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活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病原学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影响。方法对266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做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1蛋白、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分组,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并比较肝组织中HBsAg、HBcAg在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的阳性率。结果通过肝活检发现,按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组,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主要分布于G1~G3,分别占本组总数的92.35%和92.77%,分别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3、G4之和比较,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BeAg阳性组重度肝炎的发生率较阴性组为高。按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程度分组,在HBeAg阳性组患者分布为S1>S2>S3>S0>S4;HBeAg阴性组患者分布为S1>S0>S2>S3>S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阶段HBeAg阴性组患者发生率偏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前S1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在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05)。结论肝组织炎症程度方面,HBeAg阳性组重度肝炎发生率比阴性组高;纤维化病变程度方面,HBeAg阴性组肝硬化发生率比阳性组高。HBeAg阳性组血清前S1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等病毒复制指标的显阳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抗原在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怡  赵桂鸣  张万增 《天津医药》2003,31(7):420-421
目的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中乙肝病毒(HBV)抗原表达与病理分型及HBV复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结果 :(1)HBV感染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检出率分别为79.75%和73.01 %。(2)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HBsAg表达以浆型为主 ,膜型检出率较低。 (3)HBcAg浆型表达在重度肝病变高于轻度肝病变 ,而核型表达则相反。除中、重度外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4)肝组织HBsAg、HBcAg 表达在血清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和HBeAg 和HBeAb均阴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浆型HBsAg和核型HBcAg 多见于病变相对静止的病例 ,而膜型HBsAg 和浆型HBcAg 与病变活动程度明显相关。在血清HBeAg与HBeAb均阴性时 ,HBV仍有可能进行复制。HBcAg 作为主要的靶抗原 ,在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蔡群  张亚飞  李鸿宾  张振华  李旭 《安徽医药》2016,37(12):1477-147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程度、血清中的HBV DNA、HBsAg以及HBeAg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CHB患者,按病理学结果分为S1组(36例)和S2~3组(67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同时利用FirbScan仪器测定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在S2~3组中,肝组织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1组中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机体血清中DNA、HBsAg、HBeAg水平及无创肝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组织中HBsAg、HBsAg存在与否对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 5 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组织做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sAg( )HBcAg( )、HBsAg( )HBcAg(- )、HBsAg(- )HBcAg(- ) 3组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sAg和HBcAg表达与否和病变程度无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瑞敏  彭霞  黄艳  叶丽红 《河北医药》2007,29(4):316-317
目的 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HBV携带者79例,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程度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HBVDNA转阴之间的关系.结果 HBsAg表达类型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HBcAg浆型表达的疗效明显优于核型表达;肝组织病理改变大于4分,血清HBV标志物阴转率高.结论 肝组织HBcAg浆型表达和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疗效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学和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病原学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影响。方法对27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分期诊断,做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_1蛋白、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HBeAg阳性组例数是阴性组的2.13倍:肝功损伤较重,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两项指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BeAg阳性组其HBV DNA(病毒复制指标)在血清学和肝脏免疫组化的阳性率较高,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HBeAg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肝损重,病毒复制活跃;HBeAg阴性组的病毒复制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仍有36.05%的患者血清HBVDNA+,10.47%的患者组化HBcAg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内收治的68例肝肾阴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34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4例,常规治疗+六味地黄丸),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骨生化指标、骨密度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骨生化指标、骨密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骨生化指标β-CTX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N-MID、BGP及骨密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肝肾阴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联合治疗,可取得安全高效的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胃黏膜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存在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黏膜病变的影响及乙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同时行胃镜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液、血清中HBsAg、HBeAg、anti-HBs、anti-HBe、anti-HBc,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检测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结果 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中HBsAg、HBeAg的检出率分别为80.0%、25.0%。其胃液中的HBsAg、HBeAg与血清中HBsAg、HBeAg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血清中HBsAg、HBeAg阴性者,胃液中HBsAg、HBeAg出现阳性。60例慢性HBV感染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29例,在胃黏膜组织中单项HBsAg阳性2例,单项HBcAg阳性10例,同时阳性17例,胃黏膜中HBsAg、HBcAg与血清中的HB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0例慢性HBV病毒感染者中29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sAg和(或)HB...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妇炎消泡腾片治疗湿热下注型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湿热下注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制霉素阴道栓1粒,于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用药,每晚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妇炎消泡腾片1片,于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用药,每晚1次。每晚用药前先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外阴,取平卧位将药送至阴道深部。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不同时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评分、阴道乳酸杆菌阳性例数及转阳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评分、阴道乳酸杆菌阳性例数及转阳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阴部瘙痒、白带色质、小腹作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阴道乳酸杆菌阴性例数、转阳率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酸杆菌阳性例数、转阳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炎消泡腾片治疗湿热下注型霉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复发率较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林丽花 《海峡药学》2013,25(2):163-164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观察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结果 1.治疗后24周及48周,两组患者ALT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周及48周,观察组患者HBeAg转阴率分别为9.38%和18.75%,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24周及48周,观察组患者血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周及48周HBV DNA转阴率为53.13%和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阿德福韦酯相比,恩替卡韦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定量及血清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定量检测HBsAg、HBeAg,利用超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检测技术检测HBV-DNA。结果 在高浓度与低浓度载量标本中,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低浓度拷贝水平下,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呈正相关(P<0.001,rs=0.457),HBsAg,HBeAg定量与HBV-DNA检测结果之间不存在相关性。HBeAg的浓度分布以>0~<1组占的百分数最多,达64.28%,≥100组占的百分数最少,仅为2.68%。不同浓度HBeAg组的HBV-DN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浓度DNA拷贝下,以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最为常见,以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eAg、HBcAb阳性模式的DNA中位数值最高,但各模式间HBV-DNA差异无显著(P>0.05)。 结论 在低浓度病毒拷贝下,病毒呈低水平复制;HBsAg、HBeAg与DNA拷贝数无相关关系,呈现独特的血清学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83例HBsAg阳性者胃、十二指肠病变HP感染状况进行检测,并与496例HBsAg阴性患者HP感染状况对照,以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HBsAg感染与胃粘膜HP感染之间的关系。一、一般资料HBsAg阳性87例,其中男63例,女24例;年龄17~64岁,平均39.3岁。HBsAg阴性者496例,其中男319例,女177例;年龄14~75岁,平均41.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13.
车达平  徐龙  张志成 《江西医药》2003,38(6):403-40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i(Pre-S1)蛋白、HBcAg、HBV DNA及HBV其他标志物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评判HBV复制和病情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方法对13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法;HBcAg采用ELISA间接法,两种抗体包被,反应孔内裂解Dane颗粒的酶标技术直接检测Pre-S1及HBV其他标志物同时进行ELISA检测. 结果血清中Pre-S1、HBcAg、HBV DNA检出率在HBsAg、HBeAAg抗-HBc组合中最高,分别为33.3%、74.6%、85.7%,与HBV-M其它组合比较P<0.01;HBeAg和HBcAg阳性组的HBVDNA、Pre-S1检出率最高(91.7%、39.6%),其次为HBeAb和HBc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的Pre-S1、HBcAg检出率(27.5%、62.6%)明显高于阴性组(2.2%、8.9%),P<0.001;Pre-S1阳性血清中HBcAg与HBV DNA检出率为96.4%、89.3%,与阴性组比较P<0.001及P<0.05;Pre-S1、HBcAg与HBV DNA检出率在各临床类型患者中,除慢性肝炎HBV DNA检出率高,且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它无特异性. 结论血清Pre-S1、HBcAg、HBV DNA和HBe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抗HBe的出现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应参考其他病毒复制指标情况.乙型肝炎各临床类型HBV复制指标检出率仅HBVDNA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3例HBeAg阳性和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穿刺活检,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同期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0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r=0.164,P>0.05)。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326,P<0.01;r=0.267,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可作为抗病毒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害的情况。方法:对1056例用短程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肝功能监测。结果:ALT升高发生率HBsAg(-)组为10.6%,HBsAg(+)组为33.0%,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害在1个月内出现者HBsAg(-)组为59.3%,HBsAg(+)组为82.8%,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者HBsAg(-)组为93.4%,HBsAg(+)组为67.2%,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化疗中HBsAg(+)者比HBsAg(-)者更易发生肝损害,且HBsAg(+)者肝损害出现快而肝功能恢复慢。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应加强肝功能监测,尤其对于HBsAg(+)患者应加强护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和喹硫平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的短期影响。方法 77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分层随机分成齐拉西酮组(n=39)和喹硫平组(n=38),齐拉西酮和喹硫平最低日剂量分别定为40 mg·d~(-1)和100 mg·d~(-1),最高日剂量分别限定为160 mg·d~(-1)和800 mg·d~(-1),每日分2次服用,治疗4周。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尿酸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齐拉西酮组和喹硫平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67%vs.58%,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齐拉西酮组尿酸水平高于喹硫平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喹硫平组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齐拉西酮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齐拉西酮和喹硫平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均有效;齐拉西酮对氧化应激影响比喹硫平小,两药对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与临床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HBV标志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HBV标志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本文应用 PAP 法和 ELISA 法检测了70例 CH-B 患者肝组织 HBsAg、HBcAg 和五项血清 HBV 标志。结果发现 HBsAg 在肝内有4种表达型式,HBcAg 有3种表达型式。HBsAg 和 HBcAg 在不分表达型式的情况下,CPH 的检出率高于 CAH,但按不同表达型式进行比较,则膜型 HBsAg 和浆膜型 HBcAg 的检出率反以CAH 为高,提示这二型抗原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具有一致性。表示病毒复制的血清 HBsAg HBeAg 抗-HBc 与 HBsAg 抗-HBc 联合检出率在 CAH 组高于 CPH 组,HBeAg 的检出率随着 SGPT 值的增高而增高。表明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血清 HBV 标志也能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本文对靶抗原和肝组织与血清 HBV 标志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我院自拟汤方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肝肝纤维指标调节与肝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给予我院自拟逐瘀益肝汤联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和比较两组纤维指标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和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前肝纤维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LN、Ⅳ-C、PC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HA、LN、Ⅳ-C、PC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BiL、ALB及AL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TBiL、ALB及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中药逐瘀益肝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对肝纤维指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腹腔镜开窗引流术和CT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囊肿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腹腔镜开窗引流术组(A组)和CT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组(B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比较两组肝囊肿完全消失所需治疗次数及对应的例数,术后不良反应,两组均于术后半年随访,观察复发例数。结果 A、B两组在单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肝囊肿完全消失所需治疗次数及对应例数分别为1次17例,2次8例,3次5例,A组患者为1次全部治愈。两组术后不良反应为A组7例,B组6例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感染发生,术后半年随访,A组复发2例,B组复发3例,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开窗引流术治疗肝囊肿1次治愈率高,但其技术要求也较高,CT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较简单,但一般完全治愈所需治疗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分子杂交法、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观察HBcAg和HBV D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方法 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处理后制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cAg。结果 HBcAg阳性67例(67.7%),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阳性53例(53.5%),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46.5%)。32例三种方法检测HBcAg及HBV DNA均阴性。HBcAg颗粒和HBV DNA颗粒在肝组织中呈浆膜型高表达分布,其肝组织病变是活动的。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有较高的HBV复制率,HBcAg及HBV DNA高表达与肝组织病变活动有关,基因芯片对肝组织中HBVDNA检出率与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