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是循环系统中数量最多,最主要的杀伤病原体的细胞,且最先到达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既参与初始免疫又在破坏性炎症反应中充当效应细胞。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的丰度和它的固有性质都使它具备靶向炎症部位递送药物的能力,它们在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治疗潜力。主要从利用中性粒细胞作载体、中性粒细胞外泌体作载体以及体内利用中性粒细胞特性靶向递送药物方面综述了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抵抗微生物的主要执行者, 因此中性粒细胞对于维持肠道环境内稳态非常重要。当机体受到外来微生物入侵时, 局部组织发生感染,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募集到感染部位, 通过吞噬、脱颗粒、NADPH氧化酶依赖性杀菌等功能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 在炎症发生的早期, 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而在炎症晚期, 中性粒细胞持续存在, 由于细胞凋亡, 细胞内毒素释放入感染部位, 对感染组织持续损伤。然而, 中性粒细胞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IBD中的相关研究, 阐述了其在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应答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意识到中性粒细胞不仅参与了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修复,浸润肿瘤组织的中性粒细胞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特征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的作用。不同功能的中性粒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表型,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该文将从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谈起,对TME中不同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发挥功能的可能机制以及中性粒细胞在肿瘤研究中的临床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对中性粒细胞炎性募集的影响。方法:采用外源性弹性蛋白酶抑制剂西维来司钠盐预处理小鼠骨髓来源的中性粒细胞,通过腹膜炎过继性迁移、细胞体外趋化、流动室黏附、免疫荧光染色、细胞伸展等实验,检测NE的抑制对中性粒细胞体内炎性募集、体外趋化、牢固黏附、细胞极化与伸展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及鲁米诺化学发光系统检测NE的抑制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活性氧(ROS)释放能力的影响。结果:西维来司钠盐预处理显著减弱了中性粒细胞体内炎性募集(P<0.001);减弱了中性粒细胞在体外趋化过程中对催化剂方向性的感知(P<0.05),减慢了趋化速率(P<0.05),降低了趋化距离(P<0.05);减少了中性粒细胞在炎性内皮细胞表面形成牢固黏附的能力(P<0.000 1),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P<0.01);但对中性粒细胞的伸展、极化及ROS的释放均无显著影响。结论:NE的抑制显著损害了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外的炎性募集级联反应及吞噬作用,但对中性粒细胞的伸展、极化、ROS释放等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在急性中耳炎模型中对细菌清除和组织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鼓膜穿刺法接种肺炎链球菌6B,构建C57BL/6小鼠急性中耳炎模型,腹腔注射特异性NE抑制剂检测NE在中耳炎中的作用。分别于建模后第1、3、5天处死小鼠,分离中耳组织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中耳上皮组织损伤程度,同时收集中耳灌洗液(MELF)检测NE活性、细菌载量、炎症细胞数量、损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肺炎链球菌处理组NE活性明显升高,且在第3天达峰值。与对照组比较,NE抑制剂处理组MELF中总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炎症反应及中耳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但细菌载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肺炎链球菌中耳炎模型中,NE发挥了促进炎症应答,加重中耳组织损伤的作用,但不参与细菌的清除。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NET)对乳腺癌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对临床患者肿瘤和癌旁组织进行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芯片检测,并使用qRT-PCR进行验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lymphocyte antigen 6 complex, ly6g)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的表达情况;分离外周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刺激形成NET,将纯化后的NET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共孵育,通过脂质体将si-circRNA_0080220转染至MCF7细胞,采用qRT-PCR检测circRNA_0080220和miR-1271的表达变化;通过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MCF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变化;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检测circRNA_0080220与miR-1271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肿瘤部位的ly6g和NE表达水平高于癌...  相似文献   

7.
钱鑫  杜娇  金阳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8):760-765,768
1863年,R.Virchow基于肿瘤常常发生在慢性炎症部位和炎症细胞往往出现在肿瘤组织中的事实,提出了慢性炎症和肿瘤发生相关的假说[1]。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该理论已被广泛接受。肿瘤细胞通过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募集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些白细胞通过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肿瘤免疫[1]。  相似文献   

8.
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组(I30’+R60'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组(I60’+R60’组),缺血90mib再灌注60min组(I90'+R60’组),缺血120min再灌注60min组(I120’+R60’组),测定各组血浆中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NE的含量。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I/R)导致肾脏、肺损伤,中性粒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肾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浆Cr、BUN含量、肾系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含量逐渐升高,炎症反应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破坏程度逐渐加重。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肾缺血再灌注(I/R)后,肾组织和肺组织有损伤性改变。结论肾脏I/R损伤可造成肺功能损伤,损伤机制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发的非特异性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肿瘤与炎症的相关性已被广泛证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被认为是影响肿瘤预后的独立因子。临床上,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仍缺少简单有效的参考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文章主要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参与肿瘤进展的机制,着重阐述其影响妇科常见恶性肿瘤预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沙门氏菌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首先,沙门氏菌作为兼性厌氧菌,能够特异性地定植在肿瘤区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介导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等在内的免疫细胞浸润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其次,沙门氏菌具有高度遗传修饰性,可被改造为毒力减低或精准靶向的重组沙门氏菌。此外,重组沙门氏菌还可作为疫苗、细胞毒性药物、RNAi和纳米颗粒递送的有效平台,在治疗的同时还可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如重组沙门氏菌载体活疫苗裂解系统,能够加强肿瘤抗原呈递,促进T细胞发挥杀伤效应。本文介绍了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的抗肿瘤免疫特性和肿瘤靶向性,并对以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为递送系统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损伤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肺部表现,严重时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肺内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和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作为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的新机制,可在胞外捕获、杀伤病原体,但也参与众多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急性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产生及其与血小板和炎症介质等的相互作用,可能直接影响急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66b阳性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乳腺癌中的浸润及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80例乳腺癌手术切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Graphpad软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下载TCGA数据库,R软件分析乳腺癌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80例乳腺癌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密度与无瘤生存期呈负相关(P=0.007 7),与肿瘤病理分期(P=0.005 0)、淋巴结转移(P=0.023 7)、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01 0),与三阴型乳腺癌相关(P=0.012 0);TCGA数据库显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淋巴结侵犯(P=0.037 0)、远处转移相关(P=0.013 0)。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CD66b阳性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可作为潜在的转移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微囊藻毒素-LR(MC-LR)处理的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经MC-LR处理的结直肠癌细胞培养上清中蛋白质的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富集的生物学过程。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MC-LR灌胃后的裸鼠皮下异种移植肿瘤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经MC-LR处理的BALB/c小鼠原位癌组织中CD11b,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组蛋白3(citH3)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经MC-LR处理之后的NETs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MC-LR处理之后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P<0.05),并发现与白细胞迁移过程有关的差异蛋白发生了富集;MC-LR能够增加裸鼠皮下肿瘤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P<0.05);灌胃MC-LR的BALB/c小鼠原位结直肠癌组织中CD11b, NE和citH3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多(P<0.05);MC-LR处理后的NETs能够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结论 MC-LR可能通过诱导肿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多核白细胞,也是急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者[1,2]。它们是首先到达炎症部位的白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消除病原体[3-5]。实验数据和临床研究表明[6],中性粒细胞对于感染的消除是至关重要的,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会导致严重的免疫缺陷。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寿命短,在鼠和人体中分别为1.5小时和8小时[7]。但最近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小鼠中可达12.5小时,人体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PMN)、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大鼠哮喘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18只大鼠被随机平均分成2组:哮喘组、正常对照组,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激发法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对血PMN进行分离纯化,免疫组化和比色法检测MPO的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NE的蛋白浓度。 结果:(1)免疫组化法显示哮喘组血PMN和支气管壁中MPO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比色法显示哮喘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中MPO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2)哮喘组PMN和BALF中NE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组BALF、支气管壁、肺组织中PMN的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PMN 计数、NE和MPO的表达水平在此实验性哮喘中增加,PMN可能通过分泌NE、MPO参与哮喘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肿瘤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分为具有抗肿瘤效应的N1 型和促肿瘤效应的N2 型。N1 型中性粒细胞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N2 型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弹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方式,促进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移及肿瘤血管生成。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综述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IL-17/IL-17R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17是新近被确认的一种细胞因子,由T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其靶细胞分布广泛。IL-17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多种细胞释放炎性因子、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被认为参与了机体多种炎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的发生,本文就IL-17/IL-17R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IL-8是人T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一种趋化因子,可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出胞内酶并调节其粘附,也可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炎症局部产生的IL-8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各种体液中IL-8的水平可因炎症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检测体液中IL-8的水平有助于阐明伴有白细胞增多和/或白细胞浸润的炎症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引发肝脓肿。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对数期的K1型hvKP(K1-hvKP)和K35型肺炎克雷伯菌(K35-非hvKP)悬液构建小鼠肝脓肿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和Gr-1+免疫磁珠分选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总糖试剂盒检测K1-hvKP和K35-非hvKP荚膜多糖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K1-hvKP和K35-非hvKP对人血中性粒细胞IL-18与IL-3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K1-hvKP和K35-非hvKP对人血中性粒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K1-hvKP和K35-非hvKP对人血中性粒细胞NETosis形成的影响。结果与K35-非hvKP比较, K1-hvKP感染C57BL/6小鼠后产生明显的肝脓肿。分离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95%。K1-hvKP的荚膜多糖含量显著高于K35-非hvKP。与K35-非hvKP比较, K...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的聚集现象是炎症反应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某些病理状态如感染、损伤、缺血及肿瘤等,也可见到此类现象,尤其是在细菌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选择性地被吸引至组织以吞噬并消灭入侵的病原菌。在吞噬过程中常伴随有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