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食同源类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应用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筛选1988-2012年治疗AD的临床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 Apriori 算法分析防治 AD 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222篇临床文献。临床治疗AD最常用的5味药食同源类中药为茯苓、枸杞子、益智仁、桃仁、山药;最常用的5味中药为石菖蒲、远志、川芎、丹参、当归。临床治疗AD最常用的5对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山药→茯苓、茯苓→陈皮、山药→枸杞子、枸杞子→益智仁、枸杞子→茯苓;最常用的5对药对为石菖蒲→远志、丹参→石菖蒲、川芎→石菖蒲、丹参→川芎、石菖蒲→黄芪。结论防治AD药食同源类中药以补益药为主,药性平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十年来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应用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筛选2009-2018年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冠心病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83篇临床文献,103首方剂,122味中药。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5味中药为丹参、黄芪、川芎、红花、瓜蒌;最常用的5味药食同源类中药为甘草、当归、桃仁、人参、薤白、桔梗。结论:防治冠心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以补气活血养血类中药为主,药性平和。  相似文献   

3.
曹怡鸿  刘倩  杨孜  王妍 《新中医》2022,54(21):20-25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药食同源方药治疗痛经的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文献,采用SPSS、Cytospace 3.8.2 等软件对治疗痛经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765 首,涉及中药270 味,药食同源类中药65 味。常用药食同源类中药有当归、甘草、桃仁、肉桂等;常用中药有当归、川芎、延胡索、甘草等。临床治疗痛经的中药多以补血药和活血止痛药多见,药性多为温、寒、平,以辛、苦、甘味药物居多,多归于脾、心、肝经。临床治疗痛经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多见补气、补血药,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辛、甘味多见,常归于脾、心、肝经。临床治疗痛经的常用中药药对有当归-川芎、当归-白芍等;常用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有当归-甘草、当归-肉桂等。聚类分析得到5 对中药核心药物组合,主要功效有行气散瘀止痛、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止痛等;5 对药食同源类中药核心药物组合,主要功效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补益脾肾等。结论:治疗痛经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多见于补气血药物,临床常使用当归-甘草、当归-肉桂等药对配伍组合,治法多以补气养血为调补体质,辅以温里活血以止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处方数据挖掘近二十年中医药方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伍规律及为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2000~2019年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44篇临床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共涉及141首方剂。得到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全部中药187味,药食同源类中药42味。全部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半夏-陈皮,半夏-丹参,半夏-茯苓,药食同源类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茯苓-陈皮,茯苓-山楂,茯苓-甘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性多寒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性多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经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PubMed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144项,获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中药处方150首,中药198味。药物频数分析中熟地黄、补骨脂、甘草、骨碎补、黄芪等应用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甘味、苦味及辛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肾2经最多;聚类分析得到药对2对,3味药药组1组,聚类方1首;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补骨脂,当归-骨碎补等置信度最高。结论: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遵循和化痰饮、滋补肝肾、通络止痛及专病专药等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现代中医文献,挖掘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筛选近20年中医药治疗成人cITP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法对处方中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95篇,涉及处方98首中药165味,其中中药性味归经以甘寒、入肝经居首,高频药物为黄芪、生地黄、当归、仙鹤草、牡丹皮等26味。关联规则得出药对13个,分别为“黄芪-鸡血藤”“黄芪-党参”“当归-党参”等组合。聚类分析确立基本方4组,即左归饮类方、二至丸类方、当归补血汤类方和犀角地黄汤类方。结论:研究表明cITP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和血柔肝”,核心药物为黄芪、生地黄和当归,药对配伍遵循“治气、治火、治血”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应用规律,通过统计学分析,对中 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古今医案云平台近15 年中医治疗原 发性肝癌的文献,对所得处方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 析。结果:纳入文献共853 篇,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2 900 次,单个中药使用频率≥80 者共33 味。中药性味频 数分析显示,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中药归经频数分析显示以肝、脾、肺、胃经为主。 中药功效频数分析显示以补虚药最高,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次之。中药使用频数分析显 示,茯苓使用次数最高,白术、芍药、甘草、柴胡、黄芪、白花蛇舌草、当归、鳖甲、党参、半枝莲、陈皮、 薏苡仁、半夏次之,均达到200 次以上。通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发现中医治疗肝癌以健脾化痰、补气祛瘀、 清热解毒中药为主。通过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有效强关联性药对为茯苓-半夏-白术、茯苓-半夏-陈 皮。通过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发现健脾化湿药、疏肝解郁药以及燥湿祛痰药物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结 论: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主要以寒、平、温为主,治疗原则为健脾疏肝、化痰散瘀。  相似文献   

8.
殷娜  罗石任  李冬冬  张云芳  谢艳 《光明中医》2022,(20):3649-3652
目的 探索治疗产后痹的药食同源中药的使用状况,为促进母婴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筛选统计文献所记载的方剂中药食同源中药品种及使用频次,参照《中药学》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药物功效类别、性味、归经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73篇文献,含中药方剂197首,筛选出药食同源中药37味,用药频次在50%以上的依次为当归、黄芪、甘草、肉桂。药物功效以补虚为主,药性以平、温居多,药味以甘、辛多见,归经多入脾、肺经。结论 药食同源中药在产后痹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可发挥益气养血、解表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与产后痹的基本病机相符,可在用药治疗中为保障母婴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相关临床文献,按中药功能、药性、药味、归经及药对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5篇,处方56首,中药164味、频数共668次。使用频率前6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祛瘀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峻下逐水药,累计频率为61.83%。单药使用频数6次的中药25味,累计频率为53.74%,前3类为利水渗湿药(5味)、补气药(4味)、活血祛瘀药(3味)。温性药使用频数最高(260次,38.92%)。药性频数共1055次,甘味药最高(354次,33.55%),其次为苦味(284次,26.92%)、辛味(268次,25.40%)。归经频数共1747次,频数200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脾经、肺经、肝经、肾经。常见药对有茯苓与白术、黄芪与桂枝等。结论治疗癌性腹水在利水渗湿基础上注重扶助正气,特别强调补气;药物性味上寒温共用,甘苦辛并重,多取脾、肺、肝、肾经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外敷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数据库检索外敷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87项研究,获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中药处方190首,中药183味。药物频数分析中乳香、没药等应用最多;药物类别频数分析中,活血化瘀药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寒性药及苦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脾、心3经最多;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没药,乳香等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药对7对,3味药药组1组。结论:外敷中药癌性疼痛遵循活血化瘀、温化痰饮及清心止痛等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羌蓝汤解热作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兔iv内毒素后,在体温升高的同时血浆cAMP含量与血清IL1、IL6水平显著升高。家兔ig20g/kg羌蓝汤可以抑制内毒素的致热作用,在解热的同时也抑制血浆cAMP含量以及血清IL1、IL6活性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变化规律,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黄连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常用方剂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比例,选择按1:0、1:1、1:2、1:3、2:1、2:3、3:1、3:2、0:1等9个比例分别配伍,水煎煮回流法提取,经分离精制,制得各供试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黄芩苷溶出率与黄芩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盐酸小檗碱溶出率与黄连比例亦成非线性关系,黄芩的最佳配伍比例是3:1,黄连的最佳配伍比例是1:3。结论:按不同比例配伍黄芩、黄连合煎过程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字化色谱指纹谱技术设计中药复方专利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药复方是中医学的精髓,但目前专利法的设置以及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格式不利于中药复方的技术保护。数字化色谱指纹谱将色谱峰的定位和峰面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一个组合物的内在总体情况,亦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复杂中药复方产品的化学组成特征。作者认为,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不仅能准确反映中药复方的整体质量状况,也可用于中药复方专利中技术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按摩对亚健康状态改善的临床效果,探索非药物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方法。方法:将120例心理性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药治疗和心理行为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按摩调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76.67%,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对疲劳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肌肉酸痛、焦虑5项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按摩可以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