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手术取栓及术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必要性。方法手术取栓15例,均为左下肢发病,9例呈极度肿胀、疼痛剧烈、皮温下降。14例术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1例取栓失败;术后静脉造影示4例深静脉全程基本通畅、6例为髂静脉短段闭塞、余呈全肢型静脉血栓。术后随访除2例仍有明显下肢肿胀外,其余病例无明显肿胀、浅静脉曲张、溃疡等,在循序减压护套的支持下能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是必要的,术后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介入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确诊为DVT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每组各34例。手术组给予导管接触性溶栓,非手术组常规抗凝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组亚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2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手术组急性期患者的总有效率与非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VT的亚急性型期给予介入溶栓手术治疗,效果显著;DVT急性期患者,给予抗凝治疗与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血管介入联合动静脉造瘘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栓消融的操作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及放置时间。方法 选择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5例,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用Amplatz血栓消融器进行血栓消融、球囊导管扩张髂静脉病变、股动静脉临时性动静脉造瘘术治疗。结果 52例治疗成功,造影见髂静脉狭窄47例,用球囊导管扩张,20例置入永久性滤器,32例置入临时性滤器。随访50例,3~30个月,46例患肢肿胀消退,无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能耐受、效果良好,术中需反鲁措影以观察髂静脉狭窄和残余血栓等情况.下腔静脉滤器以临时件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梗死 ,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其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进展。一、急性DVT的抗凝治疗最近 10年中急性DVT的抗凝治疗进展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取代了非裂解肝素 (unfractionedheparin ,UFH) ,使其在家中治疗成为可能 ;二是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应进行长期抗凝治疗。LMWH无需监测出血指标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后皮下注射 ,而UFH需在监测部分活性凝血…  相似文献   

5.
手术及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溶栓抗凝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治疗及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38例手术及创伤后DVT,进行早期尿激酶溶栓,配合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栓效果明显,71.0%以上患者深静脉再通,无深静脉返流,总有效率100%,出血并发症仅1例,症状性肺栓塞2例,无1例死亡,结论:对于手术及创伤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治疗,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个常见而又较难处理的疾病。DVT的治疗主要为为溶栓治疗和手术取栓两大类,首选何种方法目前尚存争议,但近年来微创介入技术治疗DVT已成为发展趋势,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5年5月采用多种介入方法相互配合治疗急性DVT10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以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2例36条下肢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准确率为100%,本组I型5条,ⅡA型4条,ⅡB型12条,Ⅲ型15条。行人造血管股浅静脉环缩术16条,股浅静脉瓣修复术3条,大隐静脉-Guo静脉原位转流术6条,Guo静脉外肌袢成形术4条;髂总静脉-股浅静脉人造血管移植转流术3条;大隐静脉-股浅静脉交叉转流术4条,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28条(77.8%),部分消失或改善8条(22.2%),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金指标,可根据瓣膜破坏及通畅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8.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逐渐发展而成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类疾病,主要与各种慢性静脉疾病导致的下肢静脉高压有关,属于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中的C5级或C6级,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具有发病率低、病因复杂、溃疡愈合速度慢、复发率高、残疾率高的特点,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及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从溃疡管理的角度出发,及时、准确评估溃疡局部情况及患者全身情况,对伤口情况进行评估时根据创面床准备,彻底清创,选择合适的伤口敷料,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同时保持创面清洁、湿润,定期伤口换药。以患者为中心、压力治疗为基础,平衡溃疡进展与经济因素,普及下肢DV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相关知识,提高对VLU的认识度,引导患者及家属对压力治疗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长期、规律地坚持压力治疗,重视体育锻炼、清淡饮食、戒烟限酒、作息规律等生活方式,提高对溃疡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个体化溃疡管理,加速创面愈合,预防溃疡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10月101例DVT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腘静脉顺行穿刺,置入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尿激酶进行溶栓,通过溶栓导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决定溶栓时间及尿激酶剂量。结果术后1周溶栓效果Ⅰ级87例(87/101,86.1%),Ⅱ级8例(8/101,8.0%),Ⅲ级6例(6/101,5.9%);痊愈80例(80/101,79.2%),有效21例(21/101,20.8%)。术后2周溶栓效果Ⅰ级95例(95/101,94.1%),Ⅱ级6例(6/101,5.9%);痊愈90例(90/101,89.1%),有效11例(11/101,10.9%)。5例复发2~3次,其中出院后1个月内3例复发,1~2个月内3例复发(1例第2次复发),2~3个月复发3例(1例第2次复发),3~6个月复发3例(2例第2次复发,1例第3次复发),以上5例考虑为易栓症,每次溶栓后治愈,长期口服华法林,并坚持定期门诊复查。截止2014年10月,101例随访3~30个月,平均10.7月,均未见支架移位、支架内血栓形成、狭窄、闭塞等。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具有有效预防肺栓塞、创伤小、痊愈快、卧床时间短及血栓后遗症明显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并行大隐静脉或胫前静脉插管持续给药的疗效。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3月,对1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24~49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120h,平均70h。13例均为左下肢患病,4例为髂股型,其余均为混合型。左下肢明显水肿,肢体皮肤颜色无改变,尚无动脉供血障碍。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顺行造影确诊,提示患肢深静脉不显影或长段低回声血栓影,上界达髂股静脉水平。患肢增粗,周径比对侧增粗3~6cm。术前均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术后经大隐静脉或胫前静脉持续给予肝素与尿激酶。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死亡,亦无症状型肺栓塞发生。术后患肢均迅速消肿。术后2周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0例全程基本通畅,3例存在髂股静脉短段闭塞。获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13例均恢复劳动。除3例外髂骨静脉短段闭塞者外,其余下肢无肿胀及浅静脉曲张。结论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是必要的,术后持续给予溶栓抗凝药静脉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下肢DVT的发病率为1‰,目前已成为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可导致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治疗后血栓复发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高发病率,也一直尚未很好地解决。本文就DVT近年来国内外的微创治疗方法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周围血管疾病 ,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其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随着技术的进步 ,对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较大提高。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治愈率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仍是医务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我院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5月 ,共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 5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并与以往单纯采用西医治疗 4 5例作为对照比较 ,疗效显著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疗组 ) :男 2 8例 ,女 17例 ;年龄 …  相似文献   

14.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因血栓远端静脉压升高,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若得不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常会影响患者下肢的活动,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69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phlebitic syndrome,P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非手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102例,对年龄、性别、病因、抗凝治疗、发病性质、弹力循环袜治疗、下肢锻炼等级、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S发生率为67.6%(69/10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5)、抗凝治疗(P=0.000)、弹力循环袜治疗(P=0.000)、下肢锻炼等级(P=0.000)、INR(P=0.033)、WBC(P=0.012)等因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P=0.000),FIB(P=0.002)两因素内不同组别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抗凝治疗(P=0.011)、下肢锻炼等级(P=0.019),弹力循环袜治疗(P=0.000)不同组别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P=0.299)、病因(P=0.838)及发病急慢(P=0.217)的不同组别间P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是否完成弹力循环袜治疗和抗凝治疗以及下肢锻炼等级是决定P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创伤后的一种并发症,尤以髋膝部骨折后最常见。如处理不当,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截肢或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本院自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9例下肢骨折并发DVT病人,经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1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60 例,其中治疗组30 例患者应用中医治疗+ 介入手术,对照组30 例应用非中医治疗+ 介入手术。结果:术后3 个月,治疗组患者创面痊愈率为86.7%,大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与对照组的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3、12 个月的Villalt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 ;治疗组3 个月时血管通畅率为93.3%,与对照组的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12 个月的血管通畅率为80%,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40(1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3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5,P =0.007)。结论:中医治疗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院 1996年 9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病人 85例。全组共 85例 (85条肢体 ) ,男 4 8例 ,女 37例。年龄 15~ 79岁 ,平均 5 3 4岁。左下肢 6 9例 (81% ) ,右下肢 16例(19% )。临床表现 :患肢肿胀、疼痛 ,浅静脉扩张 ,股三角区疼痛及压痛 ,Homans征阳性。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检查。周围型 7例 ,中央型 33例 ,混合型 4 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 8h至 7d 79例 ,30d 1例 ,15d 1例。半数病人行静脉造影 ,周围型可见胫腓静脉内有充盈缺损或中断 ,肌内静脉窦闭塞 ,静脉可见充盈缺损或闭塞 ;中央型可见髂股静脉充盈缺损或完…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法静脉给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静脉给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效果.方法 将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于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采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观察2组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1组96.7%,观察2组93.3%,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而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因其护理观察直接,操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方便,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给药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