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旨在筛选和优化下肢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管患儿踝泵运动的操作规范。方法: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行下肢CVC的患儿92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3例),并采用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A组跖屈2 s、背伸2 s,B组跖屈3 s、背伸3 s,C组跖屈4 s、背伸4 s,D组跖屈5 s、背伸5 s。比较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对患儿CVC相关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股静脉血管直径、血流峰速度和肢体肿胀发生率的影响。结果:4种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对患儿CVC相关性并发症无明显影响(P0.05)。4种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对患儿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峰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跖屈5 s、背伸5 s节律的踝泵运动能够明显扩张患儿股静脉血管直径,增加股静脉血流峰速度(P0.05)。而且跖屈5 s、背伸5 s节律的踝泵运动能够明显减少患儿的肢体肿胀发生率(P0.05)。结论:跖屈5 s、背伸5 s是适合CVC患儿踝泵运动的最佳节律,能够有效扩张静脉,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肢体肿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挤压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蔡莉莉  徐燕  蔡倩丹 《护理学报》2005,12(11):78-80
目的 探讨挤压泵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中筛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最佳模式。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20侧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挤压泵6.0kPa(45mmHg)、挤压泵7.3kPa(55mrnHg)、挤压泵8.7kPa(65mmHg)5组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 与平卧静息状态相比较,其余4种处理方法下,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踝关节活动组增加最快,峰速度增加149%,平均速度增加148%,血流量增加1.18L/min,其次是挤压泵6.0kPa(45mmHg),峰速度增加143%,平均速度增加144%,血流量增加1.15L/min,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运动组与挤压泵6.0kPa(45mmHg)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挤压泵7.3kPa(55mmHg)和挤压泵8.7kPa(65mmHg)组(P〈0.01)。结论 3种挤压泵模式中,挤压泵压力在6.0kPa(45mmHg)下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效果最佳,可以考虑作为临床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参与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的脑区。方法 健康受试者6人,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同时用1.5T fMRI行头颅扫描。结果 踝关节背屈运动时脑部兴奋区为双侧第1躯体运动皮质(MⅠ)和第1躯体感觉皮质(SⅠ)(对侧大脑半球兴奋区域面积大于同侧),双侧主要视区及小脑蚓;抑制区为19区、20区和39区。跖屈运动时兴奋区为对侧第2躯体运动区(MⅡ)、纹状体及同侧补充运动区(SMA)、边缘系统;抑制区域为双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中上部位、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以及前额皮质。结论 大脑对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控制的成分不完全对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健康中老年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2015年9月至12月,收集41~75岁健康受试者110例,分为41~50岁组、51~60岁组和60岁组,测量受试者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结果与结论在踝关节背屈及跖屈运动模式下,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胫骨短肌、腓肠肌在不同年龄组的积分肌电值均无显著性差异(F4.545,P0.05);同一肌肉同一踝关节运动模式下左右侧及不同性别积分肌电值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F7.028,P0.05)。建立了健康中老年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正常值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5.
<正>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局部不活动或固定对小腿血流量的影响.实验组为14名因骨折而用石膏管型固定下肢的男性患者,对照组为20名男性健康人.分别测定受试者在静息时及运动后的小腿血流量,于膝上方阻止静脉血流在小腿最大围度处用体积描记法对双腿同时作血流量测定.运动后血流量采用两种运动方法测定:其一为仰卧位双腿同时作踝关节背跖屈随  相似文献   

6.
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莉莉  徐燕 《护理研究》2005,19(29):2690-2692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选择有效的活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下肢抬高30度、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4种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在这4种常用护理方式中,以平卧静息状态股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最慢,其他3种方式在静息状态基础上都有增加.其中,足踝主动活动组增加最快,其次是足踝被动活动组,而下肢抬高组增加较少.[结论]下肢抬高及踝关节运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以踝关节主动运动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莉莉  徐燕 《护理研究》2005,19(12):2690-2692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选择有效的活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下肢抬高30度、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4种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在这4种常用护理方式中,以平卧静息状态股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最慢,其他3种方式在静息状态基础上都有增加。其中,足踝主动活动组增加最快,其次是足踝被动活动组,而下肢抬高组增加较少。[结论]下肢抬高及踝关节运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以踝关节主动运动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离心运动诱发的踝关节周围肌群疲劳后肌肉力量以及静态平衡能力的即刻影响。方法:受试对象为45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将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各15例进行不同测试(正常组、肌肉疲劳组以及肌内效贴组)。其中,正常组直接进行肌力与平衡测试;肌肉疲劳组在BIODEX等速训练仪的离心/离心的训练方式下进行连续的踝背伸及跖屈进而诱导肌肉疲劳,当疲劳出现时立即进行肌力与平衡测试;肌内效贴组采用与肌肉疲劳组相同的训练方法,在疲劳后即刻接受肌内效贴贴扎随后进行肌力与平衡测试,包括:向心模式60°/s和180°/s速度下的等速肌力和睁眼/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测试。结果:在等速肌力方面,肌肉疲劳组60°/s与180°/s跖屈、背伸各项肌力指标均较正常组降低(均P<0.05);肌内效贴组60°/s跖屈峰力矩与平均功率、60°/s背伸峰力矩、平均峰力矩、平均功率均较肌肉疲劳组增加(均P<0.05)。180°/s跖屈平均峰力矩、背伸平均峰力矩、平均功率均较肌肉疲劳组增加(均P<0.05),肌内效贴组背伸峰力矩较正常组降低(P<0.05)。在静态平衡方面,在睁眼状态下肌肉疲劳组Y...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深吸气引导足踝背伸30°、深呼气引导足踝跖屈45°的主动屈伸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以寻找简便易行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2012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3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单纯足踝主动屈伸运动与以深吸气引导足踝背伸30°、深呼气引导足踝趾屈45°运动时股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受试者的主观评价。结果以深呼吸为节拍引导足踝主动屈伸运动与单纯足踝主动屈伸运动相比较,前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速度增大时的持续时间及血流量均大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对前者的依从性及掌握程度均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以深呼吸为节拍引导足踝主动屈伸运动能更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贴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运动员正向和侧向跳跃时踝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29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二级运动员贴扎与未贴扎条件下的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数据, 包括受试者未贴扎和贴扎条件下正向跳跃落地动作和侧向跳跃落地动作踝关节触地(TD)前200 ms、TD前150 ms、TD前100 ms、TD前50 ms、TD时、TD后50 ms、TD后100 ms、TD后150 ms和TD后200 ms的背屈/跖屈角度、外翻/内翻角度和外旋/内旋角度, 以及背屈/跖屈角速度、外翻/内翻角速度、外旋/内旋角速度。采用Visual 3D三维运动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建模计算, 并采用SPSS 25.0版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向跳跃落地, 受试者贴扎后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3.27°和2.70°, TD前50 ms的踝关节内翻角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2.13°, TD前200 ms和TD前150 ms的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2.59°和2.17°, TD后100 ...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人群踝关节跖屈肌群肌肉形态与力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骼肌肌肉形态与力量关系密切,采用CT、核磁共振等仪器对人体骨骼肌进行活体形态测量,结合相关肌肉力量测量手段探索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报道尚不多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人群肌肉形态与力量的差异,探讨踝关节跖屈肌群形态特征与肌肉收缩力量之间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5/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对象:选择普通男性青年学生14人作为对照组,测试前未专门从事过力量训练;另选健将级速滑运动员10人作为运动组.所有测试对象试验期间踝关节均无损伤.方法:采用螺旋CT对受试对象双侧小腿进行不问断连续扫描,影像分析采用Xiphoid CT专用图像分析软件,由CT图像计算得出小腿围、踝关节跖屈肌横截面积,根据体视学原理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跖屈肌群体积.采用CYBEX-NORM型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踝关节跖屈肌群进行60,120,180,240,300(.)/s不同角速度下的等速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受试者跖屈肌形态及不同角速度下跖屈峰力矩和跖屈相对峰力矩的变化.②各组受试者不同角速度下跖屈峰力矩与跖屈肌群体积、最大横截面积、小腿围相关性.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跖屈肌最大横断面积、体积和小腿围均显著增大(P<0.05).在踝关节等速向心测试中,运动组的跖屈向心峰力矩在每一个角速度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关节运动角速度的增加,对照组和运动组的跖屈向心峰力矩都相廊地减小,②在不同的角速度F,跖屈肌群最大横截面积、肌肉体积、小腿围与跖屈峰力矩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725,P<0.05-0.01).结论;跖屈肌群峰力矩变化趋势与肌肉形态相一致,肌肉形态可作为观测肌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执行不同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大脑皮层感兴趣区域(ROIs)的激活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将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非优势半球组患者14例,优势半球组患者12例。病例入组时,首先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再运用fNIRS监测受试者在执行患侧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ROIs氧合血红蛋白(oxy-Hb)的浓度变化。结果:主动踝关节背屈与跖屈训练任务的脑区激活程度高于被动踝关节背屈与跖屈训练及静息状态(P<0.05),而踝关节被动牵伸训练任务的脑区激活程度高于静息状态(P<0.05)。另外,优势半球组患者受累侧ROIs激活整体上高于非受累侧,且大脑半球偏侧化指数(LI)数值大于0的可能性大。非优势半球组患者在执行患侧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时,感觉运动皮层(SMC)的激活程度与6min步行试验(6MWT)的步行距离成正相关(r=0.5531~0.6165,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不同牵伸训练任务与皮层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及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正>踝泵运动是指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外翻内旋活动,其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对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至关重要~([1]),而踝泵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促进作用最强~([2])。但患者踝泵运动多由家属协助进行被动锻炼,主动运动依从性不高,训练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可借助专项康复辅助工具,帮助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早期踝泵运动主动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踝关节运动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情况,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17名健康受试者取平卧位于右侧下肢踝关节进行"环转"方式主动活动,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不同频率活动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结果]不同频率组的踝关节运动均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走向趋势呈"峰"状波动,踝关节运动每分钟10次、20次、30次、40次分别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实验1组与实验3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量分别与其他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实验4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组的踝关节运动对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踝关节运动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情况,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17名健康受试者取平卧位于右侧下肢踝关节进行“环转”方式主动活动,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不同频率活动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结果]不同频率组的踝关节运动均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走向趋势呈“峰”状波动,踝关节运动每分钟10次、20次、30次、40次分别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实验1组与实验3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量分别与其他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2组与实验4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不同频率组的踝关节运动对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从1996年—2001年我科共收治下肢骨折718例,股骨干骨折402例,胫腓骨折316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8岁。2术前指导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及膝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1]。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即大腿前方肌肉放松及收缩练习,收缩保持5s再放松,患肢每日2—3组,每组15—30次,健肢每日2—3组,每组至少30次,健肢练习时,直腿抬高,抬腿时慢慢抬起,当抬到适当高度时停滞3—5min,然后再放下。缓慢练习,以肌肉不疲劳为宜[2]。双下肢踝泵运动,即患肢(术前有的在皮牵引状态下)与健肢…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患者的肌力、平衡及步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网上招募及徐州市康复医院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46例,同时,招募23例踝关节未曾发生损伤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踝关节内翻及外翻的等速向心运动测试,髋关节内收及外展的等速向心测试;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方法获得受试者平衡参数,采用GaitScan仪器对受试者足底压力和步态进行测量。 结果: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内翻、外翻、外翻/内翻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患侧的内翻、外翻小于健康组,外翻/内翻比值大于健康组。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跖屈、背屈/跖屈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背伸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的患侧跖屈小于健康组,背屈/跖屈比值大于健康组。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髋关节外展、外展/内收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内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的患侧髋关节外展、外展/内收比值小于健康组。FAI组的前、外、外后、后、内、内前星形偏移平衡结果与健康人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小于健康组(P<0.05)。外前、内后方向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FAI组患侧足跟内侧、第一跖骨、第二跖骨压力小于健侧和健康组(P<0.05),足跟外侧、第四跖骨、第五跖骨压力大于健侧和健康组(P<0.05)。FAI组患侧承重反应延长(P<0.05),站立末期缩短(P<0.05)。 结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对患者的肌力、步态、平衡参数造成了显著影响,初次扭伤后,应当及时干预,避免进展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本体感觉测试下踝关节振动觉、位置觉及运动觉的差异。方法选取存在本体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28例(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22例(正常组), 其中患者组按照卒中侧别, 分为右侧脑卒中组(10例)和左侧脑卒中组(18组)。对患者组的健侧及患侧、正常组的优势侧及非优势侧, 先后进行振动觉阈值测试、被动关节角度重置测试、主动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 分析并比较健康志愿者与脑卒中患者之间、脑卒中患者患侧与健侧之间、左侧脑卒中患者与右侧脑卒中患者之间的本体感觉差异。结果患者组患侧振动觉阈值[(28.91±22.53)μm], 跖屈15°[(5.49±5.39)°]和背伸5°[(4.48±3.89)°]的被动位置觉绝对差值, 跖屈15°[(5.23±4.34)°]、跖屈30°[(3.26±1.73)°]和背伸5°[(4.97±3.48)°]的主动位置觉绝对差值, 跖屈20°[(11.21±15.57)°]、跖屈10°[(7.47±8.40)°]和中立位0°[(5.63±6.32)°]的运动觉阈值, 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患者组健侧振动觉阈值[(5.9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评测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肌肉收缩特征,包括收缩速度、收缩力量和抗疲劳性.方法 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参与观察组;34名健康人参与对照组.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左右侧、Q角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两组评定指标包括募集速率、平均振幅、峰力矩/体重比、疲劳指数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股内侧肌在膝屈60°等长伸膝测试和等速60°/s、18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股直肌在膝屈60°等长伸膝测试和等速6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股外侧肌在等长膝屈10°和100°伸膝测试和等速6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 P<0.05).②观察组股内侧肌、股直肌在等速60°/s、180°/s伸膝测试中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增大;观察组股直肌、股外侧肌在等长膝屈10°伸膝测试中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增大( P<0.05).③观察组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在膝屈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中峰力矩/体重比均小于对照组( P<0.05).④观察组在等速180°/s伸膝测试中股四头肌耐疲劳能力较对照组增强( 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收缩速度减慢、收缩力量减小、抗疲劳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跟腱断裂术后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晓毅  张建中 《中国康复》2006,21(3):163-163
2001年8月—2004年1月本科收治跟腱断裂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6—47岁,平均36岁;开放损伤4例,闭合损伤14例,均为新鲜跟腱断裂伤。18例均采用Bunnell法[1]缝合断裂跟腱;术后均于踝跖屈30°、膝屈30°位长腿石膏固定,并配合康复训练。①第1阶段(1—3周)[2]:第1周绝对禁止承重,保护手术部位,去除外固定,积极主动进行跖屈/背伸运动,5遍;第2周跖屈/背伸、内外翻及环行运动各20遍;第3周逐渐开始在石膏的保护下部分承重下地慢走,在继续增加主动活动训练之前,用橡皮带温和的进行被动牵张跖屈和内外翻20遍,水中非负重活动,均每日3次,并配合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