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既往剖宫产史对于体外受精(IVF)助孕周期过程及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0日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进行IVF助孕治疗的患者数据,根据既往有无孕28周以上剖宫产史或阴道分娩史将1 070例患者分为剖宫产史组和阴道分娩史组。比较两组间IVF新鲜移植周期中因宫腔积液取消新鲜移植率及两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剖宫产史组与阴道分娩史组无论移植1枚还是2枚胚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移植1枚:52.3%vs. 43.8%;移植2枚:50.0%vs. 52.0%)、早期流产率(移植1枚:9.0%vs. 9.9%;移植2枚:21.6%vs. 12.9%)及继续妊娠率(移植1枚:47.7%vs. 39.5%;移植2枚:39.2%vs. 4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02、0.171、0.074、1.137、1.107、1.203,均P>0.05);剖宫产史组中因宫腔积液取消新鲜移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vs. 0.39%,χ~2=2.339,P <0.05)。结论剖宫产史并不影响IVF新鲜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继续妊娠率,但剖宫产史增加患者在IVF新鲜周期中宫腔积液的可能,并导致因宫腔积液取消新鲜胚胎移植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结局,为此类不孕症患者的辅助生殖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不孕症患者(观察组)及751例染色体正常不孕症患者(对照组)在行常规IVF/ICSI-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41例观察组患者中24例为常规IVF治疗周期,17例为ICSI治疗周期。41对不孕夫妇中28例为原发性不孕,11例有不良妊娠、生育史。2组患者女方年龄、获卵数、MⅡ卵数、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畸形胎儿率、死胎分娩率、活胎分娩率、每取卵周期活胎分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胚胎种植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早期流产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1例观察组中有19对夫妇先后在27个移植周期中获得妊娠,并最终成功分娩了22个婴儿。结论:通过常规IVF/ICSI-ET治疗结合产前诊断技术,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不孕症患者可获得理想的临床妊娠结局,是一种相对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美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有关临床记录第二次年度报告。是美国96个协作诊所1987年最新的治疗及其成果。1987年IVF和/或配子输卵管内移植(GIFT)诱发排卵周期共14,647例,冷冻胚胎490例,供卵移植60例。90%诊所至少有1例分娩,共1,858个婴儿出生。8,725例取卵IVF妊娠率16%,1,968例取卵GIFT妊娠率25%,199例取卵IVF并GIFT妊娠率28%。 1982年估计美国约有240万已婚夫妇不孕(8.5%),已认识到其发病率高且治疗费高。10年来IVF-ET-GIFT及其辅助生育技术(简称IVF-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剖宫产后瘢痕子宫患者与非瘢痕子宫患者在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中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中心行首次IVF-ET的患者共3 331个周期,其中A组249个周期(剖宫产后瘢痕子宫组),B组3 082个周期(非瘢痕子宫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并分别比较在行囊胚或卵裂期胚胎移植时2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在囊胚移植及单卵裂期胚胎移植者中,2组患者的优胚移植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和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卵裂期胚胎移植者中,A组患者的优胚移植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多胎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胚胎条件类似的情况下,行单胚胎移植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的患者除早产率升高外,可获得与非瘢痕子宫患者类似的临床妊娠结局。双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卵巢反应性患者血清及卵泡液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水平与单次促排卵周期优质胚胎数、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及累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首先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和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714例, 收集临床资料并对取卵日卵泡液进行AMH水平检测, 根据卵巢反应分为卵巢正常反应组401例, 卵巢低反应组124例, 卵巢高反应组189例, 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血清AMH及取卵日卵泡液AMH水平、优质胚胎数、新鲜周期移植妊娠及活产率、累积妊娠及累积活产率等相关指标, 并进行IVF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卵巢低反应组、卵巢正常反应组和卵巢高反应组患者基础血清AMH及卵泡液AMH分别为(0.71±0.77) μg/L、(2.7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解冻周期中行非选择性胚胎序贯移植能否提高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方法:回顾分析119例在本科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RIF患者,按移植不同类别的胚胎分为非选择性胚胎序贯移植100例(序贯移植组),移植第3天胚胎(D3胚胎)和第5或第6天囊胚(D5/D6囊胚);非选择性卵裂期胚胎移植896例(D3胚胎移植组);非选择性囊胚移植123例(囊胚移植组)。3组均为解冻移植周期,每例患者共移植2枚胚胎。分析比较3组助孕结局。结果:序贯移植组临床妊娠率(49.0%)高于D3胚胎移植组(36.7%)(P0.05);3组着床率分别为29.0%、22.7%、28.5%,序贯移植组和D3胚胎移植组比较、D3胚胎移植组和囊胚移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产率、流产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在解冻周期中非选择性序贯移植可改善RIF患者的妊娠结局,对RIF患者进行序贯移植可作为有效的胚胎移植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不同维生素D水平对体外受精/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plantation,IVF/ICSI-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中心行第一周期IVF/ICSI-ET治疗的不孕患者共61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清总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10 ng/mL)和非缺乏组(≥10 ng/mL),分析不同维生素D水平对IVF/ICSI-ET治疗中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启动剂量、Gn使用总量、获卵数、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周期成熟卵子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早期自然流产率等的影响。按照临床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和非临床妊娠组,比较两组间血清维生素D水平;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维生素D与临床妊娠的相关性。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与非缺乏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2.30%、77.70%,不同季节两组维生素D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春秋季维生素D缺乏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夏冬季;维生素D缺乏组与非缺乏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21%、6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临床妊娠组比较,临床妊娠组血清维生素D非缺乏组患者比例、获卵数及优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非临床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夏、秋季。校正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抗苗勒管激素、控制性超促排方案、获卵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等混杂因素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非缺乏组妊娠率校正后OR值为1.537(95%CI:1.016-2.325)。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影响不孕女性IVF/ICSI-ET妊娠结局,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IVF/ICSI-ET临床妊娠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对IVF/ICSI-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接受IVF/ICSI-ET 66例纵隔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妊娠结局。根据不孕类型、年龄、BMI、不孕年限、移植胚胎数、HCG日内膜厚度等指标选择同中心首次行IVF/ICSI且行新鲜胚胎移植的宫腔形态正常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个体匹配,匹配比例为1:3。比较纵隔子宫术后组和宫腔形态正常组患者IVF/ICSI-ET术后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BMI、基础FSH及LH水平和E2水平、Gn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71.2%vs 64.7%)、早期流产率(8.5%vs 7.0%)、活产率(56.1%vs 56.1%)、晚期流产率(8.5%vs 3.1%)、分娩孕周(37.9±2.3 vs 37.8±2.4)在纵隔子宫术后组和宫腔形态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纵隔不孕症患者在IVF/ICSI助孕前行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正常者,不会对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助孕后单胎妊娠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IVF/ICSI-ET助孕后单胎妊娠并分娩的患者3 079例,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IVF/ICSI-ET临床资料和孕期并发症资料,随防至分娩。根据分娩孕周将其分为早产组(240例)和足月产组(2 83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变量,将后者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女方吸烟史(OR=3.416, 95%CI:1.429-8.165,P=0.006)、大月份流产史(OR=3.451, 95%CI:1.559-7.636,P=0.002)、前置胎盘(OR=7.035, 95%CI:3.874-12.775,P<0.001)、胎盘早剥(OR=3.859, 95%CI:1.429-10.426,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黄体酮针肌肉注射为主及口服联合阴道用药为主两种黄体支持方案对取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13年7月-2015年7月取卵周期I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91个周期,根据黄体支持给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A组给予黄体酮针40 mg肌肉注射,地屈孕酮20 mg 2次/d口服。B组给予黄体酮胶囊200 mg 2次/d(晨起200 mg口服,睡前200 mg阴道用药),地屈孕酮20 mg 2次/d口服。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影响妊娠结局的其他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61%,5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口服联合阴道上药的黄体支持方案与黄体酮针剂注射为主的黄体支持方案对新鲜周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无差异,临床上可以以口服联合阴道上药的黄体支持方案代替针剂肌肉注射的黄体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畸形合并不孕患者进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浆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结局,以及移植胚胎的数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行IVF/ICSI-ET助孕的子宫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子宫畸形的类型分单角子宫组(24例)、纵隔子宫组(45例)、双子宫组(17例)、双角子宫组(9例)、鞍状子宫组(4例),比较各组基本资料及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结局。同时对助孕周期按照移植胚胎1、2、3枚分为3组,分析妊娠结局。结果:子宫畸形合并不孕患者共99例,行IVF/ICSI-ET治疗周期151个,周期妊娠率、种植率分别为32.45%、19.93%,流产率为40.82%。5组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出生率、出生孕周、出生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鞍状子宫组无流产、早产发生,2例妊娠均为足月产。单角子宫组、纵隔子宫组与双角子宫组、双子宫组相比,流产率增高(66.67%、55%与25%、20%),足月产率降低(38.46%、40%与50%、6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不同胚胎数组妊娠率、种植率、出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枚组无流产,2枚组与3枚组的多胎率、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畸形患者行IVF/ICSI-ET助孕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低于普通不孕患者,流产率高于普通不孕患者。鞍状子宫患者助孕后临床结局较好,而单角子宫、纵隔子宫患者助孕后临床结局不佳。建议对子宫畸形的不孕患者行ART助孕应该限制移植胚胎数,对多胎妊娠进行早期减胎术,以减少流产、早产的发生,提高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夫妇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1 318对不孕不育夫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一方染色体多态的夫妇作为研究组,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的夫妇作为对照组,同时按照夫妇中一方染色体多态的性别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染色体多态性及不同性别染色体多态对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染色体多态组患者既往流产史的比例高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组(24.64% vs. 15.65%,P=0.007);男方染色体多态的夫妇高评分囊胚形成率低于女方染色体多态组(18.11% vs. 29.03%,P=0.016)及对照组(18.11% vs. 23.81%,P=0.017)。结论:染色体多态性患者有更高的流产病史,男方染色体多态性的夫妇的胚胎发育潜力较低,但其IVF/ICSI-ET结局与正常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IVF/ICSI-ET周期取消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减少这些因素导致的IVF/ICSI-ET周期的取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75例被迫取消IVF/ICSI-ET周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以100例取卵数≥4个、优质胚胎数≥2个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对照。结果:75例患者中,取卵前取消周期35例,移植前取消周期40例。研究组卵巢低反应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基础FS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窦卵数少于对照组(P<0.001)。卵巢低反应、受精失败、OHSS、卵裂差、子宫内膜因素以及感染均为引起IVF/ICSI-ET周期取消的因素,其中卵巢低反应和受精失败为主要因素。结论:卵巢低反应、受精失败、OHSS、卵裂差、子宫内膜因素以及感染均可引起IVF/ICSI-ET周期取消,治疗前、治疗中减少这些因素,可以降低周期取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夫妇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1318对不孕不育夫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一方染色体多态的夫妇作为研究组,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的夫妇作为对照组,同时按照夫妇中一方染色体多态的性别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染色体多态性及不同性别染色体多态对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染色体多态组患者既往流产史的比例高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组(24.64%vs.15.65%,P=0.007);男方染色体多态的夫妇高评分囊胚形成率低于女方染色体多态组(18.11%vs.29.03%,P=0.016)及对照组(18.11%vs.23.81%,P=0.017)。结论:染色体多态性患者有更高的流产病史,男方染色体多态性的夫妇的胚胎发育潜力较低,但其IVF/ICSI-ET结局与正常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功能评估指标对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水平增高的人群体外受精(IVF)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bFSH≥10 IU/L接受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治疗的患者505个周期。其中年龄<35岁者共171个周期,年龄≥35岁者共374个周期。2个年龄段者分别以抗苗勒管激素(AMH)≤1.1 μg/L或AMH>1.1 μg/L分为A(n=69)、B组(n=102)和C(n=248)、D组(n=86)。比较4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早期流产率,并对IVF周期是否取消周期和是否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AMH水平降低,高bFSH人群的IVF结局变差。对于年龄<35岁和≥35岁的患者在低AMH组(A组和C组)的取消周期率(因未取卵+获卵数为0+劣质胚胎)(31.88%,38.89%)均高于高AMH组(B组和D组)(18.63%,P=0.046;10.4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38.89%,25.93%)与高AMH组(62.26%,3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降低趋势;早期流产率(14.28%,42.85%)均高于高AMH组(6.10%,P=0.437;0,P=0.027),并在高龄患者中差异显著。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该周期是否取消周期与bFSH值呈正相关,与窦卵泡计数(AFC)呈负相关;仅年龄与IVF新鲜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呈负相关。结论年龄和AMH是影响高FSH人群IVF结局的因素,可用以指导临床。而联合AFC和bFSH对取消周期有预测作用,年龄对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VF/ICSI)周期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unexplained 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 URIF)患者再次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接受胚胎移植的IVF/ICSI周期URIF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接受CsA治疗(CsA组)的94个周期, 按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移植优质胚胎数和胚胎期别配对选取未接受CsA的对照组188个周期,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移植周期特征、临床结局、产科及新生儿结局, 并对CsA与临床结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①两组的年龄、BMI、基础FSH、不孕年限、不孕原因、既往失败次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囊胚移植率等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下,不同卵巢反应患者新鲜周期与全胚冷冻后第一次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我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且使用GnRH拮抗剂方案的251个周期不孕症患者的数据。根据获卵数不同分为3组,A组33个周期(获卵数≤3个),B组157个周期(获卵数4~15个),C组47个周期(获卵数15个)。各组又进一步分为新鲜周期移植组(A1组18个周期、B1组99个周期、C1组15个周期)与全胚冷冻后第一次FET组(A2组15个周期、B2组58个周期、C2组46个周期)。比较各组患者促排卵情况和移植妊娠结局。结果:A1/A2组患者、B1/B2组患者、C1/C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bFSH/bLH)、不孕类型、Gn总量、使用Gn时间、受精方式及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2组患者获卵数比C1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3,P=0.000)。在结局指标中,B2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比B1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2,P=0.019)。C2组移植胚胎数和移植胚胎质量评分比C1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卵巢低反应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新鲜周期移植;卵巢反应正常者建议优先考虑全胚冷冻后行FET;卵巢高反应患者为最大程度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的发生,建议全胚冷冻后行FE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采集卵母细胞(OPU)后48h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二醇(E2)水平下降对卵裂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卵裂期新鲜胚胎移植504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取卵后48h较hCG日E2下降幅度分为下降≤60%组(618个周期)、下降60%~80%组(3491个周期)、下降80%组(940个周期),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结果:3组妊娠率分别为51.8%(320/618)、51.65%(1803/3491)、45.9%(432/94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9.1%(29/320)、10.5%(191/1803)、15.5%(67/432);异位妊娠率分别为2.8%(9/320)、3.4%(61/1803)、8.5%(87/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OPU后48h较hCG日血清E2水平下降幅度增加,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早期流产及异位妊娠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纵隔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后不孕患者的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并有TCRS史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子宫形态正常的不孕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基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既往流产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24,P<0.001)。2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和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CRS能够纠正宫腔形态异常,使患者获得良好的IVF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和汉族不孕患者在体外受精/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VF/ICSI-ET)中卵巢低反应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接受IVF/ICSI-ET治疗的同期哈萨克族和汉族不孕患者共454例,其中哈萨克族不孕患者114例,汉族不孕患者340例.采用我院常规药物促排卵后获卵数≤4的哈萨克族患者共42例,汉族患者共78例.对照研究两组人群中卵巢低反应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 哈萨克族较汉族不孕妇女卵巢低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哈萨克族较汉族不孕妇女卵巢低反应发生率高,且发生年龄提前,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用于指导临床辅助生殖助孕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