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微循环图像多参数计算机分析系统,测量了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骨骼肌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动分布的变化,发现第三级细静脉内中央轴流白细胞的流速减慢,移边并开始敞因管内皮滚动,最后粘着于血管内皮。输血时,血流加快,粘着白细胞开始沿管壁滚动,并加速进入中央血流。计算了反映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作用程度的指标:总体白细胞2-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发现休克时TLECT明显延长。查明在失血性休克晚期,要解除白  相似文献   

2.
LFA—1单克隆抗体对家兔内毒素休克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膜粘附蛋白在白细胞粘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LFA-1单克隆抗体动用于内毒素休克的家兔体内,观察它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单抗能明显减少家兔休克后的白细胞附壁数,提高微静脉血流速度,减缓休克后家兔平均动脉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LFA-1单克隆抗体对家兔内毒素休克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膜粘附蛋白在白细胞粘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LFA-1单克隆抗体运用于内毒素休克的家兔体内,观察它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单抗能明显减少家兔休克后的白细胞附壁数,提高微静脉血流速度,减缓休克后家兔平均动脉压的降低。结论:LFA-1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白细胞粘着的过程,阻断其作用,可起一定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具有趋边流动,粘附嵌墓及变形能力差等流变学特性,一方面可导致毛细胞血管中血流减慢或血流暂停,出现微循环紊乱,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又释放溶酶体酶类,白三烯类物质及自由基等三种有害物质,造成微循环的进一步损害,组织营养进一步恶化。皮瓣移植前后由于外伤,烧伤及手术创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升高,使皮瓣微循环血流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皮瓣危象或皮瓣坏死。本文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为改善皮瓣微循环中的白细胞的流变行为,促进皮瓣好转,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活体显微镜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对缺氧大鼠模型的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学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常氧状态下肠系膜微循环中有少量白细胞粘附 ,部分白细胞沿管壁滚动 ,且滚动速度较快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时间 (TLECT)短。缺氧时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速度有明显的改变 ,呈现粒线流 ,流速明显减慢 ,而对微动脉血流影响不大。急性缺氧微静脉白细胞滚动速度明显减慢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时间显著延长 ;白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粘附明显增加 ;白细胞边流贴壁滚动个数增多 ;各参数在复氧阶段未完全恢复。从本实验肠系膜微循…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急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采用活体显微镜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分析急性缺氧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的流变行为。结果显示 :常氧状态下肠系膜微静脉中有少量白细胞粘附 ,部分白细胞沿管壁滚动 ,滚动速度较快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时间 (TLECT)短 ,急性缺氧后白细胞粘附数显著增加 ,白细胞沿壁滚动大量增多 ,滚动速度明显减慢 ,TLECT显著延长 (P <0 .0 5 )。以上结果表明生理状态下微静脉中存在一定程度的LEI,以白细胞沿壁滚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急性缺氧时微静脉LEI发生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甲皱微循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学院122名男生的甲皱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这些项目的运动员甲皱微血管器质性变差,功能减退.血管扩张、渗出、出血较明显,并出现较多的畸形、交叉的血管袢,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出现红细胞聚积和大量的白色微小血栓.其改变的程度与运动员级别、参加运动的年限相关.  相似文献   

8.
自1978年以来,我们在液体扩容防治烧伤休克的基础上,加用了山莨菪碱治疗。通过对99例临床病例治疗,并同单纯液体扩容组(68例)进行了比较,证明山莨菪碱在输液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尿量明显增加。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该类药物能增加烧伤家兔有效肾血浆流量,改善烧伤后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减轻烧伤组织含水量,解除烧伤周围区域皮肤小动脉痉挛等作用。作者认为,在液体扩容的基础上,山莨菪碱能通过多种渠道改善烧伤早期的微循环功能,从而保障了微循环单位的良好灌流,中断或减轻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最终并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高海拔地区(226lm)急性呼吸衰竭患儿37例进行了甲襞微循环多项指标观察,在24至48小时治疗前后与正常组对比。以微循环积分值表示微循环障碍程度、积分值越高微循环障碍越严重。结果表明:甲襞微循环血管形成、流速流态、周围状态等多项指标有明显改变、微血管动脉管径(输入支)明显收缩变细,微血管静脉管径(输出支)随缺氧程度加重逐渐扩张变宽,是对低氧血症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反应、而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血流摆动、停滞、红细胞重度聚集、袢周出血、渗出等改变使微循环正常流态发生紊乱、则是构成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移居高原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移居高原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特点,以40%体表总面积三度烫伤犬为模型,采用Parkland公式补液复苏,观察模拟海拔400m条件下心肺血流动力学、脏器含水量、肺血管通透性、血清PLA2和CK-MB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原烧伤治疗组伤前存在低氧血症、酸中毒和心肌缺氧性损害,伤后24h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征象,伤后48h心、脑、肺组织含水量较平原对照组显著增加,尿量明显减少,血清PLA2和CK-MB活性大幅度升高。表明高原地区烧伤休克按平原地区常规方法复苏易引起组织水肿,影响氧的正常代谢,应注意纠正缺氧状况,适当增加胶体容量和脱水利尿剂的使用,高渗钠溶液有助于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治疗烧伤成绩日益进步,这是基于对烧伤后引起的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因之对治疗方法有所开拓,而起着重要作用,烧伤休克是热力创伤时血浆成份向血管外渗出,而引起低血容量和血液浓缩为其主要原因,不典型的心肌损伤也是烧伤休克的主要原因。烧伤早期由于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垂体后叶加压素等应激激素的作用下,可见到血管收缩和少尿,同时心房性钠利尿多肽也亢进,由于应激激素的作用和拮抗,起着对肾和肺的保护,同时在利尿期也参与水及钠的排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在危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8年5月-11月住院治疗的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10例,烧伤面积82.5%±15.7%,均在入院后3d内即行手术切痂,分别于休克期和围术期采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项目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LWI),其中休克期监测6例次,围术期监测10例次.结果 所有导管均留置成功,留置时间3.0±0.4d,导管尖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未发生导管并发症.患者烧伤后CI、CFI、ITBI均低于正常水平,SVRI高于正常水平,而后随着液体复苏的进行,36h后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MAP和EVLW无明显变化(P>0.05).在围术期,经过严密的心肺容量监护,所有患者在休克期及感染期切痂过程中,除SVRI在切痂后显著降低、CFI在切痂后明显升高(P<0.05)外,余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平稳.结论 采用PiCCO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有效协助液体复苏及维护围术期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肾切开取石术、肾部分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和血管外科的主动脉修补术等,术中阻断肾脏血流会引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休克后微循环再通、体外震波碎石也会引起肾IRI,成为影响术后患者康复及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对光动力作用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分级的微血管对光动力作用组织敏感性差异 ,了解微循环因素对光动力作用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观察法 ,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 ,采用显微数码相机录像和IMAGEPRO图像处理系统 ,选择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比为评价指标 ,实时观测不同分级微血管在光动力作用中的改变及差异。结果 光动力作用时 ,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红细胞聚集 ,白细胞贴壁 ,附壁血栓形成 ,管腔狭窄 ,红细胞流径减小 ,血流停滞 ,管腔闭塞。血卟啉衍生物介导光动力治疗时 ,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小静脉 ,小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时间分别为 6、1 6、1 8、2 2、2 6min,血卟啉单甲醚介导光动力治疗时各级微血管完全闭塞的时间为 6、1 8、30、32、4 4min ,竹红菌乙素介导光动力治疗时 ,各级微血管完全闭塞的时间为 1 6、2 6、36、4 0、5 8min。不同血管的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比下降速度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相同的光动力条件下 ,各级微血管反应敏感性差异显著 ,由强到弱依次表现为 :毛细血管 >微静脉 >微动脉≈小静脉 >小动脉。微血管对血卟啉衍生物、血卟啉单甲醚和竹红菌乙素所介导的光动力损伤敏感性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是骨科手术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手术或创伤,成为威胁术后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骨折和创伤与DVT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临床病理变化,如静脉内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膜和内皮广泛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易于聚集、附壁等,从而促使血栓的形成,而且骨折与创伤本身也可引起血栓形成[1].笔者选择2008-2010年于我院行初次下肢大手术患者86例,分析血液流变学及血浆D-9二聚体对术后发生DVT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栓塞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室的血栓所致者称肺血栓栓塞症,简称肺栓塞。肺栓塞一旦发生管腔堵塞,血流减少或中断.将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改变,轻者可无任何变化.重者即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肺循环阻力突然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心排血量下降。脑血管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晕厥、休克、甚至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细胞流变学——休克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循环的研究查明,休克的本质是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量减低,使全身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根据Poiseuille氏定律,灌流量与血压和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正比,与管长和血液的粘度成正比。在治疗休克时,已采用提升血压、增加血管口径及减低血液粘度等原则来提高灌流量。然而,我在美国与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生物工程组的共同研究中,首次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测定了休克肌肉微循环的血流量。结果  相似文献   

18.
烧伤病人血液粘比度的动态观察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对41例烧伤病人血液粘比度八项指标的动态观察.发现烧伤面积越大.其血液粘比度变化越明显。烧伤早期,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延长.而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沉方程K值却显著降低。随病程进展.血液粘度于伤后7天左右降至正常范围,红细胞电泳时问至伤后14天左右才基本恢复正常。红细胞压积随病程进展呈持续下降趋势,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沉方程K值则持续上升。作者认为.烧伤后血浆渗漏、血液浓缩以及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是导致烧伤病人血液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烧伤早期红细胞压积异常增高和血沉减慢是病人病情严重性和危险性的标志,而后期红细胞压积持续下降和血沉增快是病人溶血和贫血的反映。由此指出:急性烧伤早期不是输用奎血的适应症.大剂量抗体克补液仍应以晶体液(主要是平衡盐)为主.其它胶体的应用值得慎重斟酌,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在外伤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5例脑外伤后经临床颅内压测量并结合颅脑磁共振静脉窦成像综合分析确诊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颅内压升高代偿期32例;失代偿期43例),应用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监测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前后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32例代偿期脑外伤患者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为21.78(12.12~41.31)cm/s,26.52(11.44~43.69)cm/s;0.90(0.40~1.34)L/min.cm2,1.00(0.52~1.32)L/min.cm2;流速快于健康志愿者(P﹤0.05)。43例失代偿期脑外伤患者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为14.36(10.21~16.56)cm/s,13.56(10.23~16.53)cm/s;0.52(0.20~1.01)L/min.cm2,0.49(0.23~0.93)L/min.cm2;流速及流量均小于健康志愿者(P﹤0.05)。行小剂量尿激酶干预后2~3天内,32例代偿期患者颅内压降至100~190mmH2O,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减慢(P﹤0.05)。43例失代偿期患者颅内压降至170~220mmH2O,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均快于治疗前(P﹤0.05)。结论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能无创性动态监测颅脑外伤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临床干预治疗,从而降低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罗水莲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13-1414
目的:探讨对重创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和休克复苏救治效果。方法:30例重创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其中开胸手术7例,开腹手术18例,胸腹联合手术3例,高位截下肢手术2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术中采用液体复苏,输注红细胞,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连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呼吸末CO2浓度、尿量,间断血常规、血气分析测定。结果:29例重创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平稳,手术顺利,休克复苏成功,痊愈出院。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重创失血性休克病人术前全面估计重创复杂性,制定适当的麻醉、液体复苏及手术方案。休克复苏过程中,注意组织再灌注损害,加强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