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筛选中医治疗肺癌的方药,探讨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分析中医治疗肺癌方药的主要文献来源、常用药物和药对、以及药物-药物关联性。结果:通过频数分析,总结了中医治疗肺癌方药的主要文献来源,筛选出了治疗肺癌常用中药及药对,并建立了不同药对与肺癌之间的关联性。结论:治疗肺癌的药物主要以补虚药为主,主要的药对包括人参与甘草、茯苓与人参、茯苓与甘草、白术与人参、黄芪与人参、陈皮与甘草等。同时,根据药物-药物关联统计,可以总结治疗肺癌常用药物的配伍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防治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药的使用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应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9年1月至2020年10月。统计相关中药特性及使用频次,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药,功效以补虚为主,性味归经以温(含微温)性,甘味,脾、肝、肾、肺经为主;高频中药形成4个聚类方;强关联规则的药对为黄芪-白术、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结论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方药具有气血双补、脾肾同治的特点,组方中药以补虚药为主,药对以补气健脾、益气养血药相互配伍为主。该研究可为临床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22,(1):193-196
目的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运用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建立结直肠癌方剂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频次统计,对纳入标准的高频中药进行中药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对治疗结直肠癌的827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251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9的中药共67味,累计出现频次为7631次(78.55%),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是白术、茯苓、黄芪、甘草、薏苡仁;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药性选择以温性药最多,药味选择以苦味、甘味药为主,归经选择以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组合34个,得到党参-薏苡仁-甘草-茯苓-白术等置信度为100%的核心药组,网络展示图提示治疗用药以白术、茯苓、黄芪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以补脾虚扶正为主,兼清热、利水渗湿,符合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应用健脾祛痰法治疗高血压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2003年1月至2023年1月应用健脾祛痰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统计挖掘功能,分析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频次等,以及基于关联规则的药对配伍和基于聚类分析的核心组合等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方剂116首,涉及中药205味,以温、平性,甘、苦、辛味药物为主;主归脾、肝、肺经,使用频次≥15次的茯苓、半夏等20味中药,主要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和利水渗湿类;挖掘出7条关联规则,茯苓-白术-天麻-陈皮→半夏等,得到6个核心组方,为二陈汤的类方。结论 应用健脾祛痰法治疗高血压用药符合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的治法,兼以活血、清热、补肾,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重视调补脾胃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16):2292-2295
目的:探究抗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保护作用"等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与抗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用药规律有关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基本信息、中药分类、单味中药使用率与共现频率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K-means聚类模型和SPSS Modeler中的Apriori算法对使用率排名前10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与重要性)和关联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498篇,最终纳入有效文献70篇,涉及51种中药复方,包括111味中药。用药种类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中药物种类最多的是清热类,有34味;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补虚药,有63次(使用率为25.82%);使用率最高的单味中药是柴胡(占总数的25.49%);共现频率最高的药对是柴胡-丹参。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5个聚类方,即柴胡-丹参-当归-甘草、黄芪-当归-白花蛇舌草、茵陈-郁金-虎杖、柴胡-丹参-茵陈、五味子-甘草;重要性预测结果显示,在聚类方中五味子最重要、虎杖最不重要。关联分析共得到13条药组关联规则,但支持度与置信度均较低。结论:抗实验性肝损伤中药复方的组成以清热药、补虚药为主,但是用药配伍多样,相互关联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与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期刊文献,筛选出相关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制剂,将其所含中药录入Excel 2019表数据库中,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和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方剂86首,共含中药181味,频数共计942次。在纳入的181味中药中,频率≥10%的中药共28种,频数共587次;频数最高的5味中药依次是甘草、茯苓、白术、柴胡和黄芪;功效分类中,以补虚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最为常用;药性药味中,药性前3位依次为温、平、寒,药味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归经分类中,归经前3位依次为脾经、肺经和肝经;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30条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共得到11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6个聚类组合,综合得到4个常用药物组合。结论 治疗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处方用药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治法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过敏性鼻炎"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期刊(2010年1月-2019年1月)相关期刊文献,收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方剂147篇,共含中药175味,频数共计1 427次。在纳入的175味中药内,频数≥5的中药共57种;功效分类中,以解表药和补虚药最为常见,占比高达72.84%;药性药味中,以辛温药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肺经、脾经和胃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0种,因子分析中提取6个公因子。结论 AR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解表药为主,且多与补虚药同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为了达到早日完成抗疫战争胜利的目的,以及之后防止疫情再次反复,为中医药临床预防、治疗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2020年1月下旬,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治疗起,搜集全国各个地区、各个中医院所提供的中医治疗方案,排除食疗方、香囊方,仅收集预防方和治疗方,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并且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本次统计总共纳入101首方剂,共计中药163味,出现频数974次。在纳入数据库的101首方剂中:出现频次≥10的中药有28种、≥15的中药有14种,频次最高的前三味药为甘草、金银花和连翘;总体来看,药物功效及分类以清热药、补虚药和解表药最为常见;性味及归经中,药性占寒性、温性和平性三种,药味以苦味、甘味及辛味最多,占总药味的96.9%,归经以归肺经、胃经和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9种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出5个因子,聚类分析则提取出3个聚类。结论 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常用的中药以清热药为主,且与补虚及解表药合用可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口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1月所有中医药口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后,应用Microsoft Excel、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方剂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方剂69首,涉及中药161味,共计使用频次714次。急性肾损伤的病因以脓毒症为主,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型、湿热阻滞型及毒热内盛证为主,中药使用频次≥10共计21味,包括大黄、甘草、茯苓、黄芪、白术等;药味以甘为主,药性以寒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及肺经为主,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清热泻火、逐瘀通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茯苓-大黄”“白术-黄芪”“丹参-大黄”等常用药对。层次聚类分析得到3个常用药物组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组潜在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中药药物组成。结论 数据挖掘揭示了急性肾损伤病机是本虚标实,用药规律是补气阴,兼祛外邪,挖掘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菟丝子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潜在新处方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含菟丝子中成药为来源,以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19.0为统计工具对纳入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搜索含菟丝子中成药46种。46种中成药包含168味中药,性味归经和功效以甘(431,51.93%)、苦(153,18.43%)、温(222,46.06%)、平(162,33.61%)、肾经(330,27.30%)、肝经(292,24.15%)和补虚药(316,65.56%)、利水渗湿药(35,7.26%)居多;剂型以丸剂(15,32.16%)、片剂(14,30.43%)居多;对组成含菟丝子中成药的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1种;对含菟丝子中成药的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得到11类中医常见临床疾病。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治疗男性前阴病类和肾系病类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分别为5种和6种,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中得到治疗男性前阴病类和肾系病类的中药分别为8类和7类。结论 基于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得到菟丝子潜在药对组合以补虚药为主,未来可着重进行其与枸杞子、黄芪配伍在男性前阴病类,以及与枸杞子、白术、熟地黄、川芎配伍在肾系病中应用的研究,并可进行其外治疾病中成药和剂型的研究,以扩大主治病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药饮片治疗处方,统计分析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2月1日—2月29日6个呼吸内科病区治疗COVID-19的中药处方,利用Excel、SPSS 25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361例COVID-19患者治疗用中药处方共计529张,中药处方使用了292味中药,使用频数前5位的中药为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黄芩;中药类别频数前5位的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化湿药;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茯苓和法半夏,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麸炒白术和茯苓;聚类分析共得11个聚类方。结论 通过对所收集COVID-19用药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中药以补虚为主,辨证加入化痰、止咳、平喘、清热、健脾化湿的用药及组方特点,与国家发布的COVID-19诊疗中医药治疗用药基本一致,为COVID-19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柴胡乳安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处方中浙贝母、茯苓、穿山甲、鹿角霜进行了显微鉴别;并对柴胡和白术进行了薄层鉴别.结果:该处方中所含的浙贝母、茯苓、穿山甲、鹿角霜4味药材的显微特征明显;并且在薄层色谱中可检出与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对照品及白术对照药材色谱相同的斑点.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  相似文献   

14.
高晓琴 《药品评价》2023,(2):169-17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治疗崩漏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崩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收集《妇科良方大全》《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妇儿篇》《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中治疗崩漏的古今中药方剂,统计所含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及频次,并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探究高频中药的配伍规律。结果 共纳入中药方剂338方,涉及215味中药,累计使用3 033次,较为重要的中药为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生地黄、黄芪等。所有中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以性温、寒,味甘、苦为主,多归入肝、脾、肾经。关联规则显示白术-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白术-熟地黄-黄芪等组合支持度较高,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方。结论 治疗崩漏在选药时重在寒温并用、甘苦互施,组方规律以止血化瘀为标,滋阴补血为本,标本兼治,以达复旧固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50例中药处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学瑾 《中国药业》2010,19(4):55-57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以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50例治疗乳腺癌的中药处方进行临床研究。结果50例中药处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白术、薏苡仁、茯苓、北沙参、柴胡、浙贝、穿山甲、郁金、羊乳、香茶菜等,频数为30~46次,平均用量为8~30g。结论治疗乳腺癌的中药以利水消肿、补虚、清热、活血等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求治疗糖尿病便秘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 自2021年1―7月从CNKI、CBM、VIP、WANFANG中筛选关于应用中药治疗糖尿病便秘的临床试验文献110篇,搜集组方用药后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和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其中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 最终纳入104首中药复方,涉及125味中药,结果显示用药频次≥10的有27味中药,药物功效以补益为主,性味多甘温,主要归脾、胃、肺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条;聚类分析结果选取出8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组;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公因子11个。结论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便秘以养阴生津为主,同时结合消渴病的病机特点,灵活运用温阳、活血、理气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拟挖掘分析中药内服复方专利制剂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为研发中药新方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便秘的内服中药复方,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对药物频数、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治疗便秘的中药内服复方专利数据1156项、涉及中药1051味,得到核心药物:当归、火麻仁、白术、大黄、枳实、肉苁蓉、厚朴、黄芪、白芍;高频药物多归肺、肝、脾胃经,性味多为甘、寒,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泻下药为主。核心对药有当归-黄芪、当归-白芍等,角药有当归-黄芪、白术;当归-肉苁蓉、白术等;并得到4组新的药物组合。结论:国家中药复方专利制剂治疗便秘有规律可循,多以益气养血、滋阴润燥、泻热通便等为治疗原则,得到的核心药物和药物组合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总结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算法、K-means算法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寻找不同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并挖掘出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核心中药组合。结果:共筛选出144首中药方剂,涉及中药160味,经过演化挖掘出4个核心组合,这些核心药物组成多化裁于逍遥散、定志汤和解郁安神汤。结论:中医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常用的药物以补虚、安神、理气药为主,治疗方法主要是补气健脾、养心安神、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在纳入标准的215首方剂中,使用频数≥ 30的高频药物共28种,其中黄芪(143次,66.5%),茯苓(113次,52.6%),丹参(97次,45.1%),山药(86次,40.0%),当归(73次,34.0%)最为常见。糖尿病肾病治疗的药物四气以寒(11次,39.2%)、平(10次,35.7%)为主,五味中甘味(23次,50.0%)为主,归经中肝经(16次,20.0%)、脾经(14次,17.5%)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912次,39.3%),活血化瘀药(307次,13.2%),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2种,因子分析中提取6个公因子。结论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多以甘温药黄芪(补虚药)为主,临床上可与苦寒药丹参,甘平药茯苓等组合使用,以及可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温阳法论治银屑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为银屑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4月10日收录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方剂71首,包含药物156味,药性以寒、温、平者最为多见,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肝、肾经。用药频次居前10位的中药为附子、桂枝、麻黄、当归、黄芪、白芍、丹参、防风、鸡血藤和牡丹皮;功效类型主要为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分析显示,常见配伍为附子-细辛、麻黄-细辛、附子-细辛-麻黄、当归-川芎及当归-红花-桃仁等;聚类分析发现,将上述药物分为6类聚类效果较好。结论:根据病机特点,温阳法涵盖温阳益气、温阳散寒、温阳化瘀和温阳利水等范畴。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明确了中医温阳法论治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