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CT定量指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分型及肺损伤严重程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COVID-19确诊的438例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临床分型为普通型146例、重型247例、危重型45例。使用人工智能(A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COVID-19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将80例患者按临床分型分为普通组(普通型患者35例)与重症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45例),搜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病后首次、病变达高峰期时、出院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定量测量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动态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9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动态影像资料。依据最终诊断,99例患者分为普通型(36例)、重型(3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10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和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58例)、重型(36例)和危重型(9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CT特征参数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密度、肺炎病灶占整肺百分比和肺外表现。不同临床分型的CT特征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及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COVID-19患者更常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5岁。58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49例(84%)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25/36, 69%)及危重型(6/9, 67%)COVID-19患者的咳嗽发生率高于普通型(20/58, 34%)。所有危重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CT表现中,普通型COVID-19表现为双肺(41/58, 71%)、多发(40/58, 69%)、磨玻璃(31/58, 52%)或混合型(25/58, 43%)、斑片(56/58, 97%)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均表现为双肺病灶,重型COVID-19以多发(34/36, 96%)、斑片(33/36, 92%)、混合密度灶(26/36, 72%)为主;9例危重型COVID-19病灶均为大于3 cm的多发混合密度病灶。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12.5%±6.1%)明显低于重型(25.9%±10.7%)及危重型(47.2%±19.2%) COVID-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重型COVID-19也显著低于危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其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以上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危重型患者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回顾性病历资料分析,数据来源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武汉市两家医院收治的144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结果 共纳入重型以上COVID-19患者144例,重型与危重型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2月17日确诊的189例COVID-19病人的临床及首诊CT影像资料,男91例,女98例,平均(46.5±16.6)岁。全部病人分为普通组(普通型,153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36例)。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间的差异。结果与普通组相比,重症组的男性占比(72.2%)、平均年龄[(55.9±15.4)岁]更高(均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以及头晕、头痛、全身酸痛、气促及高热的发生率也更高(均P0.05),白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异常的比率均高于普通组(均P0.05)。重症组病人全部表现为双肺受累,累及范围达10个肺段以上,人均病灶数量大于普通组(24.8±13.5∶12.3±8.8,P0.05)。重症组出现单纯实变影、胸膜下线的比例高于普通组(均P0.05)。结论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病人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性,有助于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COVID-19病人进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肺部影像演变规律及肺纤维化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3月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51例治愈出院COVID-19患者的资料,比较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住院天数、有无基础疾病)和CT影像学资料(入院时、住院时、出院时病灶的范围及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像量化方法,辅助影像和临床医师对患者做出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资料与方法 纳入150例COVID-19患者的CT图像,针对COVID-19在CT影像中的空间分布、纹理征象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区域生长和主动轮廓的半自动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少量人工交互的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短期复查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23例COVID-19患者初诊及短期复查的影像资料及临床特征,总结短期影像表现规律.结果 23例COVID-19患者,初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9例、咳嗽15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22例,淋巴细...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一旦发展成重型/危重型, 肺部炎症因子风暴导致的呼吸衰竭就会成为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重型/危重型患者现有治疗方法疗效有限, 低剂量放疗(LDRT)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临床应用在国外多个医学中心陆续开展, 显示出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但其作用机制和最佳剂量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对LDRT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放射生物学机制、有效性、不良反应、治疗剂量等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以期更好地认识其临床获益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基于双气相扫描的CT肺功能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通气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11日于本院住院并治愈出院的93例普通型和重型COVID-19患者资料.在出院后3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肺功能检查及CT肺功能成像扫描,并根据临床肺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期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并探讨人工智能(AI)在COVID-19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CT影像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确诊COVID-19女性病人70例,年龄22~39岁,排除CT无异常表现的轻型病人。其中,30例病人处于妊娠期(妊娠组),平均年龄(29.4±4.7)岁,余40例病人为普通组,平均年龄(29.6±3.9)岁。记录全部病人的病灶特征、分布、累及肺叶、伴随征象等影像表现并进行AI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CT特征间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分析AI与放射科医生对不同CT征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2组病人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妊娠组无临床症状感染者(21例,70%)多于普通组(4例,10%),且发热及其他症状(胸闷、胸痛、乏力等)少于普通组病人(均P0.05)。妊娠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普通组(均P0.05)。妊娠组CT分期多为早期,普通组多为进展期(P0.05)。2组病人CT特征比较,妊娠组单一磨玻璃密度影(GGO)更多,普通组多发GGO更多(均P0.05),其他影像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与放射科医生对大部分CT征象诊断的一致性良好(均κ0.8),对外周区域和GGO病灶的诊断一致性一般(κ为0.41~0.80);对纤维条索的诊断一致性不佳(κ=0.268)。结论妊娠期COVID-19病人多无明显症状,其CT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与普通COVID-19病人存在一定差异。AI可作为诊断COVID-19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相关急性脑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COVID-19合并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9例患者均行胸部和头颅CT检查,其中1例行MRI检查.所有患者COVID-19鼻咽拭子核酸和血清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记录患者发生急性脑损伤最近时间点的超敏反应C蛋白、血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不同影像分型的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62例COVID-19患者的EAT指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资料。依据患者的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EAT指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探索EAT密度与实验室资料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其中12例患者最严重一次CT和末次CT的EAT指数差异。结果 年龄、EAT密度、CK-MB、PCT、CRP、N/L在普通组和重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AT密度与CK-MB和PCT呈正相关(Rs=0. 279,P 0. 05)。12例患者中最严重一次CT的EAT密度高于末次CT (t=4. 299,P 0. 05)。结论 重症组的COVID-19患者EAT密度较普通组更高,EAT密度与炎性指标相关。心肌损伤可能是COVID-19感染后全身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定量CT肺功能对COVID-19肺功能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 h~14天。分析HRCT基本表现及CT-肺功能成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31例患者均于发病3天内接受HRCT检查,病变检出率为100%。于发病5~7天复查CT,25例病变范围增大,3例病灶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同前;发病10~14天接受第2次复查,26例病变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增大;临床分型与CT肺功能值(PI)(r=-0.835,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影像学变化,CT肺功能与COVID-19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价COVID-19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坏死灶的部位、大小、渗出的范围。按上述CT影像学表现计分并分型:≤3分为轻型、4~6分为中型、≥7分为重型;并按CT影像学表现分型的不同类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中,轻型12例、中型25例、重型13例,轻型、中型与重型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率、死亡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CT影像学分型用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孙黎  李广明  史珊  杨学东 《放射学实践》2020,(11):1369-1374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疑似COVID-19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共纳入253例患者,阳性组203名,阴性组50名。对胸部CT进行诊断分型,并记录CT征象。以模式1(CT诊断分型)、模式2(CT诊断分型+CT征象)、模式3(CT诊断分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三种模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诊断准确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模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6%、96.0%和95.2%,特异度分别为34.0%、48.9%和32.7%,符合率分别为83.4%、87.0%、82.2%,AUC为0.768、0.895和0.812。结论: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能较为准确地诊断COVID-19肺炎,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度,结合CT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特别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胸部CT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转归的影像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COVID-19病例库的42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的胸部CT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7个月~86岁[(48.74±17.18)岁]。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或危重型)将患者分为未转为重症的A组(n=29)和转为重症的B组(n=13),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表现,评价感染肺叶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密度(CT值)和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占比等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1.000)。B组患者的年龄高于A组[(65.62±11.24)岁对(41.17±13.66)岁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B组患者感染肺叶数以及各肺叶感染体积占比、总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3.605,均P<0.05)。2组患者肺部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6,P=0.146),B组患者各肺叶感染体积及双肺总感染体积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3.254,均P<0.05);B组患者在各CT阈值范围内的肺部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5~3.578,均P<0.05)。胸部CT和人工智能病灶识别图的图像结果显示,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双肺下叶感染较多,右肺中叶较少。 结论 转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CT明显有别于未转为重症的患者。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尽早评估有重症转归倾向的患者,有助于COVID-19重症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时期CT特征及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提高对N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OVID-19患者的CT资料,对其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NLR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COVID-19中,普通型38例,影像上急性期表现以肺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恢复期肺内病灶治疗后5例(13.16%)完全吸收,18例(47.37%)明显吸收,15例(39.47%)部分吸收;重型11例,急性期表现为双肺广泛的磨玻璃影和(或)大片状实变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7例(63.64%),部分吸收的4例(36.36%);危重型7例,急性期亚实变、实变为主混合磨玻璃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1例(14.29%),部分吸收的3例(42.86%),死亡3例,且均为重症期,呈“白肺”改变。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NLR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普通型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重型、危重型以亚实变、实变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多明显吸收,重型、危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NRL、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识别NCP重型、危重型患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