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子宫内膜癌尚无成熟的筛查方案,确诊仍有赖于子宫内膜组织学诊断。子宫内膜采集器因其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的优点,已用于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本文就子宫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组织样本的质量。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和妇科门诊需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157例,在接受常规分段诊刮术(D&C)前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先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由专业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估。结果子宫内膜取样器的活检与D&C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8%(141/157),其中不孕症月经期子宫内膜组和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筛查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7.9%(95/97)和lOO%(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子宫肌瘤术前诊刮组(68.8%,11/16)和子宫内膜增生组(55%,11/20)的诊断率明显低于D&C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取样器的活检诊断,无一例漏诊。D8℃和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样本、筛查组和不孕症月经期子宫内膜组织学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子宫内膜取样器可用于评价不孕症患者月经期子宫内膜和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者子宫内膜,但对于高度可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需慎重对待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在分子水平及组织学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学特征。与其他组织学亚型的晚期癌症相类似,早期子宫内膜样癌通常采用辅助放射治疗,浆液性子宫内膜癌通常采用化疗。因此,正确的亚型分类是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分型依旧引用Bokhman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类型分型。随着精准医疗及分子诊疗技术的全面推广,传统子宫内膜癌分型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及相关遗传病筛查上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临床上亟需一种优化的分型方法提供确切的理论及实践依据。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基因组特征的方法确定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该分型与Bokhman分型及WHO分型相比,取得了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更强的关联性,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诊疗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微量子宫内膜活检标本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子宫内膜活检标本589例,分别采用环状微量子宫内膜取样器以及分段诊刮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观察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取样合格率,及其与子宫内膜厚度、年龄的关系,并分析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筛选其相对适用人群。结果两家医院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取样合格率为71.5%(421/589),子宫内膜较厚(≥5 mm)、年龄较小(50岁)的患者更易获得合格的微量子宫内膜活检标本;在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取样合格的标本中检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55例,与分段诊刮比较其敏感性为75.3%(55/73),特异性为99.4%(332/334)。结论微量子宫内膜活检标本合格率仍有待提高,相对适用于年轻及子宫内膜较厚的人群,但在取样合格的标本中,其筛查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特异度较高,表明采用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可以作为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遗传形式。林奇综合征患者常会患有多种肿瘤,其中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视为林奇综合征的“前哨”肿瘤。在诊断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中,其患子宫内膜癌的终生风险(60%)会高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结合临床表现标准及肿瘤分子学评估可以对其进行高效的诊断。在林奇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中,应每1~2年(而不是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在生育结束后行预防性手术可以起到有效的筛查及预防作用。对林奇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林奇综合征的诊断、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客观评价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高危人群增多,应该高度关注子宫内膜癌筛查,临床上应用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有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块病理检查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获取检查。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癌漏诊的因素及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3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切除前后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内膜取样方式分为宫腔镜组与诊刮组,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术前病理与术中冰冻病理、术后常规病理,分析其主要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3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术后证实为子宫内膜癌者42例(31.82%)。诊刮组的内膜癌漏诊率为32.99%(32/97),高于宫腔镜组28.75%(10/3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2例内膜癌患者中,95.24%(40/42)为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38例(90.48%),高分化癌34例(80.95%)。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者115例,其中11例子宫内膜癌漏诊。长期月经紊乱、未生育患者子宫内膜癌漏诊的风险增高。结论: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有子宫内膜癌漏诊的风险,尤其是长期月经紊乱、未生育的女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激素刺激试验和性激素测定对于筛查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意义。方法 对 10 6名绝经后无症状妇女进行E2 、P、FSH、LH、T的测定 ,并行孕激素刺激试验。对孕激素刺激试验阳性或阴性者均给予分段诊刮术 ,以确定子宫内膜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同时对 31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E2 、P、FSH、LH、T的测定。结果  11例妇女PCT为阳性 ,其中 9例为异常子宫内膜。PCT用于检测子宫内膜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1 8%、97 9%、81 8%、97 9%。子宫内膜癌组及PCT阳性组妇女的E2水平高于PCT阴性组。结论 PCT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容易耐受的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PTEN、PI3KCA、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评价三个分子标志物在提高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95例。其中内膜癌组40例,良性病变组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25例。在宫腔镜检查前行子宫内膜细胞采集,行PTEN、PI3KCA、Ki67的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半定量法评估表达水平,分别绘制ROC曲线,与内膜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IHC)进行对比,评价以上三个指标在筛查内膜癌中的价值。结果PTEN、PI3KCA、Ki67在内膜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中的ICC表达程度与IHC表达呈正相关。使用ICC和IHC检测,均可发现PTEN在正常组和良性病变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内膜癌组,PI3KCA和Ki67在内膜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病变组(P <0.01)。应用ICC方法检测,以PTEN≤35%作为内膜癌诊断指标时,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66.7%。以PI3KCA≥20%作为内膜癌诊断指标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5%。以Ki67≥15%作为内膜...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内膜癌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国内外多个研究证实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可能成为高危因素人群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可行方法[2]。ECT检查获取子宫内膜细胞标本制备成细胞涂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特点进行分级评  相似文献   

11.
晚期和复发性耐药性子宫内膜癌预后差,化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新辅助化疗、序贯放化疗、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等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热点,紫杉醇联合卡铂和蒽环类药物联合铂类是一线化疗药物方案。复发性耐药性子宫内膜癌治疗尚无成熟方案,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2.
患有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的妇女终生患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大幅增加.而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可以是LS患者的首发恶性肿瘤,也可以是第二原发恶性肿瘤.LS相关子宫内膜癌主要类型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近年来,有关LS相关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筛查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门诊子宫内膜活检、微卫星高不稳定性(m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R)-21-5p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早期筛查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手术病理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的血清及临床资料,收集同期30例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简称子宫内膜增生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作为对照。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21-5p的表达量,比较3组的表达差异,用ROC曲线确定其筛查及诊断价值。结果血清中miR-21-5p的相对表达量子宫内膜癌组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子宫内膜增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miR-21-5p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5、0.600(P0.001)。此外,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21-5p的相对表达量与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但因年龄、肿瘤的肌层浸润深度、病灶大小不同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R-21-5p能区分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有一定的筛查价值,并且其相对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肿瘤的肌层浸润深度和病灶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而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研究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分子途径、寻找以分子为靶点的治疗途径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应在内膜癌患者中针对Lynch综合征进行普遍筛查。目前以病理免疫组化、微卫星不稳定等方案联合检测为最常见的筛查策略,以靶位点的基因测序为诊断金标准。对于内膜癌患者及其亲属提供有关Lynch综合征的遗传咨询和检测,结合针对性的筛查、随访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相关癌症的风险。我国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亟待结合本国国情制订出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的筛选方法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子宫内膜癌风险人群的增加及缺乏有效的筛查措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被推荐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由于内膜细胞在炎症、增生、宫内节育器以及激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形态异常,增加阅片难度,限制了推广应用。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染色操作简单,阅片不依赖于细胞形态学,能够辅助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本文对ICC技术检测相关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进行综述,以期筛选出合适的标志物用于临床。结合ECT无创、便捷及免疫细胞化学不依赖于细胞形态学的优势,可为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其早期诊断日益引起重视。传统的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是分段诊刮术 ,刮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但因子宫内膜癌总的发病率较低 ,让多数病人承受比较痛苦的分段诊刮术是不值得的。一个好的检查方法应具有价廉、简便易行、无痛、准确性高的特点而宫腔细胞学检查由于具有以上特点而备受关注[1 4 ] 。本研究将瑞典欧立子宫内膜吸管 (北京北运通有限公司提供 )用于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以了解该方法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自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2月 ,因不规则阴道出血、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HH,Notch信号通路和其下游信号分子Gli-1、Hes-1在人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正常人子宫内膜、增生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SHH、Notch信号的表达,同时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上述新鲜组织中Gli-1、Hes-1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SHH、Notch的表达均强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Gli-1的表达类似,在子宫内膜癌组表达较低;正常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Hes-1的表达类似,在子宫内膜癌组表达升高。经随访,本研究选取的病例现均存活。结论:SHH和Notch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Gli-1和Hes-1主要参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变化,但可能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中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方法和策略。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检查的绝经后妇女共445例,以分段诊刮、组织病理学为标准,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endometrial cytological test, ECT)与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und, TVS)诊断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材满意度高于诊刮 (χ2=3.722, P<0.001)。单独ECT阳性、单独TVS阳性、ECT和TVS阳性、ECT或TVS阳性诊断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5.7%, 83.9%, 67.8%, 96.4%, 特异度分别为 84.5%, 20.6%, 88.6%, 21.7%,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4.0%, 25.3%, 65.5%, 28.2%,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4.8%, 80.0%, 89.6%, 95.0%, 诊断准确性分别为 84.8%, 35.9%, 83.5%, 39.8%。结论 ECT联合TVS是绝经后妇女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女性健康意识的提高,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越来越受到重视。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绝经后妇女中常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和绝经后阴道出血。经阴道超声测量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是常用的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手段。在医学上,对于无阴道出血症状的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尚不明确。无症状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要根据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个体化评估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适当的诊断不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意义,也可避免造成绝经女性的过度恐慌和减少不必要的有创诊疗,在临床中有现实意义。综述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疾病的特点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