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明  陈耀凯 《肝脏》2001,6(4):271-274
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人工肝 )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装置 ,这一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国外人工肝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 ,已有近 5 0年的历史。近 10余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 (bioartificialliver ,BAL)的研究成效最大 ,其基本原理是将体外培养增殖的肝细胞 (人肝细胞、哺乳动物肝细胞或肝细胞系 )置于体外循环装置 (生物反应器 )中 ,患者血液(血浆 )流过生物反应器时 ,通过容器内的纤维素半透膜或直接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从而达到人工肝支持…  相似文献   

2.
程永波  王英杰 《肝脏》2005,10(3):253-255
生物人工肝是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人工肝支持系统,高活性和功能良好的肝细胞是其基本要素之一,然而,由于肝衰竭患者肝脏大量肝细胞坏死,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和大量毒性物质堆集,这些毒性物质会对反应器中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直接影响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效果.因此,了解肝衰竭患者血浆(liver failure plasma,LFP)或血清(liver failure serum,LFS)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的各种不良作用,对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人肝细胞型体外生物人工肝进行生物合成功能的评价,藉以探讨其用于肝衰竭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用2×10~8个混合聚集球形培养的人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与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组成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EBLSS),通过循环液(RPMI 1640)中肝细胞合成分泌产物的分析,评价其生物功能。结果 经过6小时的体外循环,循环液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尿素和葡萄糖水平也有明显改变,该循环液使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DNA合成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1),实验后球形体肝细胞仍保持良好的活动。结论 由培养人肝细胞相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组成的体外生物人工肝具备肝脏生物合成功能,并有刺激肝细胞增殖的能力,对肝衰竭可能有一定的支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据医学空间网1月22日报道,生物人工肝(BAL)系统正在成为急性肝衰竭患体外有效的肝支持治疗手段。生物反应器是BAL系统的核心部件,承担着大量培养和维持肝细胞功能的重任,以及实现肝细胞与肝衰竭患血液之间的双向物质交换与作用。目前设计和研究的生物反应器包括平板式反应器、中空纤维型反应器、灌流床式/支架型反应器、肝细胞包裹与悬浮型反应器等,尤以中空纤维型反应器研究和应用得最为广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第十三讲重型肝炎的人工肝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工肝是一种代替肝脏功能的治疗手段,系在体外采用某种具有解毒、代谢等作用的装置和方法来代偿肝脏功能,对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起辅助支持治疗作用。目前已用于重型肝炎治疗的人工肝技术和方法主要有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培养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的疗效与难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衰竭病死率高,人工肝不仅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提供过渡,还为部分患者延长生存时间、争取肝脏再生、避免肝移植提供可能.肝脏具有复杂的代谢、合成、转化等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引入肝细胞,从而部分替代肝脏的解毒与生物合成的功能.随着肝细胞及其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国内外许多类型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入临床研究[1 2].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重症肝炎、肝衰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达70%,是国内外危重症中的治疗难点。肝移植术是目前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仅有1%~2%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机会。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体外机械、理化以及生物装置,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代谢功能,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度过危险期,亦为患者肝移植争取宝贵时间,因此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生物型人工肝的核心要素是肝细胞,本综述总结了当前生物型人工肝主要的肝种子细胞来源、3D培养方法以及相应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期望逐步实现肝细胞体外规模化制备,从而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肝细胞这一临床应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作为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合成、分泌、代谢、解毒等多种复杂的功能,各种原因一旦造成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将出现肝衰竭,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的堆积,而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肝细胞的损伤,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形成肝衰竭的恶性循环。生物人工肝治疗的原理是基于肝损伤的可逆性及肝细胞的可再生性,希望通过体外辅助装置来暂时替代衰竭的肝脏功能,从而为肝移植或者肝再生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前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衰竭、肝移植前后无功能时期、严重胆汁性淤积等疾病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通过各种模式互补组合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以改善机体凝血因子和白蛋白等物质的血浆置换模式联合其余增强清除体内有毒物质谱的模式。以肝细胞的合成、转化功能为设计理念的生物型人工肝(BAL)近年也取得飞速发展。肝衰竭患者先经NBAL解毒后,再予以BAL合成、转化体内活性物质,能更接近人体肝脏正常生理功能。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组合NBAL模式,再结合疗效稳定的BAL是未来重症肝病患者体外支持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肝衰竭为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体内毒性物质堆积,影响肝再生,并形成恶性循环,病死率极高。本研究旨在构建理想的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为重型肝炎及其它原因所致肝衰竭患者提供先进、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手段。方法研究以肝细胞为材料,由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研究人手,逐步构成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EBLSS),采用体外性能测试、肝衰竭动物支持等系列实验研究方法,评价EBLSS的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AIM: Bot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mucosal damage in coeliac disease vary greatly. In view of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as to whether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we reviewed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oeliac disease.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correlated mode of presentation (classical, diarrhoea predominant or atypical/silent) with histology of duodenal biopsies and examined their trends over time. RESULTS: The cohort consisted of 499 adults, mean age 44.1 years, 68% females. The majority had silent coeliac disease (56%) and total villous atrophy (6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of mode of present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p=0.25). Sixty-eight percent of females and 58% of males had a severe villous atrophy (p=0.05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end over time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presenting as atypical/silent coeliac disease and having partial villous atrophy, though the majority still had total villous atrophy. CONCLUSIONS: Among our patients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in duodenal biopsi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must account for diarrhoea in coeliac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