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下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行黏膜下注射抬高病交,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40mm,平均25mm,20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0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均来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可以安全、有效、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对消化道肿瘤患者于内镜下行粘膜剥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50例SM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应用ESD治疗.结果 对全部患者予以一次性的完整剥离均成功.其病变最大的直径可达到1.5~3.5cm,其手术的时间为30~150min.在术中有少量的出血均予以电凝下止血,其中4例出血比较多,于术后经内镜下予以钛夹止血.未出现迟发性的出血以及穿孔.其中36例为平滑肌瘤(均源于其黏膜的肌层);有6例为脂肪瘤(均源于其黏膜的下层),有2例为异位胰腺(均源于其黏膜的下层);有2例为纤维组织的增生;有2例为黏膜下的炎症;有2例为间]质瘤(均源于其固有肌层).经ESD剥离后,患者病变包膜均完整,其基底以及切缘均未出现病变的累及.对全部患者均进行随访,在术后6个月进行胃镜以及EUS的复查,其创面均愈合,未出现残留病变以及复发.结论 对消化道肿瘤患者于内镜下行粘膜剥离术,在术前需通过EUS对病灶的深度进行了解,多数源自其固有肌层,并且穿孔的几率较大;同时在术中需始终保持其操作视野的清晰;还需于术中予以黏膜下的反复注射.而穿孔往往在术中即能够被及时的发现,比如患者出现腹胀于纵隔或者皮下的气肿等情况;针对较小的穿孔则可于内镜下以金属夹将裂孔夹闭,如出现较大的穿孔以及保守治疗无效者,则需及时的予以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郭丽 《智慧健康》2022,(3):112-1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n=35)与比照组(n=35),选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照组进行干预,选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研究组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013—2018年安徽省淮河流域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参与率,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2018年,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6个地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面向40~69岁常住居民,进行健康因素问卷调查和胃癌风险评估,对评估出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筛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对象内镜筛查参与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镜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胃癌高危人群70 927人,其中32 170人接受内镜筛查,总体参与率为45.36%。内镜筛查的参与率存在着显著的时间(χ2 = 651.193,P<0.001)和地区(χ2 = 4 799.975,P<0.001)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1.27,95%CI:1.22~1.32)、年龄偏大(50~59岁:OR = 1.29,95%CI:1.24~1.34;60~69岁:OR = 1.37,95%CI:1.32~1.43)、大专及以上学历(OR = 1.66,95%CI:1.46~1.90)、离异(OR = 1.43,95%CI:1.27~1.62)、丧偶(OR = 1.12,95%CI:1.03~1.23)、家庭年均收入高(>10 000~30 000元:OR = 1.46,95%CI:1.41~1.52;>30 000~50 000元:OR = 1.43,95%CI:1.36~1.50;>50 000元:OR = 1.24,95%CI:1.16~1.31)、饮用未处理水源(浅表水:OR = 1.33,95%CI:1.27~1.38;深井水/泉水:OR = 1.31,95%CI:1.24~1.37)、不吸烟(OR = 1.27,95%CI:1.21~1.33)、不饮酒(OR = 1.17,95%CI:1.11~1.22)、有消化系统疾病史(1种:OR = 1.32,95%CI:1.27~1.37;2种:OR = 1.93,95%CI:1.81~2.06;3种及以上:OR = 2.47,95%CI:2.17~2.81)和有胃癌家族史(OR = 1.27,95%CI:1.17~1.37)的人群接受内镜筛查参与率较高。结论 胃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参与率仍有待提高,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制定有效的基于人群的胃癌筛查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产科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397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产后出血,分为产后出血组(n=38)和非产后出血组(n=359),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97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38例(占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试产时间长(OR=6.450,95%CI 2.427~10.635)、子宫下段及宫颈水肿(OR=5.168,95%CI 1.563~6.948)、切口撕裂(OR=8.016,95%CI 2.725~12.130)、凝血功能障碍(OR=3.020,95%CI 1.758~7.322)、新生儿体重(OR=5.037,95%CI 2.014~9.386)是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镇痛(OR=0.201,95%CI 0.108~0.514)是发生产后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孕期监测并合理控制胎儿体重,正确把握试产时间,科学运用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86例疑诊为胃异位胰腺患者住院接受ESD或STER,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54例,位于胃窦43例,胃底体交界7例,胃体4例;其中45例行ESD,9例行STER,完整切除率88.9% (48/54),余6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1.9%,1/54),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 3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能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组织,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STER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及整块切除率较对照组高,有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2.78%,较对照组16.67%低(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用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手术时间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长,但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及整块切除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市地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优化城市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对策建议。方法选取2016—2019年北京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结直肠癌项目参与人群,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73 240名北京市40~69岁健康居民纳入风险评估,评估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12 135人,问卷初筛高危率16.57%;完成内镜筛查3 061例,参与率25.22%。内镜筛查依从性存在年份和城区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0.84, 95%CI:0.74~0.95)、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中专(OR=0.78, 95%CI:0.71~0.86)、大学/大专及以上(OR=0.88, 95%CI:0.79~0.97)、每周体育锻炼≥3次(OR=0.89, 95%CI:0.82~0.97)的人群接受内镜筛查依从性较差;而家庭做饭油烟较多(OR=1.76, 95%CI:1.46~2.13)、常饮酒(OR=1.22, 95%CI:1.11~1.34)、有精神创伤或压抑史(OR=1.37, 95%CI:1.25~1.50)、有结直肠疾病史(OR=16.65, 95%CI:15.25~18.18)、有癌症家族史(OR=2.30, 95%CI:2.10~2.52)的人群依从性相对较好(P0.05)。结论北京市城市地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仍待提高,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进行精准健康管理,提升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内镜检查的总体依从性,提高内镜检查人群覆盖率,实现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最终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内镜初步诊断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19例,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来源、回声、大小、血供等情况后行黏膜下挖除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8例病变完整挖除,1例挖除失败.术中出现穿孔2例,经钛夹封闭创面治愈.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热活检钳钳夹或氩气凝固止血,出血停止.无迟发性出血.结论 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进行严格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SS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及SSI发生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52例,发生SSI 15例,发病率为5.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输血、术后脑脊液漏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SSI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脑脊液漏(OR=21.758,95%CI:4.132-114.567)、术前合并糖尿病(OR=10.025,95%CI:2.267-44.335)和手术时间≥3h(OR=11.622,95%CI:2.783-48.533)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SSI的因素众多,术后脑脊液漏、术前合并糖尿病以及手术时间≥3h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孩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与宫内节育器(IU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连云港地区孕产保健系统2017年1月-2018年12月剖宫产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二胎产妇4994例,其中产后出血量≥1000 ml 120例为病例组,按1:2完全随机抽取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240例产妇为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OR=7.228,95%CI 3.420~15.274)、流产史(OR=2.121,95%CI 1.198~3.755)、多胎妊娠(OR=1.923,95%CI 1.067~3.465)、巨大儿(OR=6.558,95%CI 3.608~11.92)、前置胎盘OR=4.300,95%CI 1.572~11.757)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IUD不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08,95%CI 0.778~74.396)。结论:放置IUD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没有影响,值得拟生育二胎妇女使用。控制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衰弱、营养风险对髋关节置换患者住院时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使用改良衰弱指数、NRS2002营养风险评估量表及临床生化指标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衰弱、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对住院时长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 12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其中165例存在营养风险,12.1%的患者术后输注了白蛋白,0.8%的患者进行了输血;仅6.1%的患者衰弱得分≥0.27,平均衰弱指数为0.10,平均住院时长为(5.20±1.93)d;相关性显示,衰弱、营养与术后并发症呈弱相关(r=0.23,P0.001;r=0.12,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注白蛋白(Waldχ~2=19.185,OR=3.544,95%CI=2.012~6.244)、输血(Waldχ~2=3.925,OR=5.073,95%CI=1.017~25.294)、术后并发症(Waldχ~2=6.637,OR=4.822,95%CI=1.457~15.964)、存在营养风险(Waldχ~2=4.285,OR=1.708,95%CI=1.080~3.721)、术后m FI=0.36(Waldχ~2=4.853,OR=1.282,95%CI=0.950~1.729)是住院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衰弱、输血、输白蛋白、并发症、存在营养风险者可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长。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超声内镜检查后,应用头端弯曲的Hook刀进行ES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86例消化道SMT食管18例,胃34例,十二指肠5例,乙状结肠13例,直肠16例。超声内镜诊N62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23例位于固有肌层,1例位于直肠腔外。病变最大直径0.5~3.2cm(平均1.9cm)。79例病变成功完成ESE治疗,ESE成功率91.9%(79/86)。ESE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E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1例转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未出现ESE术后出血。2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2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ESE穿孔发生率4.7%(4/86)。结论:ESE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肿瘤和腔外病变,应慎行ESE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灌注疗效和相关并发症的潜在因素,以及职业暴露膀胱肿瘤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结合术后膀胱灌注的122例NMIBC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问卷随访,收集患者职业、不良嗜好、饮食习惯、基础疾病、膀胱灌注后短期和长期并发症的类型和程度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MIBC复发及灌注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NMIBC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为23.7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NMIB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12,95%CI=1.142~10.193,P=0.028),使用卡介苗作为灌注药物是发生术后短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0,95%CI=1.424~8.899,P=0.007),联苯胺职业暴露(OR=5.008,95%CI=1.066~23.539,P=0.041)和吸烟(OR=6.193,95%CI=1.195~32.110,P=0.030)是与长期并发症相关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联苯胺职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妊娠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2月本院164例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的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年自然妊娠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自然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排除失访病例,纳入研究的155例患者术后1年自然妊娠74例,占比4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2.41,95%CI 1.20~4.85)、不孕类型为原发性不孕(OR=2.79,95%CI 1.38~5.62)、不孕年限>5年(OR=2.19,95%CI 1.17~4.08)、输卵管梗阻部位为远端(OR=3.10,95%CI 1.36~7.06)、有盆腔手术史(OR=3.87,95%CI 1.83~8.19)、术中盆腔造影剂弥散不均匀(OR=2.75,95%CI 1.30~5.79)均为术后未自然妊娠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自然妊娠影响因素多样,继发性不孕、不孕年限短、输卵管近端梗阻、无盆腔手术史的年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死亡者中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云南省玉溪市1995—2016年HIV/AIDS死亡者的死亡时间、死因及相关医疗信息,采用CoDe编码系统归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证后1年内死亡影响因素。结果 888例死亡,死因以机会性感染居首位(35.47%,315/888),其次以吸毒过量、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非艾滋病相关性肿瘤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确证时年龄越大(OR> 1,P <0.05)、性传播(OR=1.907,95%CI=1.174~3.096)、来源于医疗机构(OR=8.494,95%CI=3.463~20.834)和自愿咨询(OR=5.412,95%CI=2.112~13.870)、最近1次CD4+T值≤200个/μL(OR=4.189,95%CI=1.352~12.981)和未做CD4+T检测(OR=2.527,95%CI=1.007~6.344)、未得到关怀救助(OR=4.935,95%CI=2.991~8.143),未做抗病毒治疗(HAART)(OR=2.521,95%CI=1.573~4.040)更容易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死因为机会性感染(OR=5.128,95%CI=1.965~13.383)、艾滋病相关肿瘤(OR=7.610,95%CI=1.535~37.731)、非艾滋病相关肿瘤(OR=4.184,95%CI=1.312~13.383)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的风险较高。死亡者中死于确证后1年内的占比由1999—2007年的49.34%下降到2014—2016年的39.74%。结论历年死亡者中死于确证后1年内的占比逐年下降,HIV/AIDS死亡者在1年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针对性降低确证后1年内死亡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下层者14例进行ESD治疗:①食管染色确定病变范围;②做标记;③黏膜下注射美兰+甘油果糖比例混合液抬高病变;④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⑤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3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1.5-6cm直径(平均2.53cm).13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2.8%(13/14).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APC)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率0(0/14).术后随访13例,随访期6-12个月(平均10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价改制针状刀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切除术中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对内镜下黏膜病变切除术时36例出血的患者均用改制针状刀单极电凝止血,观察效果。结果 圈套器电切术引起出血16例患者,12例用改制针状刀成功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引起出血13例患者,11例用改制针状刀成功止血;黏膜下层剥离术引起出血7例患者,6例用改制针状刀在镜下成功止血。结论 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切除术中出血,改制针状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旨在识别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一种能准确预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20年9月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247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32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病率为1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OR=4.430,95%CI:1.177~16.668,P0.05)、手术时间≥180 min(OR=5.502,95%CI:1.459~20.752,P0.05),以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OR=18.171,95%CI:4.756~69.416,P0.05)、肺部感染(OR=7.689,95%CI:2.143~27.593,P0.05)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发生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之间一致性较好,Bootstrap法计算出C-index值为0.945,区分度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5(95%CI:0.871~0.971),决策分析曲线显示价值性高。结论基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直观预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