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 为预防PICC皮肤损伤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的整体研究时间为2022年4—7月。基于循证检索国内外文献, 并结合前期调查结果, 初步构建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内容框架指标。采用目的抽样法, 选取山西省14所三甲医院的20名静脉治疗专家, 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2轮函询, 确定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4, 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2和0.16(P<0.001)。最终构建的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包含6项一级指标和31项二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可为PICC皮肤损伤的预防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使用中等长度静脉导管输注肠外营养液后对置入血管的内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以期早期发现患者留置血管损伤的无临床症状的超声影像表现, 同时观察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 选取2021年7—12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经上臂置入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 根据采集数据时机不同, 分为置管前组和拔管后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置管前和拔管后导管尖端出口处静脉内膜的影像形态、血流速度、血流量, 并监测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5例患者中脱落5例, 有效样本为100例。结果 100例患者中, 置管前和拔管后导管尖端留置处血管内膜均无毛糙、增厚等损伤改变。置管前和拔管后导管尖端留置处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共发生5例(4.76%, 5/105)。结论中等长度静脉导管输注高渗性肠外营养液未对置入血管内膜形态和血流动力学造成明显影响, 未损伤置入血管, 无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取得相对安全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总结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PICC患者7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27例未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作为对照组,136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为观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皮肤潮湿多汗情况、维护方法、发病季节、是否有合并症,是否使用贴膜及胶布、是否使用皮肤消毒剂、导管正压接头压迫情况;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影响PICC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皮肤潮湿多汗、维护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发病季节均是PICC患者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ICC患者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皮肤潮湿多汗、维护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发病季节,应针对以上因素做好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血管通路装置是把"双刃剑", 充当生命通道同时也会引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从国家政策推动、医保支付革新及临床管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围绕导管全生命周期分析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基于目前难点与盲区思考我国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导管保护套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5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使用口导管保护套固定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传统固定法,观察、比较两组气管导管移位及皮肤、口腔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及皮肤、口腔黏膜损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口导管保护套固定,能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移位,减轻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琴  陈金  魏力 《护理学报》2019,26(17):1-5
目的 探讨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在PICC肿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提供护理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11月20日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PICC置管的396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并分析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部位及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6.8%(106/396);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以接触性皮炎 13.9%(55/396)以及机械性皮肤损伤中的张力性损伤/水疱6.3%(25/396)为主,其次为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1.3%(5/396),毛囊炎1.0%(4/396)。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多发生在贴膜下皮肤63.2%(67/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ICC导管相关感染(P<0.001,OR=3.271,95%CI:1.697~6.306)、穿刺次数(P=0.018,OR=2.474,95%CI:1.171~5.226)、导管维护周期延迟(P=0.018,OR=2.537,95%CI:1.176~5.473)是肿瘤PICC患者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且好发于贴膜下皮肤;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以接触性皮炎和机械性皮肤损伤居多;而感染、穿刺次数、导管维护周期延迟是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后留置时间长,若日常护理不当会引起导管破裂、导管移位及脱出、皮肤损伤等,为了实现PICC管道有效固定,减少置管后导管破裂、导管移位及脱出、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科室特别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的PICC管新型固定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高原地区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皮肤损伤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青海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71例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皮肤损伤发生30例,占17.54%,其中接触性皮炎14例,占46.67%。年龄、文化程度对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皮肤损伤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高原地区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较低,但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置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置管处皮肤状况,加强风险评估,进行早期预防以降低高原地区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后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4月住院,肿瘤晚期并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60例,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30例.传统方法组采用缝线、固定夹、贴膜三重固定,改良方法组采用输液贴、3M胶布、贴膜三重固定.比较两组导管滑脱发生率、皮肤损伤程度和穿刺处皮肤细菌检出率.结果2种固定方式下导管均无脱落情况,改良方法固定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对患者皮肤损伤小,穿刺处皮肤细菌检出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改良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固定效果好,减少患者皮肤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皮肤衰竭的概念内容、属性、先决条件、结果、正反面案例进行分析, 梳理皮肤衰竭概念的组成部分, 区分皮肤衰竭和压力性损伤, 为护理工作者能有效识别皮肤衰竭、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OVID等国内外数据库, 以Walker和Avant概念分析法为框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 从概念属性、正反案例、前因等7个方面进行介绍。明确概念在临床中的应用, 且进行了深度探究, 总结疾病的评估内容、影响因素以及压力性损伤鉴别等。结论阐明皮肤衰竭的概念, 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在有效识别皮肤衰竭的前提下, 发挥预见性思维, 积极制订护理干预措施, 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在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100例行脐静脉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照组按常规采用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比较2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次、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1.057,P<0.001);敷贴更换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t=-17.321,P<0.001);观察组皮肤浸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脐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法相比,镂空式固定法能够延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敷贴更换频次,有效降低皮肤浸渍和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对50例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患者观察分析其间歇期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患者在综合护理干预后,均治愈。因此认为通过科学的评估皮肤情况,规范的导管维护,良好的遵医行为可有效减少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周动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 为临床医护人员控制CRB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动脉置管的3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导管相关感染情况、局部皮肤异常情况、置管状况等资料, 以患者拔管后导管尖端微生物培养细菌阳性作为结局指标, 分析外周动脉CRBSI的影响因素。结果 CRBSI发生率为8.15%(27/331)。调整后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3.013, 95%CI 1.158~14.365)、局部异常(OR=3.357, 95%CI 1.670~9.269)、置管时长(OR=2.338, 95%CI 1.127~4.183)、置管位置(下肢)(OR=3.325, 95%CI 1.007~3.954 )为外周动脉CRB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ICU中年龄≥65岁、局部皮肤异常、置管天数≥14 d及置管部位在下肢的患者易发生外周动脉CRBSI, 关注老年人、注意穿刺部位无菌屏障的完整、缩短置管天数及避免下肢穿刺...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危重症儿童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三方面危险因素, 包括患儿自身因素、导管相关因素和外部因素, 归纳了加强置管前评估、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控制导管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发生、进行血栓筛查、运用风险评估模型等预防措施的主要研究进展, 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经验, 以期减少危重症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促进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在PICU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疗间歇期患者留置PICC导管维护在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在静脉治疗护理专科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102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维护;将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的9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在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维护的同时注意细节微调进行固定;比较两组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导管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64例(6.44%),对照组发生130例(1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1)。结论:对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取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的同时注意细节微调固定,有效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6.
总结93 例患者PICC 癌症患者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原因包括:皮肤基础条件差致皮肤破溃,贴膜使用方法不当易引起皮肤损伤,药物不良作用导致皮肤过敏反应,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及汗液刺激.对策:皮肤基础条件差的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掌握正确的贴膜粘贴及去除方法,对皮肤过敏患者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液,使用纱布敷料增加通透性,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93 例患者针对致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原因采用相应对策,皮肤状况好转,1 例患者皮肤状况未见好转,最终拔出导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索、评价、整合国内外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预防实践的证据,为临床规范管理导管相关皮肤损伤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网站、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美国肿瘤护理协会网站、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中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网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预防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最佳实践、推荐实践、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政府文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12日。指南由4名专家单独进行评价,其余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评价,对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证据并分级,最后由专家小组进行证据汇总及合并,归纳证据主题。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1篇政府文件、3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最终形成评估、皮肤清洁与消毒...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氯已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对氯已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4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篇,队列研究文献8篇,样本总量20 202例患者。与聚维酮碘相比,氯已定皮肤消毒剂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降低导管细菌定植发生率,但会增加导管局部皮肤反应的风险。结论 临床操作人员应针对不同人群选择最佳消毒方案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遴选并总结国内外胶质母细胞瘤电场治疗患者皮肤管理的相关最佳证据, 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UpToDate、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指南网及专业协会网站, 纳入胶质母细胞瘤电场治疗患者皮肤管理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及证据总结等, 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 包括指南2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2篇、临床决策1篇, 围绕危险因素、护理评估、预防性干预措施、药物治疗、皮肤不良反应及处理等5个方面形成31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胶质母细胞瘤电场治疗患者皮肤管理的最佳证据, 医护人员应根据临床情景及患者实际情况充分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 做好皮肤管理, 减少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保护带在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11月在河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两组均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溶栓导管,试验组用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保护带加以包扎固定,对照组采用自粘弹力绷带"十字交叉"进行外固定。观察两组的溶栓导管意外拔管发生情况,三通接头与皮肤接触部位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情况和导管固定周围皮肤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比较两组的溶栓导管意外拔管发生率、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情况及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期间,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保护带包扎固定溶栓导管,降低了溶栓导管意外拔管发生率,有效避免了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等不良事件,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