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三明市医共体总额预付改革对医疗服务下沉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9年三明市医共体运行和医保收支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医共体、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数量及效率变化、医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总额预付改革后,医共体内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占比由63.3 %下降至58.1 %,基层医疗机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6-2019年医院住院服务量占比和每百人门急诊住院人次数显著减少。医保基金总体结余率由2016年的8.2 %降至2019年的2.6 %。结论: 三明市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后医保基金总体运行平稳,医共体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医疗服务逐步下沉,医院住院人次数下降,基层住院患者占比有所上升。建议各地开展医共体总额预付制改革时应合理制定医共体预算总额,完善医共体内部分配制度与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探索总额预付是现阶段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根据医疗服务购买理论,在我国当前医改背景下,除费用控制外,总额预付更应以提高服务绩效为设计目标。在总额预付预算及结算阶段各管理要素下进行不同的机制设计会对医疗费用、服务效率和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将患者自付费用纳入总额预付控制范围、按绩效评估与支付等规范总额预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典型地区医联体模式下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改革的做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深圳罗湖、安徽天长、福建尤溪、浙江德清等地医保总额预付制的预付层次、复合支付方式改革、预付标的范围、预付水平设定、结算机制和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结果各地区域医联体以人群为总额预算管理单位,对单个供方实行按病种付费、DRG等复合支付方式改革,预付标的范围为医保基金支付费用总额,预付水平主要基于上年度医保基金支出增长、当年医保基金筹资水平或增长率和支出增长率等确定。结论以医联体为单位的总额预付制对供方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管理要素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协同作用,以区域医联体为单位的总额预付制有助于实现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与国际上基于价值的医保支付制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4.
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杠杆。文章通过对肥西县城乡居民住院患者流向及基本医保资金支出实证分析,认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过程中应避免补偿标准与付费政策的矛盾、实行精细化分级诊疗、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医联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在推进县域综合医改的过程中,云南省为激励医共体内医疗机构破除逐利机制,启动了医共体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明确建立"结余留用、超支自负"的激励与责任机制。在全国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医保政策的配合和突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但在结余留用带来的新的利益机制和运行模式下,怎样防控服务质量下滑等改革风险,如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成  相似文献   

6.
总额预付,指的是以一定区域范围内参保人数、年均接诊总人次数及次均接诊费用水平为依据,推算出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度统筹补偿控制总额,然后由经办机构定期预拨,实施总额控制、包干使用及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对于总额预付制来说,其实质为"总额控制,包干使用"。近年来,基于总额预付制改革背景下,对职工医保患者住院服务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本课题重点围绕总额预付制改革对职工医保患者住院服务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总额预付制改革的实施价值具备更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县域医共体改革措施及阶段性成效。方法:定性访谈了解医共体整合措施,定量分析医共体建设前后(2016-2018年)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利用数据及医共体部分绩效考核数据。结果:医共体在组织、管理、功能、服务方面进行整合,并取得阶段成效:医保基金在县域内支出率有所增加;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量、医疗收入有所提高,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有所降低。结论:医共体取得初期成效,应开展以患者健康结局指标为主的长期追踪调查,全面系统评估医共体;保留基层医疗机构地位、功能定位不变;探索实行医共体"总额预付、结余奖励"制度,将医共体发展成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基于利益共享机制、分工合作的责任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正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县域范围的一项综合医改,其生命力在于改革单元与医保筹资单元、行政管辖单元匹配,能在县域主要领导重视下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横向联合配套政策,并基于"医保驱动,医疗、医药联动"机制,立足存量改革和激励相容,构建连续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重建我国的健康维护组织(HMO)体系。实践证明,县域医共  相似文献   

9.
医保基金分配是总额预付制的核心,包括预算和结算两个关键环节.当前,我国总额预付制的医保基金分配存在一些局限性:总额确定思路与实际所需脱节、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分配方式不够合理、监督考核不够透明.对此,应科学测算与调整总额指标,统筹协商额度分配,规范费用结算与支付,探索基于总额预付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市)之一,从2016年起,安徽省天长市就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始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上联三甲、下带乡村、全县一盘棋,上下一家人"的县域分级诊疗模式,打造"天长样本"。2019年,围绕安徽省"两包三单六贯通"(将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给医共体,实行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医共体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贯通群众看病就医六个关键环节)要求,天长市正在着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升级,构建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理清医疗保险支付策略与我国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间的联动作用机制,进一步促进"三医"联动.方法:文献分析法梳理混合支付制、总额预付制、价值付费制的优势和局限.结果:我国加快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政策环境下,应以混合支付策略为指导,实施以人头总额预付为框架,价值付费为重要补充的支付方式,实现医保支付对全科医生的正向激励.结论:新医保付费方式的多元组合适应时代潮流,但实现多方激励相容仍需在文化、行政、市场、谈判机制等方面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12.
后付费方式、中付费方式和预付费方式是医疗保险的三种付费方式。不同的付费方式对医疗费用发挥不同的功能,对医疗机构产生不同的激励。比较三种付费方式的功能后得出结论:我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将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后付费方式向中付费方式的转型,第二个过程是中付费方式向预付费方式的升级。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的最大功能优势是建构医疗机构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该经营模式主要通过两大机制发生关系转变:第一大机制是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将医疗服务供求双方的失衡关系转变为对等关系;第二大机制是医疗保险的预付费将医疗服务供、求、保三方的三角关系转变为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实现康复治疗效果可比的价值调节因子,为将康复服务价值作为医保支付依据、基于现行医保制度建立按价值付费机制提供可行思路。方法: 课题组于2022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收集样本医院脑损伤住院患者功能相关信息,并与样本地区医保结算清单数据库关联。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拟合康复结果与康复效果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康复结果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值的分布区间判断康复服务价值。结果: 共计878例脑损伤患者的住院康复病案与医保结算清单资料纳入分析;根据预测精度评价指标及其标准,选取了最优模型,并根据其预测结果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包含四个档次的价值调节因子。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价值调节因子,不仅为评价住院康复服务治疗效果、实现康复效果可比提供了重要工具,也为进一步推动医保对住院康复服务实施按价值付费提供了可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抽样加普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地区和经济状况选取7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采用自制问卷进行网络调查.[结果]被调查样本2019年全年总诊疗人次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为(83...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现行的总额预付和DRGs-PPS两种医保支付方式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运行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完善提供参考。方法以该科室2018年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DRGs-PPS能较好控制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平稳地控制出院人数,较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总费用与耗材费的相关度较高,省医保患者的平均自付费用较高。结论在总额预付制基础上实行以DRGs-PPS为主的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未来云南省DRGs-PPS支付应加强对自付费用和耗材费用的控制,DRGs-PPS操作较为复杂,医疗保险机构应加强培训与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健全完善、提高县域健康服务的综合能力和合理就医秩序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审视,找出制约县域医共体发展的关键问题与瓶颈,引入经济产业中的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县域医共体的新旧动能转换要素,并提出具体发展策略,以期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情况,提出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政策建议。方法:选取200个县级医院作为样本医院,采用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方法,从资源整合、管理协同、激励约束三个方面,分析2019年县域医共体改革进展情况。结果:51.5%的医院实现药品统一采购,32.0%的医院实现规章制度统一,72.0%的医院颁布了医共体实施方案,60.5%的医院出台了医共体考核机制。聚类结果表明,缓慢推进型医共体占27.6%,中间型医共体占53.1%,积极推进型医共体占19.3%,县域医共体整体推进效果较好。结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可注重从县域医共体资源整合、管理协同、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入手,集中资源逐步提高基层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国内医共体典型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方法:以政府网站等为基础,对28个省份的典型医共体进行了筛选,并找出相关政策文件或信息。结果:研究共找出40个医共体典型,其中可获取相关政策文件的有10个;从构成来看,宁海县、无棣县等地医共体只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当阳市、巩义市等地医共体同时包括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从支付方式来看,阜南县、天长市等地医共体为按人头总额预付,宁海县、阳曲县等地医共体则为传统总额预算。结论:部分医共体建设的可能尚处于概念状态,多医共体下按人头总额预付具有一定资金风险,相对独立的组织关系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医共体建设是县域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但需要谨慎前行。  相似文献   

19.
全民医保制度下,支付方式提供了影响供方医疗服务行为的手段,成为调节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医保支付方式由后付制向预付制的改革,通过财务风险的转移调整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行为的激励,控制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带来的费用上涨,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对支付方式的反应.医疗服务目标的多维性、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药事服务圈的界定和可视化表达方法,为定点药店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式。方法:收集规划地区的行政区划等基础数据与信息,以公平和效率为导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功能模块,按照提出方法、模拟验证、专家论证、完善方法的思路对基层药事服务圈进行界定和可视化表达。结果: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医疗资源配置标准的基层药事服务圈的界定和可视化表达操作方法,并明确了其在Arc GIS软件中的操作命令和程序。结论:按本方法步骤操作所得到的基层药事服务圈,可实现:(1)相邻的药事服务圈彼此邻接但不重合或交叉;(2)空间关系可清晰有效表达;(3)形状呈面状、规则状;(4)不同时间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在空间上具有可比性,为医保定点药店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