组的规律服药亚组和未规律服药亚组的BA控制率分别是45.71%和4.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2,P〈0.05);Ⅱ组的规律服药亚组和未规律服药亚组的AR控制率分别是61.54%和2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4,P〈0.05);Ill组的规律服药亚组和未规律服药亚组总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45.。0%和4.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5,P〈0.05),对:BA和AR控制率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BA=13.08,P〈0.05;x2AR=24.63,P〈O.05)。结论目前重庆地区大部分CARAS患者未规律服药,而坚持规律服药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只有坚持规范、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上、下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过敏性鼻炎一哮喘综合征(combinedallergicrhinitisandasthmasyndrome,CARAs)这一新的医学诊断术语。从临床经济学角度出发,对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对CARAS联合治疗与传统的采用鼻喷雾剂和口喷雾剂分别治疗的成本/效果比(C/E)进行研究比较。方法哮喘门诊中随机选择CARAS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联合治疗组,采用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喷雾剂进行治疗;另一组为传统治疗组,采用鼻喷雾剂和口喷雾剂分别进行治疗,疗程3个月。分别计算两组治疗的总费用(C),治疗后鼻部症状改善总评分(E1)、胸部症状改善总评分(E2)和PEFR增加值(E3),分别计算联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的C/E1,C/E2和C/E3。结果C/E1,联合组为8.194,传统组为17.499;C/E2,联合组为9.001,传统组为15.432;C/E3,联合组为8.489,传统组为15.867。结论联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联合治疗组3个指标的C/E都远远低于传统治疗组的C/E,联合治疗这一颓的治疗方式更具有临床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8激动剂咪唑喹啉类化合物R848对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IL-5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45例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离心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所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给予R848刺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刺激前后IL-5及IFN-γ水平。结果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IFN-γ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在R848刺激后,IL-5水平均下降(P0.01)。结论咪唑喹啉R848可能通过强化Th1方向的反应、抑制Th2方向的反应,限制变应性鼻炎的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3、(IL)-25与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AR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3、IL-25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IL-13,IL-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中重度组AR患者血清中IL-13、IL-25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P0.05)。IL-13与IL-25在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正相关(r=0.979 P0.05)。结论 IL-13、IL-25参与了AR的发生与发展,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究过敏性鼻炎(AR)患者鼻腔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在鼻黏膜分子水平上的损伤表现和严重程度。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鼻中隔偏曲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其中AR患者21例(AR组),非AR患者(对照组)19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蛋白水平上观察及评估黏液分泌标志物Mucin 5AC(MUC5AC)和纤毛标志物acetylated alpha-tubulin(acet. α-tubulin)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R组黏液分泌的总免疫荧光强度增加32.365%,纤毛长度缩短将近1/2,纤毛脱落评分上升将近3倍,纤毛总免疫荧光强度下降24.555%。结论 AR患者黏液分泌量显著增加,纤毛排列不齐、变短、稀疏以及脱落增加可能是导致AR患者鼻腔黏膜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弱,继而加重AR症状严重程度的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球蛋白(Ig)Y滴鼻对老年大鼠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8只老年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非特异性Ig Y治疗组)和D组(抗TNF-αIg Y治疗组),观察各组老年大鼠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鼻黏膜苏木素-伊红(HE)染色情况、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和鼻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含量。结果 B组和C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高于A组和D组(P<0.05),D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A组鼻黏膜偶见淋巴细胞浸润;B组和C组鼻黏膜水肿,固有层和上皮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血管中见炎性细胞浸润;D组鼻黏膜轻度水肿,上皮层和固有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比较完整。与A组比较,B、C、D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均升高(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下降(P<0.05)。与A组比较,B、C、D组鼻灌洗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升高(P<0.05),巨噬细胞含量降低(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鼻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降低(P<0.05),巨噬细胞含量升高(P<0.05)。结果抗TNF-αIg Y滴鼻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老年大鼠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性鼻-鼻窦炎(FRS)于1791年被首次报道,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FRS的术前诊断率几乎为零.CT检查的普及使本病的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治疗也趋于早期、微创、综合及具有针对性.但仍存在漏诊、误诊、误治等问题.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38例FRS的诊治过程,对本病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1983年,Kay首先发现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时常伴有长-短周期现象。1986年,Roden认为部分长-短周期现象前面存在的短周期也参与了心动过速的诱发,因而将这种情况称为短-长-短周期现象。[定义]短-长-短周期现象(short-long-short se-quence cycle)由3部分组成:第1个是短周期(pre-pa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机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鼻痒、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头痛、嗅觉减退等〔1〕。AR在我国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达3%~12%〔2〕。研究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羟基-3-甲基蒽醌(HMA)对人大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生长的抑制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HCT116和HT-29给予不同浓度的HMA干预,通过CCK-8、台盼蓝计数、集落形成和Annexin V染色检测HMA对大肠癌细胞活力、生长、存活能力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HMA对...  相似文献   

19.
分析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不足的影响因素,明确实现骨质疏松骨折规范化管理需要优先解决的3个量标,即继发性病因筛查、骨密度测定和/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及生活方式调整教育等。通过对具体化、可测量、便于动态比较的指标如继发性病因筛查率、骨密度检测率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率、接受骨质疏松教育率、出院后医师随访率、患者随诊率、患者出院后服药情况、持续时间、出院到第1次复诊时间、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再发骨折发生率等动态评价,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质量管理模式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循环管理,实现对该类患者管理的标准化,建立地区技术标准并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绿茶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的防治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 30 mg·kg~(-1)·d~(-1),连续4 d,制备PD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绿茶多酚组(GTP)、绿茶低(L)、中(M)、高(H)剂量组,另取正常组作对照。GTP组灌胃GTP 0.625 g·kg~(-1)·d~(-1),绿茶L、M、H剂量组灌胃0.312、0.625、1.250 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1)·d~(-1),连续14 d。于灌胃第8天起,GTP组、绿茶各剂量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 30 mg/kg,连续4 d。模型组、GTP组和绿茶L、M、H剂量组于第11天腹腔注射MPTP后,进行震颤麻痹评分实验,各组于第15天进行小鼠肢体运动功能(爬杆、游泳)检测。结果绿茶对小鼠肢体运动功能的减退有不同程度的调节和改善作用。结论绿茶L、M、H剂量组对改善PD小鼠行为学异常均有一定的效果,效果等同于甚至优于GTP,且绿茶H组(1.250 g·kg~(-1)·d~(-1))效果最好。可推算出体重60 kg的普通居民每日通过饮用3.03、6.08和12.15 g绿茶对防治PD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