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 血栓所致心血管疾病仍存在较重疾病负担。长期以来抗血小板药物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基石, 而抗凝药物被认为是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首选。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临床研究评估了双通道抑制, 即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策略, 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心房颤动、左心室血栓等, 为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并进一步降低了不良事件风险。该文总结了双通道抑制策略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最新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 在肝硬化患者中, 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心房颤动是慢性、长期抗凝治疗最常见的适应证, 抗凝治疗对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明确作用。肝硬化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 由于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 其出血及栓塞风险明显增高。同时此类患者在使用目前批准的抗凝药物时, 均会经肝脏不同程度地代谢与消除。使得抗凝治疗更加复杂。现对肝硬化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风险与获益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以期为此类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也出现在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疾病中,门静脉血栓进一步加重门静脉高压,增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对于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门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与出血风险存在矛盾。明确门静脉血栓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对门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分类,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高危的血栓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和个体化分层诊疗,是改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新发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且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随访日期截止到2019年12月。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 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等基础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与卒中后抗凝药使用有关的因素的优势比(OR)分析房颤合并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抗凝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7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卒中后3个月内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率39.4%(377/957)。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医保报销比例(OR:1.91, 95%CI:1.28~2.86, P=0.002)、围卒中期房颤复发(OR:3.34, 95%CI:2.34~4.76, P<0.001)、合并用药种类(1~2种OR:2.10, 95%CI:1.36~3.23, P=0....  相似文献   

5.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能显著增高卒中患者病死率.卒中患者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和特异性高凝状态而成为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和药物预防.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有效.然而,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而言,抗凝药是否可用以及如何应用仍未达成共识,主要是考虑存在再出血或血肿扩大的风险.文章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狼疮抗凝物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检测狼疮抗凝物,对治疗方案抉择和疗效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对狼疮抗凝物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加深对此类患者的认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进行合理的诊治和管理,现就有关流行病学、检测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价值和相关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狼疮抗凝物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检测狼疮抗凝物,对治疗方案抉择和疗效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对狼疮抗凝物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加深对此类患者的认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进行合理的诊治和管理,现就有关流行病学、检测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价值和相关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颅脑影像学检查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3例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溶栓,14例持续静脉泵入普通肝素,据APTT值调整普通肝素剂量,常规使用2~3周。肝素静脉泵入不能阻止病情进展者采取介入溶栓,肝素及介入溶栓后给予华法令口服抗凝治疗。结果 17例肝素治疗2~3周,14例脑静脉窦血栓再通,2例足量普通肝素静脉泵入效果不佳采取介入溶栓再通,1例合并血液病治疗效果不佳。随访半年,12例预后好,生活自理;3例留有残疾,不能行走及言语;1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颅脑MRI联合MRV是诊断脑静脉血栓的可靠手段,应用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此类疾病已成为西方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尚缺少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石,也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措施。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肠道外抗凝和肠道内抗凝,前者主要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后者则是指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口服VKA作为VTE的二级预防药物已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1例经过抗凝治疗后门静脉血栓再通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回顾近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文献,总结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门脉高压症术后采用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且术后行抗凝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非血栓组与血栓组,分析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出现门静脉血栓37例(43.0%),术前脾静脉内经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6,P=0.003。结论脾静脉内径是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采用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可对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抗凝治疗是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的是防止新发静脉血栓,避免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再发,保证手术成功率。华法林是指南惟一推荐用于CTEPH的抗凝药物,而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表现出色的直接口服抗凝药仍然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支持。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抗凝药物临床研究,提升CTEPH的综合治疗效果,提高CTEPH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13.
急性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指近期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危及生命的肠缺血和梗死出现。本文将报道1例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次行内镜治疗,均于术后早期出现无症状大面积PVT,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血管再通的患者并做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4.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肺结核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高,抗凝药物是治疗VTE的重要措施。然而,利福平作为抗结核治疗中的关键药物,与较多的抗凝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因此,探讨肺结核患者使用利福平时抗凝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报道了1例69岁女性肺结核患者,入院后超声提示双下肢胫后静脉、肌间静脉血栓,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国际标准化比值极不稳定,停用华法林更换为艾多沙班,治疗3个月后复查提示下肢静脉血栓消失,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本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数据显示,对于需要同时应用利福平和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艾多沙班更为安全有效,保障抗结核方案完整的同时抗凝治疗有效,亦可使肺结核患者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血栓(PVT)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给予恰当的处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策略为抗凝治疗,但是考虑到肝硬化伴有PVT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比无肝病的原发性PVT患者要高很多,抗凝治疗的选择十分困难。大多指南对于肝硬化并发PVT患者应当如何治疗并未作出明确的推荐。我们通过检索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肝硬化PVT患者应用抗凝药物能获得较高的再通率,而不会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但研究的证据级别普遍较低,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论证,同时临床应用抗凝治疗时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PVT)患者中,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PubMed,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数据库中, 通过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6月20日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随机分组模型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PVT再通方面, 与传统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相比, 新型口服抗凝药再通率更高(OR = 13.75, 95%CI 3.58~52.90,P = 0.000 1)。出血方面, 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于传统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OR = 2.42, 95%CI 0.62~9.41,P = 0.20)。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PVT再通的发生方面优于传统抗凝药物, 在出血的发生方面,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凝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分析目前中国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至2017年,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心房颤动类型、ACS类型,心功能分级,LVEF<40%值,室壁瘤及左心耳血栓,肝肾功能不全,既往冠状动脉介入(PCI)史,既往CABG史、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存在INR异常值、是否有饮酒史,出血史,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口服抗凝药物类型等住院资料,计算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结果:根据是否应用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n=26)与非抗凝组(n=343),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患者在合并静脉系统血栓栓塞(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CHA_2DS_2-VAS_C评分及HAS-BLED评分,提示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以CHA_2DS_2-VAS_C≥2分、HAS-BLED评分<3分为主,但高卒中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比例极低。未抗凝治疗原因多为未开具抗凝处方及担心出血风险。结论: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抗凝治疗多不合理,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中抗凝治疗比例低。  相似文献   

18.
磺达肝癸钠为全球首个人工合成的长效选择性凝血因子Xa抑制剂,多项临床前研究证实其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抗凝药物,2001年首次在美国上市,随后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在欧洲和日本上市。迄今为止,已被批准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近几年,磺达肝癸钠在心房颤动抗凝、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抗血栓和抗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中也有了长足发展。现综述磺达肝癸钠在上述疾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肿瘤患者中的心房颤动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时卒中风险亦明显增加,而目前指南并未明确该类患者的卒中及其抗凝相关出血风险的评估,临床仍沿用心房颤动的评估量表,忽略了肿瘤及其治疗等因素而低估了风险。此外,传统抗凝药物因其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在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 凭借其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 低等优点,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目前,NOAC 已被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等病变 的抗凝治疗之中。然而,针对不同的临床情况,NOAC 的应用亦有其特点。文章将从NOAC 的特征、临床适应证、 药物间的转换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阐述NOAC 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