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NIVAT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0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NIVAT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给予SAPB,对照组给予TPVB。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麻醉前(T0)、开胸后15min(T1)、开胸后30min(T2)、术毕(T3)、拔除喉罩后15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T0、T2、T4时刻...  相似文献   

2.
杨晓慧  舒运兵  余得水  唐昱英   《四川医学》2024,45(6):596-600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1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55例采用前锯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因子水平、生命质量以及躁动率。结果 观察组阻滞持续时间(13.63±3.16 vs. 11.74±2.54)h长于对照组,阻滞操作时间(5.36±2.31 vs. 10.19±2.55)min短于对照组,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3.86±1.87 vs. 5.91±1.54)次、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102.36±16.65 vs. 128.77±20.33)μg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的VAS评分(3.68±1.11 vs. 4.59±1.29)分、术后12 h的VAS评分(2.33±1.12 vs. 3.57±1.43)分、术后24 h的VAS评分(1.84±0.52 vs. 2.71±0.44)分、术后48 h的VAS评分(0.76±0.31 vs. 1.49±0.55)分、术后2 h的IL-10(74.28±5.36 vs. 98.57±6.44)ng/L、48 h的IL-10(45.13±4.29 vs. 53.36±5.08)ng/L、术后2 h的IL-6(65.33±4.78 vs. 76.49±5.78)ng/L、48 h的IL-6水平(47.79±3.36 vs. 54.36±4.78)ng/L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的SF-36评分(69.95±5.13 vs. 65.33±4.27)分、术后48 h的SF-36评分(83.36±4.36 vs. 74.29±3.69)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躁动率分别为(5.45%、3.64%、1.82%vs. 18.18%、14.54%、12.73%),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于胸椎旁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患者中效果更显著,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胸腔镜手术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24 kg/m2,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TPVB组和SPB组;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下行0.375%的罗哌卡因20 mL TPVB或SPB,全凭静脉麻醉诱导置入喉罩;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自主呼吸恢复时(T1)、手术开始30 min时(T2)、手术开始60 min时(T3)、手术结束时(T4)及苏醒时(T5)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患者术后2、4、6、12、24和48 h静息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 VAS),术后有效镇痛泵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累计使用量;记录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0、T1、T2、T3、T4和T5时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PB组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长于TPVB组(P<0.05),术后6 h、12 h咳嗽时VAS低于TPVB组(P<0.05),术后有效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阿片类药物累计使用量低于TPV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PVB和SPB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下胸腔镜手术,但SPB能明显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总用量。  相似文献   

4.
肖万莉  陈永旺  刘玉林  唐霓   《四川医学》2022,43(5):472-477
目的 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纳入比较SPB和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吗啡需要量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RCT,共5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6 h(MD 0.25,95%CI 0.11~0.39,P<0.05)、术后12 h(MD 0.63,95%CI 0.54~0.73,P<0.05)和术后24 h(MD 0.57,95%CI 0.26~0.88,P<0.05)VAS评分都高于PVB组;两组术后24 h吗啡需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1.87,95%CI-2.32~6.07,P>0.05);SP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VB组(RR 1.81,95%CI 1.20~2.74,P<0.05)。结论 PVB应用于乳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SPB,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6.
张成炬  林文新  郑辉利 《海南医学》2021,32(17):2223-222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行VATS的93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7例和B组46例,其中A组有2例中转开胸手术和1例出现心肌缺血,B组有1例中转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改良前锯肌阻滞对单孔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择期单孔胸腔镜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Z组)和改良前锯肌组(L组).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行相应神经阻滞操作.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48、72 h静息和运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统计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0.05)、9.76(P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0.05)、10.48(P <0.05)。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胸腔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7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单纯静吸复合全麻)和观察组(35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瑞芬太尼用量、地佐辛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和地佐辛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1%(9/3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镇痛效果更佳,术后不良反应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梁小龙  安然  陈琪  杨斌  刘红亮 《重庆医学》2021,50(12):2097-210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SPB)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与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Springer、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分析SPB复合全身麻醉(SPB组)与全身麻醉(GA组)用于胸腔镜手术后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24-127+封三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面阻滞(Shallow serratus plane block,SSPB)和前锯肌深面阻滞(Deep serratus plane block,DSPB)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6月20日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按照随机法平均分为超声引导下S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P组)和超声引导下D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C组)。P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SSPB阻滞,C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DSPB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18 h和24 h的伤口疼痛情况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镇痛泵输注总量、患者自控追加按压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5 min后D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3~T8脊神经支配节段,S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2~T9脊神经支配节段;两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术后1 h、6 h、12 h及18 h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24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镇痛泵输注镇痛药物总量、追加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PB联合PCIA泵在胸腔镜术后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前锯肌阻滞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患者60例。根据接受区域阻滞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肋间神经阻滞+前锯肌阻滞)33例和对照组(前锯肌阻滞)27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ASA分级、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12、24和48?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术后追加用药次数、术后PCIA相关副作用、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术后SpO2、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两组的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CIA相关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术后PCIA泵按压次数,减少术后追加用药次数,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提高术后动脉SpO2,提前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住院时间(P?<0.05)。结论 与前锯肌阻滞比较,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前锯肌阻滞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肺部并发症,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王爽  黄晨晨  夏琴  张珺  陈燕琪  贾梦醒 《西部医学》2020,32(12):1835-184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对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组(ST组)。S组和ST组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横肌平面阻滞均于麻醉诱导前进行。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 QoR 15恢复质量评分,患者入室时(T0)、切皮前(T1)、切皮时(T2)、乳腺内侧手术操作时(T3)及拔管后5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评价拔管后30 min(T5)、术后2 h(T6)、4 h(T7)、8 h(T8)、12 h(T9)及24 h(T10)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S组和ST组术后24 h QoR15总分、疼痛评分、生理舒适度评分、情绪状态评分高于G组,ST组术后24 h QoR 15总分、疼痛评分、生理舒适度评分高于S组(均P<0.05);ST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MAP及HR低于G组和S组(P<0.05);S组和ST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G组,其中ST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S组(均P<0.05),丙泊酚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S组和ST组术后24 h内VAS评分均低于G组,其中在T6~T9时间点ST组低于S组(均P<0.05);S组和ST组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和头晕发生率低于G组(P<0.05),但S组与S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较理想,可明显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降低术后头晕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阻滞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阻滞组先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5 min(T0)、麻醉诱导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平均血压(B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T4)、12 h(T5)、24 h(T6)、48 h(T7)时静止状态及咳嗽状态下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T0、T3、T6、T7时检测C反应蛋白、静息能量消耗、呼吸商、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静息能量消耗和呼吸商,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生协会分级、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患者T0、T1、T2、T3时BP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B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0、T1、T2、T3时H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2、T3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静息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咳嗽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0、T3、T6、T7时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物质代谢和静息能量消耗,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胸横肌平面阻滞,2组患者均于神经阻滞完成后接受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劈胸骨时(T2)、切开心包时(T3)、关胸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苏醒后6 h(T5)、苏醒后12 h(T6)、苏醒后24 h(T7)、苏醒后48 h(T8)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苏醒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T2、T3、T4时的H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胸神经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保留胸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断乳腺癌并拟行保留胸肌式乳腺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根据是否术前行胸神经联合阻滞,分为全麻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于术毕24、48 h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上肢感觉异常,腋窝疼痛评分以及镇痛补救药物的用量。术毕48 h,行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 40)评分。比较术前血常规与术后一天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 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在24、48 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补救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毕24 h的上肢感觉异常,腋窝疼痛评分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QoR-40评分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全麻组(P<0.05)。术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较全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全麻复合胸神经阻滞可提高保留胸肌式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早期康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在肝部分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2020年9月-2021年3月行择期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69例,随机分至静脉镇痛组(R组,n=35)与神经阻滞组(N组,n=34).R组予常规静脉镇痛,N组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低位前锯肌平面与双侧腹直肌鞘阻滞,两组术中泵注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对VATS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拟择期进行VATS的患者80例,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0kg。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组,n=40)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n=40),分别使用30、20mL 0.375%罗哌卡因进行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第1天的40项恢复量表(QoR-40)评分,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ESPB组和PVB组术后第1天的QoR-40量表评分(P=0.829)及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5、P=0.423、P=0.426)。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均无明显差异。ESPB组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033)。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加快VATS患者康复和术后镇痛方面与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相当。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陈健  丛海涛  王琳  钱家树  卢光涛 《浙江医学》2016,38(24):2007-201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麻醉(PVNB)复合全身麻醉对患者血清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及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64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PVNB复合全麻(观察组)82例和单纯全麻(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切皮后5min及术后拔管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麻醉前、术后2、12、24、48h血清Cor、CRP水平及术后2、12、24、48hVAS变化。结果围术期观察组的MAP及HR基本稳定(P>0.05),而对照组均较术前(T0)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8h(T4~7),观察组的血清Cor、CRP水平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7时,观察组的PCA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PVNB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能够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前锯肌肌瓣具有较多优良特性,为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适用于对肢体远端软组织缺损造成的骨和肌腱外露的修复重建以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国内的应用鲜有报道.文章对前锯肌的解剖特点、游离前锯肌肌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