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拉明抑制体外培养的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义珍  雷荣 《眼科新进展》2005,25(5):417-418
目的观察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体外培养青光眼患者Tenon囊成纤维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作用时间及不同浓度的苏拉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MTT法显示苏拉明作用24h、48h及72h后,浓度分别为500mg·L-1、400mg·L-1、300mg·L-1以上的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吸光度值A均数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流式细胞术显示苏拉明将细胞阻抑于G2/M期,实验组G2/M期的细胞比对照组增加了15.8%.结论苏拉明能抑制体外培养的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提示其有望成为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增生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对体外培养的角膜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的诱导表达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角膜成纤维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弃原培养液,加无血清培养液继续培养,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TGFβ1(0.1μg·L-1、1μg·L-1、10μg·L-1)处理24h,用RTPCR方法检测角膜成纤维细胞CTG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μg·L-1和10μg·L-1TGFβ1处理组CTGF/GAPDH像素比值分别为0.35±0.05和1.25±0.10,均较对照组高(0.13±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TGF/GAPDH比值随TGFβ1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TGFβ1可以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CTGF的表达,在角膜成纤维细胞中CTGF也可能是TGFβ1对细胞起作用的下游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的PAC1受体特异激动剂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角膜上皮细胞,并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兔角膜上皮细胞PACAP的PAC1受体;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1μmol.L-1、0.03μmol.L-1、0.05μmol.L-1、0.10μmol.L-1、0.15μmol.L-1Maxadilan作为实验组,未加入Maxadilan作为对照组,检测不同浓度的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0.10μmol.L-1Maxadilan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RT-PCR检测显示兔角膜上皮细胞含有PACAP的PAC1受体;CCK-8法检测显示0.05μmol.L-1、0.10μmol.L-1、0.15μmol.L-1Maxadilan实验组分别比对照组细胞增多29.1%、41.5%、3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0、0.000);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0.10欁μmol.L-1Maxadilan组细胞增殖指数平均值为35.98%,与对照组细胞细胞增殖指数平均值29.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角膜上皮细胞存在PACAP的PAC1受体,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体外细胞培养中基因重组的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recombination tissue plasminigen activator,r- t PA)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 ,为晶状体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 首先进行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传代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分为 6个实验组 ,分别加入 2 mg· L- 1 、4mg·L- 1 、8mg· L- 1 、16 mg· L- 1 、32 m g· L- 1 的 r- t PA,设空白对照组 ,在加药后不同时间进行细胞计数 ,3H- TDR掺入实验 ,研究 r- t PA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r- t PA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呈浓度依赖性改变。 4mg· L- 1 r- t PA已有显著抑制作用 ,16 mg· L- 1基本发挥最大作用。结论  r- t PA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通过进一步在体研究 ,可能成为预防后囊膜混浊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小檗胺(berbamine,BER)对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和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BER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计数Kit8(CCK8)法检测BER对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HE染色检测BER对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BER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ER处理后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呈现G1期阻滞,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20mg/LBER处理9h,细胞凋亡率从0.64%增加到31.86%。HE染色显示BER显著抑制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小檗胺在体内外均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方式抑制兔Tenon囊和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寻找药物以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25ng·L-1,250ng·L-1,500ng·L-1)加入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培养液,72h后用四甲基唑盐(MTT)比色法在自动酶标测定仪测540nm处的吸光值A,并计算出不同浓度条件下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褪黑素在不同浓度下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实验组125ng·L-1和500ng·L-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实验组250ng·L-1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褪黑素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可作为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侯选药物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氯通道阻滞剂NPPB对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离子通道阻断剂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5-nitro-2-(3-phenyl-propylamino)-benzoic acid,NPPB]对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实验设5组,对照组,0.1%二甲基硫氧化物DMSO(di mathyl sulfoxide)组,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NPPB组。应用MTT比色分析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时相的变化,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结果NPPB使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MTT光吸收值和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100μmol·L-1NPPB处理48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及G2期细胞比例则明显降低,增殖指数明显下降。结论NPPB能浓度依赖性抑制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停滞于G1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在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兔角膜上皮细胞离体培养并传代,然后分组。实验组分别在含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40,80,160μg/mL 的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照组仅用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分别在培养24,48和96h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观察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三个不同等级浓度对兔角膜上皮细胞bF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培养24h后,与对照组(0.087±0.013)比较,加入终浓度为40,80,160μg/mL人羊膜匀浆上清液的实验组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数量(分别为0.185±0.010,0.318±0015,0.501±0.014)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差异愈加明显;加入40μg/mL和80μg/mL浓度羊膜匀浆上清液组兔角膜的bFGF-mRNA(分别为0.750±0.007,0.785±0.006)和空白对照组(0.708±0.01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160μg/mL浓度羊膜匀浆上清液组(1.013±0.120)与其它两组及对照组(0.708±0.013)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具有促进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随着人羊膜匀浆上清液所含蛋白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增强;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具有促进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bFGF-mRNA表达的作用,但与羊膜匀浆上清液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h-PDGF-BB)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RCF)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及噻唑蓝比色法(MTT)。结果:rhPDGF-BB和rhbFGF对RCF的促增殖作用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rhPDGF-BB在10~100μg/L之间时对RCF有较强的促增殖作用(P<0.01),并呈剂量效应关系。rhb-FGF在0.1~10μg/L浓度范围内与RCF增殖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当浓度增大到100μg/L促增殖作用减弱。rhPDGF-BB和rhb-FGF联合应用时其促增殖作用较两种因子在相同浓度单独应用时有显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去整合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环行撕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抗粘附实验:将悬浮的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5μg·L-1、10μg·L-1、20μg·L-1、40μg·L-1、80μg·L-1)在37℃、50mL·L-1CO2条件下一起孵育30min。然后接种于涂有鼠尾胶原的96孔培养板。8h后,用HBSS轻洗各孔2次,MTT法测定粘附细胞的吸光度。抗移行实验:对融合的细胞进行划线,80μg·L-1的去整合素进行干预,24h、48h、72h后,细胞计数法观察裸露区内细胞的移行数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20μg·L-1、40μg·L-1、80μg·L-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24h、48h、72h内80μg·L-1的去整合素可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结论去整合素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及移行。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http://www.chinarop.com)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