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内涵不清晰及治理碎片化使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受到挑战。文章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概念内涵进行厘定,从制度的本质属性及直接功能角度区分了托底层、基本层和补充层,并对各层次及其所含子制度间的关系做了阐释。进而从整体性治理视域检视了当下实践,发现碎片化管理思维主导、子制度功能定位不清、政策协同性不足、参与主体单一、平等协商机制缺乏等困境制约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效能,需要从整体性治理视角采取系统性、针对性改革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但其保障水平仍然有限, 在多层次医保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惠民保作为一项新的社商融合型商业健康保险, 兼顾了商业化运营和普惠性保障的双重特性, 为满足群众多层次保障需求、缓解重特大疾病经济负担、促进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补充。作者从价值导向机制、政策互补机制、运营支撑机制等方面系统分析我国惠民保发展的社商融合特点, 并基于"层级-机构-工具"三维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体性治理框架, 分析当前惠民保发展过程中社商融合存在的问题, 认为应明确多元主体功能定位, 提升信息化整合能力, 优化产品设计及服务, 从而充分放大惠民保的补充保障效能, 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20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未来10年我国医疗建设重点。《意见》从医疗体系建设、可持续筹资机制、医保支付、基金监管、药价、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确了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与方向,并提供了付诸行动的路线图。总体改革框架是力争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四个机制。完善医药服务供给和医疗保障服务两个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改善灾难性卫生支出的视角,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政策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焦作市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托底救助数据",设置医疗保障政策的保障水平和医疗保障政策对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的降低程度两项评估指标,评估医疗保障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施效果。[结果]在40%的阈值下,基本医保保障水平为51.56%,基本医保补偿使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了7.8‰,下降幅度为63.93%;托底救助使保障水平提升了30.87%,托底救助使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了1.2‰,下降幅度为48.58%。[结论]基本医保补偿降低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尤其对于改善医疗费用较高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效果更好;托底救助使大多数家庭实现了避免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目标。该政策对于因病致贫患者灾难性卫生支出改善的效果优于因残致贫,体现了托底救助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5.
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医疗保障治理,对于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惠民保险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其“宽门槛、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使其在服务我国医疗保障治理上有突出优势。文章从政府政策支持、治理模式两方面分析惠民保险参与医疗保障治理现状,然后剖析惠民保险参与医疗保障治理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当前制度改革参与部门协同所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整理1985年以来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政策文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利用政策网络研究法,对参与改革职能部门所在政策网络的网络密度、聚类系数、路径长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具象各部门关系结构,可视化呈现部门关系网络。结果:当前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参与主体间的凝聚力有所下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资源也被少部分主体职能部门控制,部分边缘职能部门缺乏话语权等。结论:参与职能部门应统一价值理念,打通沟通路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同力度。  相似文献   

7.
少子老龄化是我国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需求、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代际失衡问题,对医疗保险筹资和服务提供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面临少子老龄化和经济低迷的双重挑战,一直在进行卫生服务提供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本文将系统梳理日本医疗保障应对老龄化的改革历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卫生系统框架和协同理论,从政府治理、多层次保障、筹资与支付、基金预算与卫生资源、整合型服务等方面总结日本医疗保障和卫生体系的变革给我国带来的启示,为我国完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走向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治理视角看,新加坡医疗保险是以政府为整合者、利益相关方广泛并深度参与的整体性治理体系,实现方式是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合作和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协作。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合作是指在明确的治理目标下,政府负责医保体系形塑、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准政府部门中央公积金局负责医保经办管理。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协作是指利益协商的三方机制(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医保共治)和医保运行的公私整合(私人部门参与医保经办)。当前,我国医保治理创新应以《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指导,以明确政府职责、推进法人治理、培育多元主体、加强机制建设为重点,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医保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新医改通过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旨在促进医疗服务网络分工协作。但由于政府治理的分散化,区域医疗机构间纵向协作尚缺乏外部支撑环境:监管主体单一化、协作体制不顺畅、激励约束机制不匹配、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而区域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协作松散,又导致协作缺少统一的管理组织、稳健的协作机制、共同的利益凝聚,从而导致区域纵向医疗服务提供陷入裂解性困境。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深度剖析了我国区域医疗机构纵向协作偏弱的现状,借鉴区域医疗机构纵向协作的国际经验,重新整合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等主体协作力量,优化区域医疗机构纵向协作的治理方式,重塑我国纵向医疗网络的系统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保障治理领域研究热点主题、知识演化脉络、潜在前沿趋势及未来突破方向, 为完善医疗保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主题词检索, 以中国知网(CNKI)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发表的医疗保障治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 使用CiteSpace V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时区图谱、聚类图谱和突现词表等, 对医疗保障治理领域前沿热点和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与预测。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793篇。我国医疗保障治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网络有待加强;研究主流集中于医保制度设计的基础研究、医疗保障治理路径与方式研究、结合时代背景或政策热点的研究等方面。结论当前我国医疗保障治理研究存在理论建构不完善、研究内容有待扩展、交流合作不足等问题。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医疗保障治理的目标、结构与路径创新, 大数据在医疗保障治理领域中的应用, 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保障治理的危机应对与挑战;加强多元协作共同攻关, 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开拓本土化医疗保障治理创新体制机制, 丰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有效保障常用低价药品的供应,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公平以及顺利推进新医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治理工具分析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如何结合和优化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的使用来综合确定常用低价药品的工具,即应用"志愿—强制—混合"治理工具分析框架,从志愿性(家庭与社区、志愿者、市场)、强制性(政府命令—控制型监管、成立公共企业、直接提供)和混合性治理工具(信息披露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多个角度对保障常用低价药品的供给提出对策,最后提出了巧用价格杠杆、完善采购办法、建设药价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确立政府补贴与产业政策战略四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以此完善最近出台的相关最新政策内容,从而确立我国保障常用低价药品供应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我国艾滋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深入剖析艾滋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存在的不足,为艾滋病医疗保障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从基本政策工具和艾滋病医疗政策实施发展过程两个维度对我国颁布的艾滋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 31份政策文本编号中,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最高,为65.21%;其次是供给型政策工具,占比26.09%;需求型政策工具占最少,为8.70%。结论 政策工具结构整体不均衡,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建议调整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推动艾滋病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保证艾滋病医疗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是世界上卫生支出较低且健康绩效较好的发达国家之一,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被一些国际机构和学者誉为"公私兼顾,公平有效"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借鉴新加坡健康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作者利用在新加坡学习的机会,与新加坡卫生部相关官员进行交流,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新加坡健康保障制度的主体框架、筹资与待遇保障及其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医保制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家药品谈判机制是当前我国推动医疗保障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在政策扩散理论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主体、内容和路径五个维度出发,探讨2009—2021年我国谈判药政策的扩散机制。结果表明,我国谈判药政策扩散存在一定的独特性,但整体符合我国医改特色路径。时间维度上,扩散曲线呈近似的S型分布;空间维度上,国家行政推动会改变层级效应和地缘邻近效应的效果;主体维度上,扩散主体的合作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内容维度上,扩散后期更注重创新,政策的关注点呈现由服务创新逐渐向流程创新和辅助创新过渡、三者并行的趋势;路径维度上,相同政策领域可能存在不同的扩散路径,以特殊药品管理和“双通道”机制为例,扩散路径略有不同,表现出地方政府探索、中央政府政策吸纳后垂直影响和高位推动的扩散模式。综合理解药品谈判政策创新扩散规律,为推进我国卫生领域公共政策创新扩散进程、保障政策落地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三医协同治理视角出发分析新医改以来我国的儿童健康保障政策,为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儿童健康保障福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分析框架,对2009年至今中央层面发布的与儿童医疗、医保、医药密切相关的51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揭示其主要特征。结果:我国儿童健康保障政策整体偏向于医疗和医药领域,医保方面的政策较少;“三医”领域都有较清晰、集中的政策目标和工具,但是跨领域联动环节的政策工具不足;医疗领域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其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短板;医保领域最常用的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法规管制这两类环境型政策工具,其作用目标相对模糊;医药领域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直接作用于儿童药供给的政策工具偏少。结论:儿童健康保障领域应重点补齐医保政策短板,增强医保对医疗和医药两个领域的激励和调节作用,同时应重视在三医联动环节增加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在评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人手,深入分析新医改过程中各部门或团体间的利益关系,揭示利益冲突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新医改中利益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立足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提出政府部门支持惠民保发展的整体性治理模式。方法:分析我国惠民保发展历程及特征,以整体性治理理念和多元治理工具为基础,构建政府部门支持惠民保发展的整体性治理模式,并基于典型地区治理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结果:当前政府部门在支持惠民保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治理水平仍然不高,存在产品定位模糊、信息化工具和市场化工具尚不成熟、不同层次保障主体与医疗医药协同水平不一等问题,影响了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结论:作为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崭新尝试,政府部门支持惠民保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提供整体性治理,具体包括厘清政府市场职责边界,推动政府部门系统化支持,强化信息治理工具,以及通过提高社会化参与水平实现多元共治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前后我国慢性病政策、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时间脉络、演进过程、研究前沿,以期对我国未来慢性病治理、卫生政策和服务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基于知识网络分析视角,构建慢性病研究关系—结构分析框架,以2010—2022年间CNKI核心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共词分析、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创新引入2016年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分段节点,以政策变迁和研究变迁的视角对我国慢性病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从政策与研究关系的时序变化中探讨前后6年间我国慢性病研究网络与演进机制。结论:慢性病具有“治疗”与“治理”的“双治”特征,并呈现出由“治疗”向“治理”转型的研究趋势,但我国现阶段慢性病政策、管理与服务研究在整个慢性病研究领域的地位仍需强化,知识网络关联度不强,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借助公共政策重塑慢性病研究格局,聚焦慢性病治理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价值、范式演进、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9.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合理界定与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并保证公共财政的必要投入。我国当前要同时提高供方服务能力和保障需方支付能力,医疗服务体系涉及多方责任主体和利益相关人,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医患保三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落实和利益协调。本文从“管理型医疗”的国内外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总结入手,在《医疗服务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走进社会化管理型医疗》专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我国当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问题,并提出六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平互补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亟需建构四个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为基础,以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为托底,增补具有卫生防疫和保健功能的预防层医疗保障,以及面向更高医疗保障需求的补充层医疗保障。在此基础上,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衔接机制,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