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糜烂及破裂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可无创地监测与AS相关的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能够从炎症、微钙化、缺氧、新生血管生成、淀粉样变、趋化因子受体等多方面反映病变发生机制,对诊断斑块性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各类新型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剂用于PET探测AS易损斑块的作用及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18F-FDG、18F-NaF、68Ga-DOTA PET/CT对不同月龄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小鼠的易损斑块进行显像,探讨3种显像剂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高脂喂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及普通饮食C57BL/6小鼠各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高脂1组、高脂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高脂1组及对照1组于喂养18周时、高脂2组及对照2组于27周时均行18F-FDG、18F-NaF、68Ga-DOTA PET/CT检查,显像结束后分别进行游离腹主动脉显像及病理分析。各组测得PET/CT上腹主动脉斑块标准摄取值(SUVmax、SUVmean)、本底SUVmax、本底SUVmean及靶本比值(TBR-SUVmax、TBR-SUVmean)。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高脂1组和高脂2组相比,18F-FDG显像上,高脂2组的本底SUVmax及SUVmean高于高脂1组,TBR-SUVmax和TBR-SUVmean均低于高脂1组(均P<0.05),2组间18F-FDG的SUVmax、SUV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8F-NaF显像代谢参数均较高,68Ga-DOTA 显像代谢参数均较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组18F-FDG、18F-NaF和68Ga-DOTA PET/CT代谢参数比较显示,SUVmax、SUVmean、本底SUVmax及本底SUVmean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8F-NaF的上述参数均高于18F-FDG显像,18F-FDG及18F-NaF均高于68Ga-DOTA(均P<0.05),但3种显像剂间TBR-SUVmax、TBR-SUVmea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和18F-NaF的PET/CT可以识别易损斑块,18F-NaF较18F-FDG表现出更高的SUVmax,识别斑块更加敏感,可作为早期甄别易损斑块的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冠心病死亡数约1900多万例,其中大部分在发作前都没有先兆,使得现有的诊断手段来不及派上用场,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貌似健康的患者十分重要。以前认为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问世,最新观点认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易损斑块的破裂常常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早期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子影像技术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检测,其中,用于监测易损斑块的分子影像技术有核医学分子显像、超声分子成像、MRI和光学成像等。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由于结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多解剖与生物代谢信息,因此在监测易损斑块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构建对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至关重要,寻找合适的靶点、增强分子探针的靶向性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为更敏感地检出早期易损斑块提供可能。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性能与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中,然而,此类探针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中。笔者针对易损斑块在组织学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生物标志物,综述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多部位血管床的慢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常规的成像技术多集中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斑块的形态特征显示,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成像可通过评估血管壁斑块的组成和代谢过程来进行心脑血管风险的预测,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于形态和代谢状态的信息,在诊断、鉴别诊断、风险预测和治疗评估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引发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检测与评价斑块的易损性尤为重要.传统影像学技术多从形态结构方面评价粥样斑块,目前的扫描技术有一定进步,但在早期发现和评估斑块方面有其局限性.分子影像学方法在核素显像、MRI、超声和光学成像中均有应用,对易损斑块的显像靶点涉及斑块组成、炎症、血栓形成、新生血管、凋亡等方面,能反映斑块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改变.多模式分子影像综合了各单一显像模式的优势,将会为易损斑块的早期检测与评估提供帮助.该文就传统影像与分子影像在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检测与评价中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居世界疾病死亡率首位,而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导致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占其中很大比率,并带来很多复杂和严重的并发症。以往认为严重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最终致管腔闭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18F-FDG PET联合MRI的方法可以同时提供斑块代谢、形态及成分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18F-FDG PET联合MRI的方法可以同时提供斑块代谢、形态及成分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它可以作为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其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靶向CXCR4 PET/CT显像在疾病的诊断、CXCR4靶向治疗病例选择、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就靶向CXCR4 PET/CT分子探针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分析各种探针的特点及临床转化情况,为CXCR4临床应用转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和心肌坏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危险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组成成分而不是血管的狭窄程度。易损斑块具有如下特征:纤维帽较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斑块内出血及新生微血管生成。以凋亡细胞、巨噬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αvβ3整合素和微钙化为靶向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已用于易损斑块的诊断研究,并表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而斑块破裂继发于斑块进展,因此早期识别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A(CCTA)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易损斑块的CT影像特征、流体力学特征、血管周围脂肪及人工智能方面...  相似文献   

13.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PET/MRI成像整合了PET提供的人体生理代谢、分子信息和MRI提供的功能、解剖形态信息,在肿瘤诊断、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分期、分级、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评价治疗疗效及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实现了PET及MR成像设备的优势互补。就PET/MRI在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术--分子影像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田嘉禾 《人民军医》2004,47(4):229-232
相对于常规B超、CT、MRI等以体内解剖结构显示方法而言,核医学显像,特别是PET技术(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术),使用适当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核酸、受体、酶、基因探针等生物分子,直接显示疾病的分子机制,是功能影像学的杰出代表。B超、CT、MRI等传统影像技术,近年来也开始在组织特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及正确评估其侵袭性是影响乳腺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多种分子成像技术(包括超声、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及光学分子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临床亚型判断、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价值。其中,超声靶向微泡治疗和光学分子成像指导乳腺癌手术治疗等技术的发展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方式。就多种分子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赵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2):132-133,135
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可以用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创检查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常用的无创检查有多层CT和MRI。有创检查检出易损斑块的能力更强,更为精确;无创检查更为经济、简便、安全,能提供关于心脏更为全面的信息。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有的一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检测方法如X线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体层扫描、B-型超声、电子束CT、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学检查和温度测量法等,在显示血管腔狭窄、管壁增厚、斑块体积以及斑块成分等方面各有其独特价值。但是,它们或因是创伤性检查、或因为检查本身的局限性(如只能显示钙化)、或不能早期发现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病变,因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用核素标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间物质进行显像,可以精确、定量反映斑块成分和代谢情况,为无创伤性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带来了希望,在疾病筛选、治疗决策、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制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犁.方法 选取3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球囊损伤+高脂喂养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饲养12周后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蜂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 内膜损伤+高脂喂养组存活的8只兔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并且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65 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高脂喂养组中的9只仅3处可判定为易损斑块;普通饲料喂养组中未见易损斑块.结论 高脂喂养后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制作兔易损斑块模型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PET/MR作为新型的多模态成像技术,集合了MRI高软组织对比度、多序列、多参数、可定量和PET多分子探针显像的高灵敏度的优势,实现了PET分子功能影像与具有精细解剖结构和组织特征的MRI影像同步扫描,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笔者总结PET/MR心血管成像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