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和测量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卫生服务利用和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为完善我国慢性病共病干预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集4 598名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入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共病罹患风险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共病患者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相关因素;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影响共病患者门诊次数和住院床日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病患者每新增1种慢性病,其门诊次数、住院床日和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分别增加1.44倍、1.73倍和1.34倍;户籍、年龄、教育、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是影响患者罹患共病的风险因素;低水平教育、无业、高收入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共病患者住院床日数;无业、失业、低收入水平是共病患者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危险因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更能满足共病患者住院服务需求。结论:共病导致递增的卫生服务利用和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共病与社会风险因素密切相关,针对风险因素形成差异化的住院医保报销政策和制定个性化的社区防治策略,可以合理控制共病服务利用水平和有效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门诊统筹制度与大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从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公布的公开数据资料库中获取2008年全国94个县区门诊报销情况、住院需要及服务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数据。以住院需要、住院医疗费用、住院间接费用和住院时间分别作为因变量,获得报销的门诊患者比例作为自变量,控制其他社会经济人口学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获得报销的门诊患者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住院需要下降0.03个百分点,间接费用占家庭年消费支出比例下降0.02个百分点,例均住院时间减少0.04天;但例均医疗费用占家庭年消费支出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结论:有一定证据支持门诊统筹的开展有助于降低大病风险的出现,但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严格意义上的影响评价分析,获取更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制度对降低我国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2008年中国的医保制度已经覆盖87.9%的居民,接近全民医保覆盖的目标。然而,仍存在部分居民现金卫生支出比例过高的现象,导致家庭由于支付医疗卫生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致贫率,来探究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力度与水平。方法:本文利用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计算灾难性卫生支出和致贫率。结果: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13.0%,且发生率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总体致贫率为7.5%;家庭中含有住院病人、慢性病人、肺结核病人及60岁以上老人,其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高。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脆弱人群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增强其对居民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病门诊费用补偿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慢病门诊费用补偿政策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政策前/后农村慢病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病补偿政策对慢病患者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减轻不明显,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慢病患者家庭提供了经济保障。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患者门诊费用的补偿政策需要在补偿范围和强度上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防治项目覆盖的24省67地市患者诊疗费用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报销情况。方法设计专题调查表,以地市为单位收集24省67个地市2012年三种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况,计算住院和门诊费用能否报销和报销百分比,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住院费用纳入新农合、城居医保以及职工医保中报销的地市个数依次是60、58和55个;门诊费用纳入三种医保报销的地市个数依次是38、34和36个。住院费用在三种医保中的报销比例依次为70.00%(P25:65.00%,P75:75.00%)、70.00%(P25:60.00%,P75:70.00%)和80.00%(P25:72.00%,P75:87.00%)(χ2=36.10,P=0.000 1);门诊费用在三种医保中的报销比例依次为60.00%(P25:27.00%,P75:70.00%)、60.00%(P25:43.00%,P75:70.00%)和80.00%(P25:50.00%,P75:85.00%)(χ2=11.26,P=0.003 6)。结论部分项目地区耐多药肺结核住院和门诊诊疗费用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中进行报销,报销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门诊报销比例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武汉市慢性肾病门诊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负担等情况,了解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慢性肾病门诊患者的保障效果,提出加强慢性肾病综合管理的发展对策和优化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6家三甲综合医院267名慢性肾病门诊医保患者进行调研,采用专家咨询法对肾脏科医生进行访谈,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其卫生服务利用、疾病经济风险度、灾难性支出现象、医保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城镇职工医保CKD患者门诊服务利用较为频繁,城镇职工医保类型患者的次均门诊费用高于其他两种医保类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度、灾难性支出现象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医保类型。大部分患者认为当前医保门诊政策不能满足就诊需求。讨论:要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保患者的关注,加强预防教育和早期管理,完善慢性肾病医保门诊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帮助政策制定者精准定位靶向目标。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直接医疗费用、疾病相对风险度、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为指标,衡量慢性病给社会、人群、家庭带来的经济风险。结果:2018年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门诊总费用4792.48万元,住院总费用3 559.02万元,自我医疗总费用1 998.62万元;在15%、25%、40%的界定标准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分别为52.07%、44.97%、36.86%。结论:社会层面,门诊医疗和自我医疗给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高于住院医疗;人群层面,女性、60~89岁、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和无医保的患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面临的疾病经济风险更高,承受经济风险的能力更弱;家庭层面,慢性病加剧了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严重程度,农村和低保慢性病家庭更易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南京区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南京市区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前后医疗费用数据的测算调研,模拟分析医保基金支出等重点指标的变化。结果:已试点的江宁区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均下降,个人负担率住院持平、门诊有升有降。经模拟测算,即将推进改革的其它4个区级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占比、次均门诊费用均有所下降,次均住院费用上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下降3.21个百分点,住院费用医保统筹基金增加支出占实际基金支出的7.74%。结论:医药价格改革减轻了患者个人负担;医保基金支出增加,风险有待防范;医药价格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医疗技术和医护服务价值得到体现,补偿率偏高地区个人和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均增加。建议: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分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城乡统筹相结合,促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对农村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方法: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前后疾病经济风险和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前后,农村居民处于中高疾病风险的比例由8.25%下降到6.75%;在40%的标准下,报销前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分别为16.50%和13.50%、灾难性支出差距分别为5.14%和3.63%、灾难性支出相对差距分别为31.16%和26.89%、集中指数分别为-0.3152和-0.3259。结论:低收入家庭疾病经济风险和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较高;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相对差距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偿方式公平性;综合应用家庭经济风险和灾难性卫生支出评价家庭医疗支出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估3个大型城市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788名高血压患者费用支出情况,分析城镇高血压患者费用支出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地高血压患者就诊人次数和医疗费用支出数有明显的差异;药费占平均医药费用的88.8%,构成了医药费用的绝大部分;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调查对象住院费用医保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5.5%,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血压患者的需要。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慢病医保政策,减轻高血压患者经济负担;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规范高血压药品使用;加强高血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W市为例研究慢性病住院患者所致医保支出的分布特征,并测算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水平和患者的自付水平,为完善医疗保险慢性病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依据ICD-10编码,从W市医保局的系统数据中提取主要慢性病患者的住院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结果:2018年慢性病对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所带来的住院负担分别达到了40.6亿元和10.7亿元。其中,两种共病患者和中老年人是医保支出占比最高的群体,而三级医院则是医保支出流向最多的机构。虽然医保基金的实际报销比例随着慢性病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但是患者自付水平却没有稳定下降。结论: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应该转变传统的医保管理理念,强化慢性病门诊保障力度,加强对于医保基金的监管,并优化慢性病患者的医保待遇结构。  相似文献   

12.
医保病人门诊大病就诊费用统筹支付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江苏省南通市2001--2003年纳入统筹基金支付的7种门诊大病的患病、就诊、费用与补偿情况,发现慢性痛的门诊就诊次均费用一般不高,但年累计就诊费用要占个人年工资的30.00%以上,按“板块式”基金管理方式,个人账户一般无法承担如此高额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较好地解决了慢性病高额费用负担问题:可以减少参保者为了获得统筹支付而住院的比例,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缓解慢性病人费用负担均有较好的作用。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与诊断审查,控制非支付范围内的疾病冒用统筹基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间接医疗费用对增加家庭医疗费用负担以及引起家庭重大医疗支出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定量测算门诊及住院间接医疗费用及其造成的家庭重大医疗支出发生率,并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间接医疗费用在门诊和住院中都非常普遍,间接医疗费用可以直接导致1%-2%的家庭重大医疗支出发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作用更为明显。影响间接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状况、保险类型,及家庭与卫生机构的距离。结论间接医疗费用不但可以增加家庭的医疗支出,而且可以直接造成家庭重大医疗支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和弱势人群的作用更加突出。为了更好的解决“看病难”问题,要对间接医疗费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的物理可及性和经济可及性、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和覆盖力度来加以解决,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湖北省新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影响,为“十四五”时期调整医疗救助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使用咸宁市所有4个县2018年7月—2020年9月月度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简称“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数据,应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救助支出、就医行为和救助效果三个维度分析医疗救助制度运行情况的变化。结果:政策实施后,医疗救助总支出显著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在三级、二级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占比显著减小,在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县域内医疗机构、县域内医疗机构或指定转诊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占比显著增加;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实际负担费用显著减少,灾难性医疗卫生支出发生人数占比显著下降。结论:新健康扶贫“985”政策节省了救助支出,规范了农村贫困人口就医行为,改善了救助效果。下一步应科学设定医疗救助标准、适度拓展救助对象,同时规范救助管理体制,提高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肺炎住院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以及不同地域、城市级别、医院级别和医保覆盖情况造成的费用差异。方法:通过机械抽样获得2008年和2009年参保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肺炎住院患者的费用数据,结合卫生年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医保支付系统中肺炎治疗费用有明显差距,省会与直辖市的住院总费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8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仍然较低。同时肺炎治疗中药品花费比较高,药占比达到60%。结论: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试点,规范肺炎的诊疗流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力度,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资源,为广大百姓带来福祉。  相似文献   

16.
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供给和利用三个方面出发,基于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分析探讨了2015年北京流动人口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患病频率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针对性、广泛性、有效性和总体评价较低;从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来看,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动利用方面,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受访者依然占较大比例,定期体检比例较低,在被动利用方面,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服务利用都处于较低水平。家庭总收入、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最终从供给侧与利用的角度提出相应健康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非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医疗保障现状及疾病经济负担,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年8月在东北、中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分别选择一个地市,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在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随机抽取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开展诊疗费用报销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结果不同地区的医疗保险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忽视门诊费用的报销,而是倾向于住院费用的报销,保障力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尽管住院费用报销的实际执行力度高于门诊费用报销,但两者的执行力度均较弱。肺结核患者住院费用中约有12%~33%,门诊费用中约有24%~56%应报销但却未报销。目前,医疗保险政策对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作用仍不明显。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实际支付医疗费用占家庭非食品性支出的比例约为54%~74%。结论我国不同地区非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保险政策的实际执行力度需要加强,以切实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