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血脂水平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136例(骨质疏松症)和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143名(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史、家族史、月经史(女性),空腹生化指标包括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骨代谢标志物包括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骨钙素(BG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并分析两组人群骨代谢标志物、血脂水平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组TC、TG、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组T-P1NP、BGP及25-(OH)-D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与T-P1NP、BGP及25-(OH)-D3呈正相关,与β-CTX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标志物作为反应骨代谢的血清学指标,能更早期发现骨质疏松,从而弥补骨密度检查的不足。临床中可通过动态监测该标志物可了解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骨形成能力下降,从而尽早干预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脂代谢障碍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TC、TG和LDL-C可能是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骨质疏松病人更应注意血脂的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膝骨关节炎(KOA)与骨密度(BMD)、骨代谢血清标志物临床相关性。方法 180例绝经后妇女KOA患者分别进行体重、体重指数计算、绝经时间、腰1~4、股骨颈BMD测定及双膝关节X线拍片进行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根据KOA KL分级比较BMD变化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骨代谢血清标志物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以KL结果分组,各组间绝经年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指数、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KL级别增加,腰1~4和股骨颈BMD呈升高趋势,Ⅰ型胶原N端肽和Ⅰ膝胶原C端肽呈降低趋势。结论随着KL分级越高,BMD值越高,血清标志物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硬化蛋白(SOS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脂代谢指标与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老年女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MD将患者分为骨量异常组(T2DM患者骨量异常,74例)和骨量正常组(T2DM患者骨量正常,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GF-1、SOST蛋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骨钙素(BGP)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Pearson相关分析SOST蛋白、IGF-1、脂代谢指标与患者BMD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骨量异常组TG、LDL-C、FBG、HbA1c、FINS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异常组β-CTX、BGP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在高龄(≥80岁)男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37例高龄男性进行连续2次(间隔12个月)血BTMs[包括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β特殊序列、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1 N-terminal peptide,P1N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BMD[包括股骨颈骨密度(femoral neck bone mineral density,FNBMD)、总髋部骨密度(total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THBMD)和腰椎1-4骨密度(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LBMD)]测定,分析12个月前后高龄男性BTMs和BMD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12个月后,高龄男性血清CTX和LBMD上升,血清OC下降(均P0.01);基线血清CTX与△FNBMD(r=-0.109,P0.05)、△THBMD(r=-0.135,P0.01)呈负相关;△CTX(r=-0.119,P0.05)和△OC(r=-0.137,P0.01)与△LBMD呈负相关。结论 BTMs对高龄男性BMD变化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血清CTX水平越高,其股骨颈和总髋部BMD下降越快,而△CTX、△OC越高,腰椎BMD下降越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骨密度(BMD)、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46例T2DM患者,根据BMD进行分组,其中骨质疏松组72例,骨量减少组84例,骨量正常组90例。检测各组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Hb、NLR与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NLR水平更高,25羟基维生素D[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Hb水平更低(均P<0.05)。与骨量减少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FPG及HbA1c值更高,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Hb、CTX及P1NP水平更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P<0.001),NLR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骨折变化,探讨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的年龄相匹配的非糖尿病绝经后女性17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行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详细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组各个部位骨密度均较健康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较健康对照组升高[糖尿病组(0.49±0.26)μg/L vs.对照组(0.44±0.15)μg/L,P=0.047],骨钙素(osteocalcin,OC)及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N-propeptide,P1NP)较健康对照组降低[OC糖尿病组(15.50±5.50) vs.对照组(19.69±5.41)μg/L,P=0.000],P1NP [糖尿病组(44.63±19.64) vs.对照组(53.37±14.26)μg/L,P=0.000]。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骨折发生例数明显增高(P=0.034)。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各个部位骨密度略升高,但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快,整体骨丢失加快,骨折发生率增高。推测糖尿病可能导致骨丢失加快,尤以皮质骨丢失明显,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与OP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OP患者432例中发生OP性骨折194例为骨折组,非骨折238例为非骨折组,检测髋及腰椎BMD,抽血清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总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非骨折组,PINP、β-CTX均显著高于非骨折组,而25-(OH)D3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1)。年龄与体质指数(BMI)、BMD(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Ward三角区、腰椎等部位)及25-(OH)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骨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BMD与β-CTX呈负相关、与25-(OH)D3呈正相关(P<0.05),与PINP无相关性;各部位BMD与女性、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P<0.01)。β-CTX的升高、女性是骨折的危险因素,而25-(OH)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骨代谢指标和BMD及OP性骨折关系密切,β-CTX升高可用于骨折危险的预测,25-(OH)D3的升高可减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期间于我院治疗骨质疏松骨的患者及正常患者各6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实验组,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空腹采血处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BGP(骨钙素)、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BMD(骨密度)。结果实验组患者BGP(骨钙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与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成负相关,对照组患者BMD(骨密度)与CTX(Ⅰ型胶原C端肽)成负相关,其余部分比较均无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生化指标结合BMD(骨密度)测定可以全面的对骨转换率进行合理评价,有利于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虽然其骨代谢生化指标具有重叠性,无法精细化的的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与分型,但可以提高治疗结果观察的准确性,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cholangitis,PBC)患者40例为PBC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无肝病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oneminaral density,BMD)、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和总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 vitamin D,25(OH)VD]等指标以及PBC患者肝功能与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PBC组患者合并骨密度异常34例(85.0%),其中骨量减少18例(45.0%),骨质疏松16例(40.0%);对照组患者合并骨密度异常11例(27.5%),其中骨量减少9例(22.5%),骨质疏松2例(5.0%),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7,P=0.001)。PBC患者腰椎(L1~L4)和髋关节不同部位B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PBC患者中5例发生脆性骨折,其中1例先后发生腰椎骨折和左侧股骨颈骨折,对照组患者无脆性骨折发生。Child-Pugh C级患者BMD、血清骨钙素和总25-羟维生素D水平较Child-Pugh A级和B级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PBC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血清骨钙素和总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骨代谢物骨钙素(OC)、Ⅰ型肽原C端肽(CTX-1)、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通过检测BMD值将其分为4组:BMD正常男性、女性组和BMD减低男性、女性组,每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OC、CTX-1、BAP及BMD进行测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OC、CTX-1、BAP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BMD减低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BMD正常组(P0.05)。在血清各骨代谢指标中,OC、CTX-1、BAP均与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结论血清骨代谢物OC、CTX-1、BAP与老年骨代谢性疾病的BMD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为骨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鉴别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1)BMD:年龄≥90岁男性组髋部各部位骨密度、男性80~89岁组、70~79岁组、60~69岁组腰椎与髋部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骨折发生率:至少1次骨折的发生率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女性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骨生物化学标志物:60~69岁组、70~79岁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尿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肌酐(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rea,CTX/cr)、尿吡啶啉/肌酐(pyridinoline/crea,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eoxypyridinoline/crea,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89岁组女性尿Pyd/Cr、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影响高龄老人骨密度和骨折发生率,性别对高龄老人骨代谢标志物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Graves病(GD)继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寻找Graves病继发骨质疏松的预测因子提供信息支持。方法收集141例GD患者,其中29例患者伴有骨量降低,归为低骨量组; 112例患者骨密度(BMD)正常,归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Ⅰ型前胶原N末端肽(PINP)、血清β-胶原C末端肽(β-CTX)水平以及腰椎(L1-L4)、股骨颈(FN)、桡骨远端(DR)的BMD。结果低骨量组患者TSH、TRAb、25-OHD、BM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FT3、FT4、ALP、PINP、β-CT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患者骨代谢标志物PINP、β-CTX与LS、FN、DR的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GD患者BMD的降低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升高相关。监测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可预测骨量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GD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34例为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PN、BMD和Ⅰ型胶原β降解产物(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骨转换、骨密度特征。方法 纳入2010年至2023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33例成人OI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OI患者的特点,包括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 CTX)、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prepeptide, P1NP)、N-端骨钙素(osteocalcin, OC)、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以及临床表型评分、成年后骨折、体积和面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等。结果 33例成人OI患者中,约3/4为Ⅰ型和Ⅳ型,94%有脆性骨折史,普遍存在骨痛、维生素D缺乏(64%)或维生素D不足(91%);83%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OI患者的BMD Z值≤-2 SD,89%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BMD T值≤-2.5 SD。成人Ⅲ型OI患者的临床表型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老年股骨颈脆性骨折患者体内血清铁蛋白水平、骨组织元素(钙、镁、铁)含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留取静脉血检测血清铁蛋白、血钙、血镁、血磷、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和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CTX)等指标,髋关节置换术后留取股骨头行骨组织钙、镁、铁含量检测,术后测定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分析两组血清学指标、骨转换指标、骨元素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股骨颈骨密度、体重指数(BMI)、血清25-羟基维生素D、骨钙和骨镁随年龄增加明显下降。老年人骨代谢以低转换为总体趋势,但在高龄女性(≥81岁组)表现出高血清铁蛋白和高骨转换的代谢特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龄、低BMI、骨钙和骨镁的减少是老年人股骨颈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血清铁蛋白和β-CTX与老年女性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增龄、低BMI、骨钙和骨镁流失会导致老年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高龄女性中还需注意血清铁蛋白和高骨转换对骨密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江苏正常男性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骨微结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3年至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体检的234例男性患者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对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扫描,采用TBS Insight软件进行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计算,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临床指标。结果 234例男性受试者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是(46.19±19.41)nmol/L,25OHD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无明显相关性(r=0.060,P=0.390),而与骨微结构(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呈正相关(r=0.140,P=0.030)。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成2组:≤55岁组(n=108),55岁组(n=126),对比≤55岁组,55岁组TBS数值随年龄降低(P0.05),而BMD、25OHD随年龄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年龄与TBS呈负相关(r=-0.230,P=0.001),但与BMD无相关性(r=-0.080,P=0.260)。多元回归分析在校正了年龄、腰围、臀围、血糖、HDL-C这些影响骨代谢的因素之后,25OHD(nmo/L)与TBS依然存在相关性(β=0.001,P=0.010)。结论血清25OHD水平在江苏正常男性人群可能与骨微结构相关,TBS较BMD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对80例受试者进行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月经年限、日常体力活动、睡眠状况、饮食结构、病史及手术史等内容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身和局部BMD测试,根据腰椎1~4节BMD 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 0)和骨量减少组(-2. 5≤T值-1. 0)。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比色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erotonin水平。结果骨量减少组体重指数(BMI)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 01),绝经年限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 05),而血清AKP、STRACP、TC、TG、HDL-C和LDL-C的含量无显著变化;骨量减少组血清Serotonin和BMD呈正相关,绝经年限和初潮年龄与BMD呈负相关,而BMI和其他血清指标与BMD均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BM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中老年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低骨量患者~(131)Ⅰ治疗前后的骨代谢特点。方法 104例中老年女性甲亢低骨量患者,按不同年龄及是否绝经分为:绝经前的为A组(n=40例),围绝经期和绝经后10年内且60岁的为B组(n=34例),≥60岁的绝经后患者为C组(n=30例)。测定3组于~(131)Ⅰ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的骨密度(BMD)及骨转换指标[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观察3组患者的骨转换特点及BMD的变化情况。结果 ~(131)Ⅰ治疗后6个月、12个月,A、B、C 3组PINP、β-CTX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A、C两组的PINP、β-CTX较治疗后6个月进一步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B组β-CTX及PINP显著高于A、C两组(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A组腰椎L1~L4及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BMD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甲亢低骨量患者~(131)Ⅰ治疗后骨转化指标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仅使用~(131)Ⅰ治疗对于BMD的恢复作用有限,需对低骨量、骨质疏松积极地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骨密度与骨量、骨代谢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0例MS患者进行骨密度(BMD)、骨钙素(BGP)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BM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Ms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BMD和峰值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P<0.05).②MS、MS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BGP、Ⅰ型胶元C端肽(B-CTx)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甲状旁腺素(PTH)较对照组增高显著.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Ms骨质疏松组BMD与BGP呈正相关关系(r=0.262),与PTH增高呈负相关(r=-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0.285),与牛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MS骨质疏松患者BMD与BGP、PTH、B-CTx、血压之间密切相关,骨代谢物异常表达在MS和MS骨质疏松的骨形成和骨丢失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