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是一种少见的宫腔内病变,发病率低(1.8%~3.75%)。临床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月经周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及绝经后阴道出血。超声及宫腔镜多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病理特征为子宫内膜腺体不典型增生与平滑肌间质交织组成,是良性病变,有低度恶性潜能,易复发。所有APA均为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其治疗应依据患者年龄、症状、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是否需要生育而进行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9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经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APA的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表现,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辅助检查、治疗结果及预后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6例APA患者的临床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年龄为23~59岁[(40.8±10.7)岁];15例为绝经前女性,1例为绝经后女性。(2)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异常阴道流液、尿频与尿痛、盆腔包块分别为12、2、1及1例。(3)术前合并症:术前合并≥1种合并症,如不孕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等为11例,其余5例无合并症。(4)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为3例;提示子宫内膜回声欠均匀、泡状液性暗区、宫腔内血流信号丰富,未见确切占位为5例;提示宫腔内占位位于宫腔中下段,宫腔内血流信号丰富为8例。(5)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APA伴子宫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为5例,其中APA伴子宫内膜灶性癌变、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子宫内膜癌肉瘤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分别为2、1、1与1例;而APA伴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以及单纯性APA伴鳞状上皮化生,分别为1、1与9例。(6)治疗及随访:6例接受子宫切除术;10例接受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其中,6例有生育要求,术后仅1例自然妊娠,但是最终流产,其余5例均未妊娠。对16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1例失访,对其余15例随访7~8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尚未见APA复发。结论 APA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常合并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前诊断困难,需根据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对于有生育需求的APA患者,采取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自然妊娠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的治疗和随访策略。方法:对我院2008—2016年收治的9例A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4(20~50)岁。其中3例为单纯APA;1例为APA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为APA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为APA,而后随访病理为子宫内膜复杂型不典型增生;1例为子宫内膜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而后随访病理为APA与子宫内膜复杂型不典型增生共存;1例为APA,而后随访病理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1例为APA与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并存。3例初始治疗为分段诊刮术,6例为经宫腔镜病灶切除。随访截至2017年1月,平均随访45.5(3~103)个月,9例APA患者均未见复发、癌变,3例原发不孕患者均尚未妊娠。结论:APA临床上虽为良性疾病,但由于其潜在恶性应积极治疗,而且其治疗方案应依据患者年龄、腺体组织结构异型指数、子宫内膜情况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诊断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诊断,生化指标诊断和腹腔镜诊断,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清晰、诊断不确切、治疗不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组织特点、手术分期等,为需要保留生育功能年轻女性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是否绝经将65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未绝经组21例,绝经组44例。结果:未绝经组和绝经组比较,临床表现、发病相关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前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发病相关因素较绝经后少,组织分化程度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提高其生存率,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分化程度高Ia期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崔伟  吕小娟  冯金宇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99-510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统计分析该院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经过。结果:2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灶均治愈,均未行任何药物如孕三烯酮等治疗,随访1~4年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与子宫内膜脱落种植在腹壁切口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彻底切除病灶,保证无残留;术中尽量避免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在手术创面区。  相似文献   

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所致的疾病,因发生部位及病程不同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理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的,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高复发率等恶性行为,亦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去除内膜异位病灶,恢复正常生育功能。因此,对该病的彻底治疗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其诊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子宫肉瘤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将其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进行比较。结果子宫肉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7.5±10.0)岁,大多数为绝经前后发病,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彩超主要表现为子宫肿物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32例患者进行术前诊刮或宫腔镜检查,18例确诊。5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4例辅以放化疗/激素治疗。子宫肌瘤与子宫肉瘤患者的平均年龄、月经状况、血流丰富程度、肿瘤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肉瘤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临床表现、超声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需要重视术中剖视标本,及时送检冰冻病理提高诊断率。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病理分期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9.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侯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9):1771-1773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组织细胞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生物学行为多样,临床表现相对复杂,并且缺乏特异性,极易延迟诊断及误诊。本文就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急性钡中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期为研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子宫瘢痕憩室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常引起子宫异常出血、盆腔疼痛、继发性不孕,甚至剖宫产瘢痕妊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手术治疗方案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大型临床实验研究探讨,本文就其发病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46,XY性腺发育不全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收治的1例46,XY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检索进行病例复习。结果该病主要特征为女性表现型外阴、正常的缪勒管结构和条索状性腺,无睾丸组织。通常首要症状为青春期发育延迟及原发性闭经,伴随激素分泌水平及生育能力的异常。典型核型为46,XY。该病例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及相关检查确诊。行腹腔镜下双侧性腺切除术,术后给予性激素替代治疗,目前仍在随诊中。结论该病有性腺肿瘤的高发病倾向,早期腹腔镜切除发育不全的性腺以防止恶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会阴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对我院妇产科5例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5例均诊断正确。均有会阴侧切史。发病潜伏期多在产后6个月至2年内。所有病例均行彻底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3~5年,无复发。结论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与查体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是最佳手段。会阴侧切术中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1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孕次及产次,剖宫产手术史及发病至剖宫产术的间隔时间,首发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 41例患者中2例自然流产,39例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32例患者因β-HCG下降不满意或超声提示剖宫产切口瘢痕处仍有妊娠组织或异常团块而行清宫术。结论随着剖宫产瘢痕妊娠病例增多,为避免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并作出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CSP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伤害,但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断治疗较为棘手。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少见,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直肠指诊对其诊断十分重要,借助于电镜及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诊;除外科手术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有较大争议.对AMM的发病特点、病因、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探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探讨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方法对我院近7年来的1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子宫切口憩室的12例患者治疗中行药物保守治疗对轻度患者疗效较好,严重者还需手术治疗。结论剖宫术后子宫切口憩室保守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严重者还需手术治疗。重点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2月间我院经宫腔镜结合超声对6例青春期少女进行检查、诊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原发性痛经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先天无阴道患者表现为周期性腹痛。②宫腔镜结合超声检查:6例病例中诊断盲角子宫3例,残角子宫3例,其中5例合并与病侧子宫同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③手术方式:以切除残角或盲角子宫为基本术式,盲角子宫者行大部盲角子宫切除术,术中完全切除盲角子宫内子宫内膜,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者均行囊肿核除术、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及另侧子宫,最终旨在保留正常生育功能。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检查可在术前早期明确诊断青春期少女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保证青春期少女的生育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