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为病例一对照研究,入选250例有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另有250名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有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并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左股骨近端各部位BMD。结果脊椎压缩性骨折组身高、体重、腰椎2~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腰椎2~4BMD是发生脊柱骨折的预报因子(r=-0.416,P〈0.01)。身高和全髋部BMD与骨折次数和骨折椎体数目呈负相关(均P〈0.01)。按股骨颈和全髋部BMD值,骨折组骨质疏松检出率各为50.8%和50.4%;另外剔除在腰椎2~4发生椎体骨折53例,按腰椎2~4BMD检出骨质疏松占64.5%。同时,腰椎2~4、股骨颈或全髋部BMD值低于-2.5s者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分别是BMD正常者的4.76、2.36和3.52倍。结论腰椎呈低骨量是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身高的下降和全髋部低BMD值是骨折发生次数和受累椎体数目的危险因子;对绝经后妇女在重视BMD测量的同时,应重视脊柱X线正侧位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与髋部骨密度、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髋部(全髋、股骨颈)骨密度(BMD)值,并通过胸腰段X线侧位片评估椎体形态,计算出反映脊柱椎体骨折总和的脊柱畸形指数(SDI)。对椎体骨折组和无椎体骨折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SDI与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及髋部BMD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213例患者入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组114例(53.52%),无椎体骨折组99例(46.49%),骨折涉及278个椎体,发生频率前5位的椎体依次为:L1(51次,18.35%)、T12(48次,17.27%)、T11(45次,16.19%)、L4(29次,10.43%)、T7(28次,10.07%)。根据髋部BMD进行骨量评估,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50例(43.86%),骨量减少63例(56.14%),无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23例(23.23%)。椎体骨折组较无椎体骨折组具有较高的年龄、较低的身高及较低的全髋和股骨颈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体质量及BMI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BMI及全髋和股骨颈BMD与SDI显著相关,其r值依次为0.361、-0.334、0.179、-0.409、-0.364,P均0.001。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SDI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全髋BMD、身高、股骨颈BMD、年龄及BMI。结论骨量丢失、增龄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282例绝经后妇女均抽血检测HCV抗体,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分评估患者骨密度(BMD)及骨折风险。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HCV抗体阳性组腰椎、全髋及股骨颈的BMD均明显低于HCV抗体阴性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骨质疏松发病率(50.6%)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31.0%)(P<0.05)。根据FRAX评分结果,各风险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HCV感染率明显低于高风险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11.3±7.6)%及(3.7±1.7)%]均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9.0±6.8)%及(2.4±1.9)%,P<0.05]。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血压、吸烟、饮酒及其他协变量后,HCV是绝经期妇女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95%CI:1.16~2.81;P=0.009)。结论 HCV感染是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HCV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1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邻近椎体有无继发骨折进行分组,分为继发骨折组20例与未继发骨折组106例,记录一般资料,分析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继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继发骨折组矢状位垂直轴(SVA),-32.83~43.44 mm、43.45~48.79 mm占比、骨盆投射角(PI),50.09~55.40°占比均明显低于未继发骨折组,SVA 48.80~55.86 mm、55.87~57.82 mm占比、PI 55.41~61.56°、61.57~88.45°占比均明显高于未继发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年龄、原发节段、骨水泥弥散方式、椎体裂隙征、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组体重指数(BMI,≥28.0 kg/m 2)、骨水泥渗漏占比均明显高于未继发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VA 48.80~57.82 mm、PI 55.41~88.45°、BMI≥28.0 kg/m^2、骨水泥渗漏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帮助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控制体重等方式降低PVP术后继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重庆地区140例绝经后女性第2~4腰椎正、侧位,及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的投射骨面积、骨骼高度、骨密度及其T值,运用适当的几何模型推算L2、L3及股骨颈体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是否曾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结果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患PMO可能与L2、L3体积及L4投射骨面积相关(P<0.05,P<0.01),而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可能与L2体积相关(P=0.016 7).校正相关影响因素的混杂效应后,PMO发病与L3体积和大转子投射骨面积独立相关(P<0.01),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史与各部位骨大小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的L3及大转子骨大小可能是其发生PMO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可能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大小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以及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评估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方法分别检测老年及非老年RA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T值;RA组患者均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清C-反应蛋白(CRP)、Ca2+、P3-、碱性磷酸酶(ALP)含量与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老年RA组患者双手关节X线正位片并分期;根据FRAX测定三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 1老年RA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及健康老年对照组;老年RA组男性、女性的腰椎BMD14BMD与T值;RA组患者均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清C-反应蛋白(CRP)、Ca2+、P3-、碱性磷酸酶(ALP)含量与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老年RA组患者双手关节X线正位片并分期;根据FRAX测定三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 1老年RA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及健康老年对照组;老年RA组男性、女性的腰椎BMD14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健康老年对照组;2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健康老年对照组;2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占67.70%和62.79%;3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占67.70%和62.79%;3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性(r=0.421,0.572);4老年RA组双手X线正位片第Ⅳ期的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第Ⅰ期值,也低于第Ⅱ、Ⅲ期值;第Ⅳ期的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性(r=0.421,0.572);4老年RA组双手X线正位片第Ⅳ期的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第Ⅰ期值,也低于第Ⅱ、Ⅲ期值;第Ⅳ期的腰椎14BMD值明显低于第Ⅰ期值,也低于第Ⅱ、Ⅲ期值。5应用FRAX评估老年RA组10年内的髋部骨折概率高于非老年RA组和健康老年对照组。结论老年RA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BMD的降低,导致继发性OP或骨量减少,FRAX测评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生殖因素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n=210)为骨折组,以骨折组为标准,按年龄配对,收集对照组(n=282)。分析骨折组临床表现、骨折部位,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腰椎椎体L1-L4 BMD,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腰椎BMD及T值对两组受试者分类效果,得出临界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绝经后女性OVCFs有关的生殖因素。结果 骨折组主诉有OVCFs临床表现的患者共141例(占OVCFs总数的67.1%),骨折部位以胸12椎体最多(60例,占OVCFs总数的28.5%),与非OV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方法以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危险因素,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胸腰椎侧位X摄片分析椎体骨折,结合病史问询调查骨折发生。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尤其是绝经后的15-2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至少有一处以上骨折的绝经后妇女较无骨折妇女的年龄大、绝经年龄早、绝经年限长、生育次数多、哺乳月份长(P<0.01)。结论绝经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骨折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以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择期PVP患者180例,按照有无出现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分为骨折组(48例)和对照组(132例)。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史、骨密度(BMD)的T值、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手术部位、骨折椎体严重程度、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例数、新发骨折的部位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24 kg/m2或<18.5 kg/m2、有过骨折病史、BMD>2.5 SD、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2、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2的患者医院发生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比率较高。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值、骨折病史、BMD值、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是与PVP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PVP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与OP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OP患者432例中发生OP性骨折194例为骨折组,非骨折238例为非骨折组,检测髋及腰椎BMD,抽血清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总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非骨折组,PINP、β-CTX均显著高于非骨折组,而25-(OH)D3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1)。年龄与体质指数(BMI)、BMD(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Ward三角区、腰椎等部位)及25-(OH)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骨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BMD与β-CTX呈负相关、与25-(OH)D3呈正相关(P<0.05),与PINP无相关性;各部位BMD与女性、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P<0.01)。β-CTX的升高、女性是骨折的危险因素,而25-(OH)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骨代谢指标和BMD及OP性骨折关系密切,β-CTX升高可用于骨折危险的预测,25-(OH)D3的升高可减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年期妇女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表达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200例更年期妇女,测定血清E2、FSH水平与腰椎、总髋部、股骨近端BMD,比较围绝经妇女与绝经妇女血清E2和FSH水平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BMD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前组年龄明显小于绝经组,血清E2水平高于绝经组,而FSH水平低于绝经组(P<0.05);绝经前组BMD高于绝经组(P<0.05);年龄、E2、FSH、绝经年龄、绝经时间与BMD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E2与腰椎、髂骨、股骨上段BMD具有直线正相关性(r1=0.126,r2=0.328,r3=0.415,P<0.05),FSH水平与腰椎、髂骨、股骨上段BMD具有直线负相关性(r1=-0.115,r2=-0.223,r3=-0.486,P<0.05)。结论更年期妇女血清E2水平减低,而FSH水平增高,血清E2和FSH水平与绝经前后妇女的BMD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BMD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转换指标、体质指标与骨密度(BMD)和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48~74岁POP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_(1~4)(正位)、股骨颈及髋部BMD,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集空腹血后测定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1年龄与CTX、ALP、身高和BMI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2、0.334、-0.229和0.325。2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髋部BMD间均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280、-0.364和-0.390。3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PINP与股骨颈和髋部BMD间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34和-0.304;ALP与股骨颈BMD存在负相关,r为-0.209。4脆性骨折组腰椎BMD、体重和BMI较无骨折组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5脆性股骨颈骨折组PINP和ALP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脆性非股骨颈骨折组。结论年龄是影响BMI、BMD和骨转换指标的重要因素,骨转换指标和BMD间存在负相关。肥胖、腰椎BMD降低及PINP和ALP等骨转换指标的升高都可增加P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OP)合并骨折患者外周血瘦素表达水平.方法 连续选择21例绝经后OP合并骨折患者(OP合并骨折组)、26例绝经后OP组和30例绝经后正常骨密度女性(对照组),入选对象均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腰椎骨质密度(BMD)、双侧股骨上端BMD、血清瘦素(LEP)、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指标测定.结果 OP合并骨折组和OP组的血清LEP、BGP和AK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OP合并骨折组上述3个骨代谢指标测定值也同时低于OP组(均P<0.01~0.05).OP合并骨折组和OP组的腰椎L1~L4和左、右股骨颈的BMD测定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OP合并骨折组上述3个部位BMD测定值也同时低于OP组(均P<0.01~0.05).结论 绝经后OP合并骨折患者存在明确外周血LEP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绝经时间、孕次、产次与股骨近端骨密度 (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 1 93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时间、孕次、产次 ,并测量其身高、体重、左侧股骨近端 (Neck、Troch、Ward三角 ) 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 ,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有下降的趋势 ,并且前 4年 BMD下降较快。2孕 2次及 1次者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高于其他组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限、孕次、产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均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3调整年龄、体重指数、孕次及产次后 ,绝经年限与股骨近端 Neck、Troch、Ward三角部位 BMD无显著相关 (P>0 .0 5)。 4调整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限后 ,孕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均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产次与Troch部位 BMD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而与 Neck、Ward三角部位 BMD无显著相关 (P>0 .0 5)。结论 孕产史影响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各部位BM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健康绝经后妇女血脂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的健康自然绝经妇女60例,使用美国Norland XR-36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第二腰椎(L2)、第三腰椎(L3)、第四腰椎(L4)、第二腰椎至第四腰椎(L2~L4)、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粗隆(Troch)、Ward三角BMD.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DL-C与腰椎(P<0.01)及股骨近端(P<0.05)BMD呈显著负相关,特别是腰椎和股骨近端Troch部位,在去除年龄和体重指数的影响后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BMD与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结合阿仑磷酸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63)。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联合阿仑磷酸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仙灵骨葆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骨密度(BMD)、骨钙素(BGP)、血清钙(S-Ca)、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ALP及N-MID-OT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BG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S-C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B-AL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BGP、S-Ca及N-MID-OT等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ALP、BGP及N-MID-OT等指标水平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S-C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股骨颈、股骨三角区及股骨粗隆的BMD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股骨颈、股骨三角区及股骨粗隆的B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阿仑磷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降低骨痛程度,提高患者BMD水平,而且可以改善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电阻法检测的身体组成成分与女性骨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内的体脂和非体脂对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作用。方法 282例绝经前和205例绝经后妇女参加本研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颈BMD,用生物电阻法测定体脂和非体脂,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WHR)。结果 体脂和非体脂与绝经前、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颈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绝经前妇女中,非体脂和年龄是腰椎BMD的独立影响因素(R^2=0.077,P=0.000),非体脂、年龄和BMI是影响股骨颈BMD的决定因素(R^2=0.130,P=0.000),在绝经后妇女中,体脂和年龄是影响腰椎和股骨颈BMD的决定因素(R^2分别为0.153和0.184,P=0.000)。结论 体脂和非体脂对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BMD的作用不同,非体脂是决定绝经前妇女骨量的重要因素,而体脂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骨密度(BMD)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例老年髋部骨折,其中4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左侧肢体3例,右侧肢体5例。收集患者双侧髋关节CT资料,运用Mimics软件和abaqus软件对健侧股骨近端进行重建和计算出该模型的密度,并分别测定腰椎BMD。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组腰椎BMD、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均P0.05)。腰椎的BMD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r=0.881,P=0.004)。结论 BMD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老年髋部骨折部位与BMD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病(EH)伴糖耐量减低(IGT)对骨密度(BMD)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入选绝经后女性107例,其中对照组55例、单纯IGT组28例、IGT合并EH组24例。比较单纯IGT组和IGT合并EH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及检测三组实验室指标与各部位BMD,并分析各部位BMD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GT合并EH组腰椎OP患病构成比高于单纯IGT组(P<0.05);IGT合并EH组L1、L2、L3、L4的BMD显著低于单纯IGT组(P<0.05);两实验组L2、L3、L4、Ward’s三角区的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年限、OGTT餐后2h血糖、体重指数(BMI)和BMD相关;而在有IGT基础上的高血压与BMD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高血压病伴糖耐量减低女性部分腰椎、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显著降低。BMD和绝经年限、餐后血糖水平(PPG)、平均动脉压(MAP)呈直线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