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探索结直肠癌筛查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样本医院975名年龄在40~75岁的医院就诊人群,开展结直肠癌风险评估问卷初筛后序贯便潜血+肠镜检测、肠镜检测和多靶点粪便DNA联合检测等3种复筛策略,评价筛查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结果:多靶点DNA联合检测总体阳性率为26.32%,肠镜依从率为48.00%;便潜血检测总体阳性率为29.25%,肠镜依从率为67.74%。男性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率高于女性(P=0.017);随年龄增长,DNA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04)。平均每发现1例腺瘤性病变和大肠癌的成本分别为7 482.27元和30 652.18元。采用MT-sDNA、结肠镜、便潜血+肠镜检测复筛方法的效益成本比分别为9.20、9.62和9.61。结论: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可用于具有较高支付意愿的人群开展机会性筛查。结直肠癌风险评估问卷初筛序贯便潜血检测复筛方法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合评价浙江省城市居民结直肠癌筛查的结果和成本效果,为结直肠癌筛查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3-2018年浙江省开展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分析40~74岁城市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参与率和病变检出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测算以检出1例病变的成本为指标的成本效果比。结果 共完成问卷调查166 285名,评估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21 975名(13.2%),其中4 389名接受了结肠镜检查,依从率为20.0%,共检出结直肠癌11例(检出率为0.3%)、进展期腺瘤119例(2.7%)和非进展期腺瘤229例(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类便隐血检测史、肠息肉疾病史和结直肠癌家族史与肠镜依从率显著相关;年龄、吸烟史、肠息肉病史与结直肠进展期病变(癌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有关。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筛查检出1例进展期病变的成本为22 355.74元,其中检出1例结直肠癌的成本达264 204.18元;年龄组越大,成本效果比越小;敏感性分析提示提高肠镜依从率可降低成本效果比。结论 当前筛查项目有助于发现结直肠癌前病变,但结肠镜依从性相对较低,限制了筛查整体效果和经济学收益,应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肠镜检查的组织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肠镜检查对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浙江省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以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初筛阳性需要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剔除基线信息不完整者、参加筛查前已患结直肠癌者和基线时发现的结直肠癌、肠炎或肠道溃疡患者,最终纳入25 894例。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肠镜检查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累计随访160 113人年,中位随访期为5.67年,期间观察到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27例。未接受检查组、未发现病变组和发现病变组的结直肠癌发病密度分别为202.35/10万人年、40.93/10万人年和63.62/10万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未接受肠镜检查者相比,接受肠镜检查未发现病变者和发现病变者发生结直肠癌的HR值(95% CI)分别为0.24(0.16~0.36)和0.29(0.17~0.49)。对病理部位开展的亚组分析和以年龄、性别为分层因素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肠镜检查与结直肠癌发病呈负关联。结论 肠镜检查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定量免疫粪便隐血试验(FIT)对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效能,为进一步优化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1项正在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选取3 407例已完成结肠镜检查的50~74岁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均提供粪便标本。采用定量FIT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所有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以结肠镜和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定量FIT对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筛检效能指标。结果 3 407例受试者中男性占51.5%(n=1 753),年龄为(60.5±6.3)岁,共包括结直肠癌28例(0.8%)、进展期腺瘤255例(7.5%)、非进展期腺瘤677例(19.9%)、良性病变和正常者2 447例(71.8%)。当采用厂家推荐阳性截断值(20 μg Hb/g)时,总体FIT阳性率为2.8%(96/3 407),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57.1%(95% CI:37.2%~75.5%)和11.0%(95% CI:7.4%~15.5%),特异度为98.4%(95% CI:97.8%~98.8%)。当阳性截断值调整至5 μg Hb/g时,定量FIT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增加至64.3%(95% CI:44.1%~81.4%)和16.5%(95% CI:12.1%~21.6%),特异度降低至95.2%(95% CI:94.4%~95.9%)。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T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 CI:0.842~0.973)、0.657(95% CI:0.621~0.692),且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中筛检效能较为一致。结论 在本研究中,定量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尚可,但对进展期腺瘤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定量FIT的阳性截断值可以根据预设检出率及结肠镜检查负荷灵活调整,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和分析书院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情况,提出推动社区大肠癌筛查工作的相关建议.方法 利用病史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FOBT)对辖区内45~80岁居民进行初筛,对初筛的高危人群做进一步电子肠镜检查诊断,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书院社区共开展大肠癌筛查3 765人,居民大肠癌筛查参与率为18.9%,初筛高危人群397人,阳性率为10.5%;高危人群中131人接受了肠镜检查,检查率为33.0%,其中确诊大肠癌2例,腺瘤29例,息肉13例.结论 在社区开展病史问卷调查、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但当前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参与率及肠镜检查率均偏低,需加强居民大肠癌癌筛查的宣教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6.
陈晓莉  李俊  王淑珍  李微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2):1514-1517
目的 了解海口市龙华区常住居民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结果情况,并提出指导与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6年6月至2022年3月对海口市龙华区常住居民进行经粪便隐血试验初筛,初筛阳性的人群于3个月内携带社区提供的初筛阳性通知书进行大肠癌肠镜筛查门诊预约全结肠镜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25 662名海口市龙华区常住居民进行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结肠镜筛查正常者为11 805人,共检出异常病变者13 857例,病变检出率为54.00%。其中检出结直肠癌850例,占2.26%(850/25 665),结直肠腺瘤1 616例,占6.30%(1 616/25 662),结直肠息肉9 137例,占35.61%(9 137/25 662),炎症性肠病1 151例,占4.49%(1 151/25 662),其他病变1 103例,占4.30%(1 103/25 662)。男性结直肠病变检出率高于女性,且51~60岁人群检出率最高,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筛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筛查人群结直肠癌和结直肠息肉病变检出率高于女性,结直肠腺瘤病变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厦门市结直肠癌高危人群2019-2021年的结直肠病变情况,为优化结直肠癌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01-01-2021-12-31厦门市15家社区的本市户籍居民和本市居住时间>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风险评估问卷及免疫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FIT)对其进行筛查,初筛出高危人群,高危患者行结肠镜筛查和病理组织学确诊,根据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 270名筛查对象,共评估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5 716人,其中完成肠镜检查者425人,肠镜检查依从率为7.44%。FIT初筛阳性者886人,风险度评估表阳性者4 602人,两者均阳性者228人。不同初筛方法阳性率比较,风险度评估表阳性率为5.23%,高于FIT的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07,P=0.001。不同年龄间初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0,P=0.001;且在40~75岁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初筛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的人群筛查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在全国6个中心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2018年5月至今),纳入基线招募的符合条件受试者,按照1:2:2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3组:结肠镜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受试者经过风险评估,高风险者接受结肠镜检查,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收集受试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等信息。计算不同筛查方案的参与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9 546例符合研究条件的受试者,经过随机化分组,分配至结肠镜组3 916例、FIT组7 854例、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7 776例。在19 546例受试者中,男性为8 154例(41.7%),年龄为(60.5±6.5)岁。结肠镜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的参与率分别为42.5%、94.0%和85.2%,其中在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中,高风险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参与率为49.2%,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的参与率为94.0%。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既往结肠镜检查史、慢性结肠炎史和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与筛查参与率相关。结论 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参与率显著优于结肠镜筛查。在未来需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宣教以提高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参与率,从而保证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蔡观福  姚学清  吴伍林  林锋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156-1157,1160
目的探讨应用粪便COX-2 mRNA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43例结直肠癌病人和39例健康正常人的粪便标本各1份,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中脱落细胞COX-2 mRNA的表达,分析应用粪便COX-2 mRNA检测结直肠癌的效率。结果 43例结直肠癌粪便中有27例COX-2 mRNA表达呈阳性,阳性率62.8%;39例正常对照组中有6例COX-2 mRNA表达呈阳性,阳性率15.4%,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2,P〈0.01)。粪便COX-2 mRNA检测结直肠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7,95%置信区间为(0.627,0.847)。结论 COX-2 mRNA可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在粪便中检出,其对检测结直肠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结肠镜检查结果。方法 选取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健康体检(含结肠镜检查)者1 500名,对其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总体病变检出845例,检出率56.33%,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最高(42.80%)。男性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慢性炎症、结直肠憩室检出率高于女性,女性结肠黑变病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结直肠息肉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且这些部位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40~69岁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646例进行病理检查,检出腺瘤259例(40.09%),主要为管状腺瘤189例(29.26%)。60~69岁男性腺瘤的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 郑州市≥40岁健康体检人群存在较高的结直肠息肉与腺瘤检出率风险,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要目标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东营区≥45岁常住居民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并探讨初筛阳性者肠镜顺应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辖区内2个镇和3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结直肠癌筛查志愿者招募点招募≥45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及问卷调查,对初筛阳性者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居民结直肠筛查结果及肠镜顺应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01人进行分析,男662人,女539人,45~59岁372人,60~69岁495人,70~79岁334人。初筛阳性人数总计371例,其中危险因素初筛阳性154例,FOBT阳性298例,危险因素和FOBT阳性双阳性者81例,初筛阳性率为30.89%。男性(OR=3.177)、黏液血便史(OR=7.683)以及肠道息肉病史(OR=5.008)为结直肠癌初筛阳性的危险因素。371例初筛阳性者中121例完成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顺应率为32.61%。性别(OR=2.776)、年龄(OR=0.511、0.433)、婚姻状况(OR=4.267)、文化程度(OR=2.782、3.916)、医疗保险(OR=2.743)是结直肠癌初筛阳性者结肠镜检查顺应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东营市东营区结直肠癌初筛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对存在黏液血便史以及肠道息肉病史男性个体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居民结直肠镜检查顺应性较低,尤其是60岁及以上、非在婚、文化程度较低、无医保的女性个体,可特异性强化对该群体个体的健康教育,提高其结直肠镜顺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联合检测粪便中癌胚抗原(CEA)及粪便潜血联合免疫法(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联法)在大肠癌早期诊断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38例大肠癌病人和正常人50例粪便和血清中的CEA以及用联合免疫法(血红蛋白法和转铁蛋白法)和联苯胺法检测38例大肠癌病人粪便潜血.结果 大肠癌病人粪便和血清中的CEA的阳性率分别为65.8%和39.5%﹙p<0.01﹚.而正常人粪便的阳性率分别为4%和2%, 非常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病例粪便仲CEA阳性率.联合免疫法法测定粪便隐血阳性率为92.1%,而联苯胺法仅为60.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粪便CEA检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明显优于血清CEA的检查,有阳性率高、特异性更强的优点.如联合应用联合免疫法(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联法)检测粪便潜血,则阳性率将进一步提高,这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及筛查提供了一项更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诊断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康复医院接诊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100例,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粪便隐血、肿瘤标志物检验及联合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者95例,确诊结直肠癌患者的CA24-2、CA19-9、CEA水平相比未确诊人群均明显更高(P<0.05);联合检测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8.00%、98.41%、97.30%,联合检验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单一检验方式(P<0.05)。结论 粪便隐血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方式相比单一检验,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果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子直肠镜结合肠液隐血检测用于肠癌筛查的价值。方法收集某疗养院2018年同时进行电子直肠镜及肠液隐血检测的体检人群的检查和随访信息,并与2017年同时使用粪便隐血检测和结肠镜的体检人群的检查和随访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7年共检查12 336人,经粪便隐血检测筛选,需要接受结肠镜检查1 172人,占9.5%;肠道疾病阳性率为4.38%,其中肠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12%。2018年共检查17 530人,经电子直肠镜及肠液隐血检测筛查,需要接受电子直肠镜检查755人,占4.3%;肠道疾病阳性率为4.49%,其中肠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13%。结论电子直肠镜结合肠液隐血检测与粪便隐血检测和结肠镜检法筛查效果相当,可以减少大量结肠镜检查,达到更精准复筛的目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居民大肠癌筛查结果及其检查顺应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大肠癌的筛查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市松江区40岁以上的大肠癌高危人群140 096人进行粪便潜血试验(FOBT),FOBT阳性者进行肠镜检查。同时对所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对肠镜检查的应答情况,并分析对肠镜检查顺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FOBT阳性率为16.83%。肠镜检查8 566人,筛查率36.33%。诊断肠癌142例,检出率为1.66%。FOBT阳性率2013年15.78%与2012年18.16%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肠镜检查率明显升高(45.66%,26.04%,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怕痛(OR=3.01)、认为没必要(OR=1.89)是肠镜检查顺应性的独立不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OR=0.92)、定期体检(OR=0.75)是肠镜检查顺应性的有利因素(P0.05)。结论松江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的顺应性不高,定期体检、文化程度高的高危人群更容易接受肠镜检查,怕痛、认为没必要是拒绝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系统(APCS)和结直肠肿瘤高危因素问卷调查(HRFQ)在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群294例,年龄57.28±9.85岁。采用APCS评分与HRFQ进行筛查;进行结肠镜检查一并记录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结果。通过对比两种初筛工具筛查结直肠肿瘤的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评估两种初筛工具在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的效果。结果结肠镜检查共检出结直肠肿瘤50例。两种不同筛查方法 APCS评分(高危+中危)对结直肠肿瘤的阳性预测值(20.35%vs 15.07%)及阴性预测值(95.24%vs 82.35%),均明显高于HRF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作为初筛工具,APCS评分与HRFQ相比,能提高结直肠肿瘤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适合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粪便隐血联合免疫法(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联法)对检测大肠癌(结、直肠癌)的意义。方法对43例确诊为大肠癌(结、直肠癌)病人用联合免疫法(血红蛋白法和转铁蛋白法)和联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结果联合免疫法和联苯胺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0.7%、60.5%(p<0.01)。结论联合免疫法检测结、直肠癌能够起到优势互补,敏感性远远超过传统联苯胺法。为了提高对大肠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我们建议常规采用联合免疫法进行粪便隐血检测。  相似文献   

18.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通过对目前结直肠癌筛查方式的综述回顾,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粪便检测、内镜检查和CT结肠成像术对降低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的效果及其收益/伤害比进行了综合的评估。认为通过任何形式的粪便隐血检测,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证据充足。但是,降低发病率的效果证据有限;单次内镜检测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证据均十分充分。而CT结肠成像检测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证据均十分有限。上海市自2011年其启动了全市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肠镜的依从性上仍和美国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增加人群项目参与度,同时鼓励50岁以上人群至少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进一步降低上海居民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7—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城市居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结直肠癌高风险评估与筛查情况。方法深圳市10区内选定社区45~74岁的本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评估出高风险人群并进行筛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53616份问卷,评估出高风险人群12310例(22.96%),男性(30.67%)高于女性(17.96%)。高风险人群中进行结直肠镜检查4045例,筛查率为32.86%,男性(32.44%)低于女性(33.33%)。临床筛查共检出264例阳性患者(6.53%),男性(7.62%)高于女性(5.34%)。结论深圳市居民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比例较高,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重点关注深圳市老年人群的筛查情况。肠镜检查依从性较低,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检出率相对较低,积极引导高风险人群参与肠镜检查,提高检出率,实现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利用遗传与环境危险因素构建的结直肠肿瘤风险评分的人群高危分层效果及其在分级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研究, 纳入2 16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研究对象。采用MassARRAY技术检测20个结直肠癌相关的遗传易感位点并构建遗传风险评分。个体环境风险评分采用亚太结直肠筛查评分系统计算。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评估遗传风险单独和遗传联合环境风险与结直肠肿瘤之间的关联。构建基于遗传和/或环境风险评分的分级筛查方案(即高风险者接受单次结肠镜筛查, 低风险者接受每年一次的定量粪便免疫化学检测, 其结果阳性者接受结肠镜检查), 并与全部接受结肠镜方案进行效果比较。结果与低遗传风险评分组相比, 高遗传风险评分组发生结直肠肿瘤的风险增加了26%(OR=1.26, 95%CI:1.03~1.54, P=0.026)。遗传和环境风险评分均最高的研究对象患进展期肿瘤(包括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和进展期锯齿状息肉)的风险是两评分均最低研究对象的3.03倍(95%CI:1.87~4.90, P<0.001)。多轮筛查效果评价方面, 当进行到第3轮筛查时, 基于遗传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