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降植烷诱导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降植烷(pristane)免疫Lewis大鼠诱导关节炎,建立类风湿关节炎(RA)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和X线摄片的方法观察大鼠的发病程度和病理特点。结果 大鼠关节炎发病率为62.5%,主要累及远端关节。关节炎症状呈慢性反复及进行性加重。关节X线摄片及病理显示关节滑膜增生、软骨组织及骨组织呈典型的关节炎病变。结论 Pristane诱导关节炎(PIA)大鼠模型与人类RA发病及病理特点极为相似,是研究RA较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性疾病,其炎症发病过程主要与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内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姜黄素在调节免疫细胞、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以及阻断细胞内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可能成为抗RA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透骨香醇提液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分析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阳性对照组、透骨香高、中、低剂量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用牛Ⅱ型胶原制备CIA模型,用雷公藤多苷及不同剂量透骨香醇提液灌胃治疗3 w后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同时取踝关节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透骨香灌胃治疗组可显著降低血清中IL-17、IL-1β、TNF-α水平(P0.01);对VGEF的影响则以中、高剂量组为主,呈现剂量依赖。病理结果显示治疗后大鼠滑膜上皮增生,可见散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仍见肉芽肿病变,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透骨香醇提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治疗效果,且呈现剂量依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肘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136例类风湿肘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85肘)和对照组68例(90肘),观察组行人工肘置换术,对照组行肘关节滑膜切除+关节成形术。结果两组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血沉(ESR)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观察组术后RF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VAS降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35%(5/68)、17.64%(12/68),P>0.05。结论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肘关节炎安全、有效,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N)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探讨提高老年RA临床疗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选择80例老年RA患者,按照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MTX治疗,观察组采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MTX治疗,治疗24 w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4 w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RA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考虑首选IFN联合MTX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不同药物治疗对血清中铜、硒及锌水平的影响。方法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及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后血清铜、硒及锌含量。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硒和血清锌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糖皮质激素组、非甾体类消炎药组治疗前后血清铜、硒及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治疗前后血清铜、硒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锌含量明显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血清铜、硒、锌水平变化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甲氨蝶呤能明显提高患者锌含量,改善免疫状态,建议在无药物禁忌证的情况下,首选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白芍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1542-1543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的“痹症”“历节”范畴。近几年来笔者以白芍为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2例,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对象本组32例中男15例,女17例,16—30岁10例,31—40岁7例,41—50岁8例,51—59岁5例,≥60岁2例。病程:〉1年8例,1—5年16例,6—10年6例,〉10年2例。  相似文献   

10.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系统性的、非感染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软骨破坏等,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晚期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障碍,致残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RA药物仍以西药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既有抗炎、镇痛作用,又有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多层次、多环节的治疗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RA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硒—褪黑素(NS-MT)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NS、MT、NS-MT、模型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法制作脑损伤模型,致伤后NS、MT、NS-MT组分别予NS、MT、NS-MT,测定脑损伤后12、24、48、72 h大鼠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钙离子(Ca^2+)水平,并观察脑微细结构变化。结果NS、MT、NS-MT组脑组织GSH-PX活性降低,MDA及Ca^2+含量升高,尤其是NS-MT组。结论NS-MT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类风湿关节炎(RA)确切病因尚不明确。R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女大于男。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峰也比男性患者低20岁左右。目前国内RA患病率为0.20%~0.37%[1]。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的炎性增生和水肿及形成的大量血管翳,导致关节损伤及不可逆性破坏,最终关节功能丧失。因此,在治疗中如何有效抑制关节滑膜炎症、阻止滑膜细胞增生或尽可能促进滑膜细胞凋亡、减少滑膜组织的增殖和血管翳的形成,是预防RA患者关节骨质破坏,减少致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1〕。RA发病率全球为0.5%1%,我国为0.32%1%,我国为0.32%0.36%,有近千万RA患者〔2〕。因诊断与治疗的不当,本病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是危及生命。RA典型的症状为周围性、对称性的多关节炎,病情和病程在临床表现上有个体差异。1现代医学对RA认识、治疗的现状和新进展1.1现代医学对RA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工硅橡胶掌指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手部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RA患者48例(75指),采用Swanson硅橡胶假体人工掌指置换术治疗。评价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变化、实验室指标及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关节活动度等。结果患者术后切口除1例发生感染外,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并发尺偏畸形复发2例、关节僵硬1例、移位1例、感染1例,均无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等并发症。疗效判定为优63指、良7指、可5指,优良率93.3%。治疗后,患者血清ESR、CRP、RF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掌指关节的疼痛、肿胀、畸形及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结论人工掌指关节置换术治疗RA手部畸形,可有效减轻疼痛、矫正畸形和改善手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传统的非生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治疗RA,存在起效慢、部分患者的病情不能缓解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生物制剂即生物DMARD,通过特异性靶向拮抗RA发病机制中的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阻断疾病的进展,能够较快缓解病情,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展现明显疗效,改善了R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侵蚀性破坏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变特点为慢性滑膜炎、血管翳形成以及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以及RA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人们对RA发病机制的认识更深入.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致伤后给予纳米硒,测定脑损伤后12、24、48、72 h大鼠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及钙离子(Ca2+)含量并观察微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GSH-PX活性降低,MDA及Ca2+含量升高,纳米硒能部分反转这种变化,脑水肿减轻.提示纳米硒对创伤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GSH-PX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0例RA患者根据RA患者病情评价(DAS28)分为活动组(46例)和缓解组(44例),同时抽取体检正常患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表达,同时观察常规检测指标,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 3组血清TNF-α、VEGF、IL-1β、IL-6、IL-8、IL-10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活动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TNF-α、IL-6、IL-8、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NF-α、VEGF、IL-1β、IL-6、IL-8、IL-10血清炎症因子分别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压痛指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RA病情可能与血清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监测血清炎症因子在评估RA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及治疗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余敏  陈艳云 《内科》2014,(1):12-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4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薏苡仁汤加减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用药1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目、关节压痛数目及血沉(ESP)、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除ESP、RF外其他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A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22013年收治于该院的RA患者46例,口服给予甲氨蝶呤10 mg/次,1次/w,经皮下注射益赛普,25 mg/次,2次/w,经12个月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RA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1、环氧合酶(COX)-2,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4和IL-10的浓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RA患者血清中IL-1、COX-2、TNF-α浓度显著下降,IL-4和IL-10的浓度增高。结论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的作用机制与下调IL-1、COX-2、TNF-α的表达量、上调IL-4和IL-10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