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医学的鲜明特征,又能为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于象思维过程的认识并不一致,基本上可分为哲学层面的象思维过程与医学层面的象思维过程两个方面,对此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象思维的过程似可总结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一据类推演一体象悟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象”思维(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过程也是取象比类的象思维过程。了解辨证论治的象思维特性,有助于掌握中医诊断的整体动态的思维模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在中医药形成和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研究药物的性能就广泛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时珍在分析药物的归经、作用机理、推演药物的作用特点等方面无不重视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运用,是李时珍发展药物理论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观物取象,取象类比。中医的核心是阴阳,阴阳的核心是象。象思维是医易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直观可察。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类比思维采用的方法是,即使不同质的事物,只要在状态、格局、功能等直观可察的外在表现方面有相似的成分,就可类比为同类事物。《内经》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取象比类合有较强的主观臆测性、或然性,从而又赋予中医理论具有表象性、模糊性、不精确性等特点。故对取象比类应该持历史的态度,辨证对待中医理论中通过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唯象理论阐述中医思维方式之一"取象比类"。提出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即为法象药理;在天人整体观理论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并加以深入研究,能更多揭示中医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灯笼病     
取象比类是中医药学常用的一种思维和认识方法,正因为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中医药学才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许许多多的可悟性元素凝聚于其中.在中医学中,取象比类的方法除了用于理论推演之外,也被用于给疾病或治疗方法命名.在治疗方法方面,如"釜底抽薪"、"提壶揭盖"之类,而在病名方面,灯笼则是非常形象而生动的一例.  相似文献   

12.
“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代人们研究自然界规律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朴素认知方法,又称“援物比类”。是以“象”的相似关联性研究为基础,发掘物质本质属性的实践方法。长期以来,“取象比类”便一直成为中医学广泛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人研究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原创思维,并为中医学所长期应用,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内容,在时下的中医研究当中仍具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象”思维(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以"象"思维为核心思维。中医"象"思维,是形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结合,以直观模糊、自然整体、开放动态、直觉体悟为特点,关注的"象"包括了外在可观察之象以及内在可感知之象。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三个不可分割的阶段,寻求自然、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防风通圣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但是它在方剂分类上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在君药的确定上也有诸多分歧。作为《方剂学》教材收录的寒凉派大师刘河间的唯一方剂,它或许集中体现了河间的清热思想,是一首纯粹的清热剂。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结合"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特征,通过运用中医处方法分析了防风通圣散的组方思想,认为防风通圣散运用了以寒治热法、火郁发之法、釜底抽薪法、利水清热法以及养血清热法。从取象比类角度理解防风通圣散为临床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取象比类--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之三(续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思考中医》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增强了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其中虽不乏妙论,但大量的比附无疑降低了该书的科学性。对取象比类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应区分类比推导与类比说理之不同,并采用辩证的、历史的态度来正确看待,且不可不加分析地一味滥用。  相似文献   

16.
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取类,就是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按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比象,就是把分类的事物,与不同的卦象相互比较,看哪类事物与哪种卦象相似,就把它归在这个卦象下面.笔者认为,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都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物,并且直接指导中药功效的发掘.历代医家无不看重这一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灵胎在本草学方面重视经典,更重视实践经验,对性味归经理论有深刻地认识,运用易经中取象比类思维注解《神农本草经》,强调药物的专能,并对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象思维是运用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工具,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以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一种思维方式。象思维或取象比类方法在中医理论构建、认识及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它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内容之一。象思维与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上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试对其中的“门”“户”“窗”“牖”四象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