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是否患高血压对中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况的应对策略。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全国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分析,并采用社会支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日常活动能力量表及抑郁量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相较于未患高血压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抑郁得分高出46%(P<0.05,95%CI:0.01~0.91); 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与抑郁水平显著负相关,日常活动能力抑郁水平显著正相关; 日常活动能力在生活满意度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调节了生活满意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结论 患高血压会增加中国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应关注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及其日常活动能力并通过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检验抑郁是否在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省抽取1003名社区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支持、抑郁和生活满意度。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抑郁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回归结果显示,抑郁在老年人客观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客观支持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b=0.066,P0.05);抑郁在老年人主观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b=0.244,P0.001),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值为40.7%,抑郁在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b=0.053,P0.05)。结论要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尤其要注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降低其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社会参与、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筛选数据变量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社会参与、孤独感、生活满意度。采用温忠麟提出的传统中介效应检验三步法,探究孤独感、社会参与与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 家务型社会参与与生活满意度间呈负相关(β=-0.048,P=0.001),孤独感在二者间呈现出遮掩效应;孤独感在老年人经济型社会参与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β=0.027,P=0.392);孤独感在休闲娱乐型、社交型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β=0.062,P=0.001;β=0.038,P=0.007)。结论 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减缓其孤独情绪的萌生,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社会参与类型和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交互作用,为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筛选获得12 686名老年人,使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特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性,分析其对老年人积极、消极情绪的影响,探讨多元社会参与类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有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好的发生比高达5.72%~17.50%;休闲娱乐型、社会交往型社会参与及与家人同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该两类社会参与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家务型社会参与则对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结论:不同类型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和部分互替性,与家人同住为代表的家庭支持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鼓励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与家人共同居住,以提高老年人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泰安市老年人领悟社会支持、抑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抑郁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 896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搜集相关资料,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抑郁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得分平均为(27.86±5.3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抑郁与生活满意度和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 r =-0.461、-0.312, P <0.001),生活满意度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r =0.342, P <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抑郁得分对生活满意度均有影响( t= 13.777、-22.104, P <0.001)。领悟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总效应值为0.275,直接效应值为0.196,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值为0.079,均通过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检验。结论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是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抑郁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对嘉兴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嘉兴市城乡老年人283人,根据医保类型不同分为城镇医保和合作医疗两组,分别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结果:城镇医保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问卷上得分显著高于合作医疗组,在老年抑郁量表上得分显著低于合作医疗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医保类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力远佳于人口学因素。结论: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作用,其预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远高于人口学变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现状与抑郁状况,分析社会经济地位中影响老年人抑郁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莆田市城乡1064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体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教育水平、居住区域、住房性质、未来经济预期,通过老年抑郁简式量表GDS-15测量老年人抑郁状态情况,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抑郁患病率为8.3%(85/1029),城乡老年人抑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租赁房的老年人患抑郁的可能性是居住在商品房老年人的4.906倍(OR=4.906,95%CI:1.540~15.633),对未来个人经济预期不看好的老年人患抑郁的可能性是对未来个人经济预期看好的老年人的6.210倍(OR=6.210,95%CI:2.735~14.100)。结论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抑郁情况有影响,须着重加强对现居住在租赁房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带来老年人健康的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势对老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健康的直接影响。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并考察了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维度变量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越好;体育锻炼、食用水果和居住安排等生活方式变量有利于缓解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对老年健康的负面影响;医疗服务可及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健康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社区服务丰富性的中介效应不明显;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也能缓解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需要改变部分老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弱势状态,也应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促进老年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老年社区居民群体健康相关社会资本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中老年居民1432人进行问卷调查。抑郁症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健康相关社会资本由自编社会资本量表测量。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居民社会资本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中老年社区居民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5.4%。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的中老年人社会资本不同(P<0.05);在控制人口学特征、健康危险因素等变量的情况下,家庭关系较好的中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低(OR=0.555, 95%CI: 0.429~0.720)、社区信任与归属感得分较高的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低(OR=0.726, 95%CI: 0.553~0.952)。结论 家庭关系、社会归属与信任感是影响社区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资本因素,应对影响居民抑郁症状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认知功能与老年抑郁的关系,探讨社会参与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利用分层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认知功能与抑郁的关系,并引入社会参与作为调节变量,形成调节模型,通过该模型探究认知功能对抑郁水平的影响方向及大小。结果 认知功能(r=-0.199,P<0.001)、社会参与(r=-0.126,P<0.001)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认知功能与社会参与呈显著正相关(r=0.325,P<0.001)。社会参与在老年人认知功能和抑郁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β=-0.037,P<0.05)。结论 认知功能能够负向预测老年人的抑郁水平,社会参与在认知功能与抑郁水平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筛选出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农村中老年人样本7 427例,根据Berkman社会网络指数判断是否存在社会隔离,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中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8.84%,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描述北京市西城区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影响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干预方法,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随访研究的方法,应用一般信息的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SAS)和抑郁(SDS)量表,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市西城区60~80岁2 342人社区老人。2 342人老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健康教育、社区社会支持干预、个体心理疏导、团体心理指导和小组讨论干预方法进行社会支持干预;对照组观察其自然变化。结果北京市西城区2 342人社区老人中423人(18.1%)获得社会支持较少;1 469人(62.7%)获得中等社会支持;450人(19.2%)获得高社会支持。支持总分39.67(6.59);客观支持分9.47(2.47);主观支持分22.90(4.23);支持利用度7.30(2.21)。社会支持总分与婚姻、工作、家庭类型、家人关系、看电视、读书、养宠物、歌舞、性格、情绪调节、生活质量总分、幸福度总分、焦虑标准分和抑郁标准分相关。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社会支持各方面的评分(P<0.05)。结论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与老人生活质量、幸福度、焦虑、抑郁等诸多因素有关。建议对社会支持较低的社区老人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随迁老人的孤独感在社会融合与生活满意度二者之间中介效应是否成立。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656名60岁及以上的济南市随迁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济南市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随迁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整体较好。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β=0.29,95%CI:0.14-0.46)。社会融合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生满意度,而且能够通过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β=0.03,95%CI:0.01-0.0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84%。结论 随迁老人的孤独感对社会融合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产生了中介效应。随迁老人社会融合越好、孤独感越低,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654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人群进行调查,使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社会支持、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应激反应。结果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调查人群的社会支持评分与工作中的多种职业应激因素有关。获得社会支持越多者,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培训的充分性、工作挑战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自尊感及应付策略评分越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未知性、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及工作心理控制源评分则随社会支持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有较大的影响(R2>0.05)。结论社会支持对职业应激有较大影响,对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elderly. This issue was investigated in men and women separately. METHODS: Data for 612 older adults aged 65 to 84 years were obtained from a mail survey in an urban area. Life satisfaction was measured using the LSIK and social activities were assessed by asking respondents their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each type of interaction. The focus was on four aspects: personal activities, socially-related activitie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job activity. In order to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author use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ith the four types of social activity level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ll except job activity were categorized as lower, middle and higher levels, and work was categorized as low and high. Two model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employed. First, each of the four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y was entered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Model 1); second, four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y were enter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simultaneously (Model 2). Th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separately for men and women, controlling for age, marital status, subjective economic status and IADL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SULTS: (1)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Model 1) were as follows: for both men and women, personal activiti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For women, socially-related activities were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life satisfaction. For both men and wome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job activity exhibited statistically non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life satisfaction. (2) With Model 2,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mong men, none of the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women, only personal activiti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When all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y, sociodemographic and IADL factors were controlled, older women with higher levels of engagement in personal activities had greater life satisfaction, whereas among men, none of the aspects of social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ife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