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洛阳平乐正骨,又称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经历了两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特点及丰富的诊治经验,已成为当今中医骨伤科学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在研究其学术起源及传承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与其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正骨手法和祖传秘方外,其高尚的医德与平乐正骨的发展壮大也存在着必然联系.笔者通过有关洛阳平乐正骨的医德文字记载和传承人的口述,结合祖国医学有关医德的论述,探讨平乐正骨的发展传承与医德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平乐正骨从民间正骨医家发展为影响甚广的中医骨伤科的学术流派,与其以仁行医的准则和郭氏看病不收钱的家训密不可分.现就其医德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精细化管理方式是推动中医学术流派持续性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文概述了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流派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流派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原因与必要性,并以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流派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提升中医学术流派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参... 相似文献
4.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骨手法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之一,针对骨折复位疗效显著.平乐郭氏正骨整复手法历经2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正骨八法法生于心,法出于手,灵巧多变,使骨折圆满复位;小夹板固定"效"、"短"、"便",灵活轻便,适合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龄段骨折的病人;理筋和活筋手法,配合穴位点按,活络通经止痛,能有效治疗伤筋;养骨手法防治并重,治疗骨伤病人事半功倍.平乐正骨手法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自成体系,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正骨手法的内容与特点,在古代很多中医学文献中能找到相关的记载.探究并了解平乐正骨手法继承与发展的脉络,能更好的理解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精髓与内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之间在我院颈肩腰腿痛科收治入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40例,把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选取患者20例采用平乐正骨疗法,对照组选取患者20例采用常规推拿疗法,2组共治疗15天,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1天,将2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变化,应用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进行对比;以及2组之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观察后疗效均较本组治疗前减轻,CASCS评分也均较升高(P<0.05),且2组间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痊愈率30%,总有效率95%;对照组痊愈率25%,总有效率90%,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2):307-309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有形观认为有形分为可视之有形和不可视之有形,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根本存在,不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外在表现。脏腑、筋骨皆属于可视之有形,功能、力线属于不可视之有形。无形分为可视之无形和不可视之无形,无形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不可视之无形为阴阳、精气、神之属,而功能之脏腑、经络传导通道、寒热虚实皆属可视之无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有形之筋骨的空间结构位置异常与无形之机体功能状态异常导致筋滞骨错,进而使筋骨本身及其相关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导致筋骨局部或(和)全身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在筋骨病的诊断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有形之筋骨的空间解剖结构异常,又注重无形之机体的功能状态异常,如体征、力线、功能;既检查有形之筋骨病变,又观察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变化,并结合舌脉征。在筋骨病的治疗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调整有形之组织结构,又强调恢复无形之功能;由调无形入手(调脉、调经络),改变有形之证;由调有形入手(正骨调结构、针刀等松解调结构组织异常),改变无形之证。在筋骨病康复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后防复,以恢复机体有形与无形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有形观认为有形分为可视之有形和不可视之有形,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根本存在,不可视之有形是有形之体的外在表现。脏腑、筋骨皆属于可视之有形,功能、力线属于不可视之有形。无形分为可视之无形和不可视之无形,无形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不可视之无形为阴阳、精气、神之属,而功能之脏腑、经络传导通道、寒热虚实皆属可视之无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有形之筋骨的空间结构位置异常与无形之机体功能状态异常导致筋滞骨错,进而使筋骨本身及其相关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导致筋骨局部或(和)全身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在筋骨病的诊断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有形之筋骨的空间解剖结构异常,又注重无形之机体的功能状态异常,如体征、力线、功能;既检查有形之筋骨病变,又观察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变化,并结合舌脉征。在筋骨病的治疗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既重视调整有形之组织结构,又强调恢复无形之功能;由调无形入手(调脉、调经络),改变有形之证;由调有形入手(正骨调结构、针刀等松解调结构组织异常),改变无形之证。在筋骨病康复方面,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后防复,以恢复机体有形与无形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平乐正骨筋骨并重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筋骨并重是平乐正骨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平乐正骨把筋骨并重思想贯穿于骨伤治疗的始终.理论上平乐正骨注重“筋骨”并重,认为人体筋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整复、固定手法上平乐正骨强调骨折固定时要护筋、用筋、调筋,要“动静结合”;辨证用用药上平乐正骨遵循肝肾同治、筋骨并重.但平乐正骨筋骨并重思想并非一蹴而就,是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以及现代医学等历代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成熟的.因此,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力学探讨平乐正骨“筋骨并重”学术思想的源流,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的平乐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颈肩腰腿痛科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在中药熏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传统手法治疗,治疗组在"筋滞骨错"理论基础上运用平乐正骨手法配合中药熏药治疗,连续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19/25);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24/2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的平乐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乐推按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平乐推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刘明伟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6(2):90-9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又称膝骨关节炎。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普遍认为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是以软骨的退变以及骨质增生为核心。因此,人们过多地关注膝关节周围骨的改变,认为发病特点是"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脉络痹阻为标[1],而对膝骨关节周围肌肉无力、肌萎缩及肌肉功能状态改变的关注较少,报道病例不多, 相似文献
12.
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是当前中医骨伤研究所急需的.从“筋能束骨利机关”的中医理论溯源,筋骨力学平衡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出发,从“筋伤不能束骨”角度分析膝骨关节炎模型的构建及病变机制的研究是相互论证的,这一理论不仅仅指导临床,在实验模型的构建方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矫筋正骨法”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和对步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KOA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刀组32例,行“矫筋正骨法”针刀治疗;对照组33例,行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步态分析的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显著降低(P<0.05),HSS评分中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针刀组屈曲畸形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针刀组和对照组步频、步速、步长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刀组治疗后VAS显著降低(P<0.05),HSS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步频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针刀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矫筋正骨法”针刀可以显著减轻KOA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可以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及步频同步得到改善,体现了KOA治疗中“筋骨并重、标本兼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软骨退变和破坏以及软骨下骨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尚不明确。KOA主要病位在筋,日久及骨,二者相互影响,造成筋骨失衡,即“筋不柔骨不正”。“筋柔骨正”理论阐述了筋与骨之间协同并用,维持膝关节功能。“肝主筋”“肾主骨”提示了筋、骨与肝肾的密切联系。基于“筋柔骨正”理论,论述KOA的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瘀血阻滞,病性为本虚标实,探讨KOA发病与"筋柔骨正"理论的相关性,进一步总结补肾活血中药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和归巢,改善膝周血供情况,以期为临床防治KOA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膝骨关节炎(KOA)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周围形成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膝关节疼痛是其主要症状。膝骨关节炎在发达国家的成人发病率为5%-10%,且逐年上升,在我国的中老年人约有30%~40%的发病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冬病夏治”法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每年夏季三伏天对78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灸疗法(以局部取穴内、外膝眼为主穴,按照证型辨证加穴,采用透刺法进针),每伏的第1天开始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d,中间休息3d,然后进行下一伏治疗,每年伏天治疗3个7d(头、中、末三伏),连续治疗3年为一疗程。结果治愈13例,好转56例,无效5例,失访4例,总有效率88.46%。其中治疗1年显效38例,占48,72%:治疗3年显效31例,占39.74%。结论选择三伏天温针灸“冬病夏治”法是防治老年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本疗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可缓解社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冬病夏治"法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每年夏季三伏天对78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灸疗法(以局部取穴内、外膝眼为主穴,按照证型辨证加穴,采用透刺法进针),每伏的第1天开始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d,中间休息3d,然后进行下一伏治疗,每年伏天治疗3个7d(头、中、末三伏),连续治疗3年为一疗程。结果治愈13例,好转56例,无效5例,失访4例,总有效率88.46%。其中治疗1年显效38例,占48.72%;治疗3年显效31例,占39.74%。结论选择三伏天温针灸"冬病夏治"法是防治老年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本疗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可缓解社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态增强MRI技术观察不同退变程度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负重位点软骨下骨的微灌注情况。方法选取诊断符合膝骨关节炎的患者35例,Kellgren-Lawrence分级( K-L评分)Ⅲ~Ⅳ级的20例归为中重度骨关节炎组,K-L评分Ⅰ~Ⅱ级的15例归为轻度骨关节炎组;同时选取健康人15例归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接受3.0T MRI扫描仪检查,获取矢状位动态增强图像。在矢状位上分别于内外侧股骨远端、胫骨平台取4个相近规格的软骨下骨矩形兴趣区域,测量内容包括:兴趣区基础信号强度、强化率、最大斜率。结果3组基础信号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骨关节炎组比较,中重度骨关节炎组内侧股骨远端最大斜率,内侧胫骨平台强化率、最大斜率,外侧胫骨平台最大斜率均显著增大( P<0.05);与健康组比较,中重度骨关节炎组内侧股骨远端、内侧胫骨平台强化率、最大斜率及外侧胫骨平台最大斜率均显著增大( P<0.05)。结论随着骨关节炎程度的加重,膝关节软骨下骨表现为更高的微灌注状态,以机械载荷高的内侧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更为明显,表现为强化率、最大斜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9.
20.
敷贴法是将中药方剂制成散剂、膏剂或巴布剂,直接敷贴于患处的方法,通过药物渗透入体内,达到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活络、活血祛淤的效果,靶向性好,敷贴法作为中医外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临床应用方面作用甚广。该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外用敷贴制剂治疗KOA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发病现状、中医外治意义、常见新剂型及其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中医外治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