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85例肺部疾病,食道疾病患者行双腔气管插管加硬膜外复合麻醉的临床经验。方法85例患者,年龄25~79岁ASAⅠ~Ⅱ级。均首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确定效果、在行双腔气管插管、进行复合麻醉,手术中连续监测SBP、DBP、MAPHR、SpO2或ECG。结果双腔气管插管能保证有效通气和气体交换、避免分泌物误入健侧、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减少全麻醉药用量,更好的完善麻醉效果。结论胸科疾病手术,选择双腔气管插管加硬膜外复合麻醉是选择的方法,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用于食管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比较两种麻醉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和不行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的术中低氧血症、心动过缓的发生及手术过程。结果:与不行气管插管组相比气管插管组术中低氧血症和心动过缓的发生较少且程度轻,手术过程较为顺利。结论:食管镜下进行食管异物取出时,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更为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3.
瑞芬太尼用于局麻效果欠佳手术的镇痛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局麻手术例数占全院手术例数的1/5。过去,局麻手术主要是手术医生负责手术部位局部麻醉封闭,麻醉医生不参与麻醉实施。手术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麻药阻滞不完善,病人嚎陶大叫,全身乱动,影响手术的进行,甚至有的病人强烈要求停止或终止手术。外科医生有时给肌注杜非或氟芬合剂,效果不佳,往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手术疼痛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恐惧心理往往终身难忘。我院从2004年初开始应外科医生的要求,对于局麻效果欠佳的病人,麻醉医生参与手术麻醉止痛,在不行气管插管的情况下给以咪唑安定、瑞芬太尼进行镇痛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喉上神经阻滞加环甲膜穿刺气管表面麻醉在急诊脑外伤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双侧喉上神经内侧支各注射2%利多卡因3mL,然后经环甲膜穿刺注射1%地卡因2mL后插管;对照组采用2%利多卡因喉头喷雾麻醉后插管。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插管所需时间短、对气道刺激反应轻;在气管插管后1min血压、心率观察组明显较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结论喉上神经阻滞加环甲膜穿刺气管表面麻醉在脑外伤气管插管中是较安全、效果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对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价值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33例困难气管插管病人在纤支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其中24例清醒表麻,9例麻醉诱导后。结果:24例清醒表麻病人顺利完成气管插管,麻醉病人中3例顺利插管,6例困难插管。结论:麻醉病人应做好困难气道的预测,纤支镜插管成功率高、费时少、损伤小,对估计插管困难者应做为首选而不是最后手段,充分的表面麻醉是插管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对比两种麻醉方法(基础麻醉加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加单次骶管阻滞麻醉)在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50例患儿全部采用非气管内插管麻醉。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一组采用基础麻醉加静脉麻醉(咪唑安定-氯氨酮),另一组采用基础麻醉加单次骶管阻滞麻醉。通过观察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变化,评价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50例患儿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基本维持稳定。基础麻醉加静脉麻醉组除手术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其他问题外,患儿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手术中应用基础加静脉麻醉能维持较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钱虹 《临床医学》2004,24(6):53-54
失血性休克病人手术时的麻醉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局麻常有止痛不全,而全麻或硬膜麻醉又有可能加重休克。选择氯胺酮并维库溴铵气管插管辅以异氟醚吸入复合麻醉,效果满意。现将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管肿瘤的麻醉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本组10例中采用气管节段性切除术4例,支气管纤维镜下电切及烧灼2例,气管楔形切除2例。隆突半切除重建2例。上段气管肿瘤麻醉先行气管切开插管,中下段气管肿瘤及隆突手术病人先经口(鼻)气管插管麻醉,开胸后切开气管或右(左)主支气管再插管。【结果]10例均治疗成功,9例随访4个月至8年,3例分别于5、11、18个月后死亡,余6例存活。【结论】怀疑气管肿瘤病人需早期行CT及支纤镜检查,气管癌手术的麻醉及手术方式因人而异。气管节段性切除长度最好控制在5cm以内。行左(右)主支气管插管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对于低度恶性的气管小肿瘤支纤镜下电切及烧灼加术后放疗是一种打击小,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外科因先天性、外伤、或其他因素导致畸形而引起全麻气管插管困难,在颌面外科手术麻醉中较为常见。良好的气道表面麻醉是保证插管成功的关键,并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既往常规用盐酸利多卡因作黏膜局部麻醉,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利多卡因较盐酸利多卡因具有潜伏期更短、麻醉效果强等优点,现比较在利用BTII盲探装置经鼻气管插管中1.73%碳酸利多卡因和2%盐酸利多卡因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麻的效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 ,时效短和苏醒迅速而完全等优点 ,在各种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年来 ,小儿先天性唇裂手术一般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局麻[1] ,不行气管内插管。为此 ,我们于 2 0 0 1年 3~ 9月将异丙酚气管插管麻醉用于 1岁表 1 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组别nH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管型喉罩结合无肌松静脉全麻在胸主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瘤患者60例,ASAⅡ~Ⅲ级。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肌松组(Ⅰ组)与双管型喉罩+静脉全麻组(Ⅱ组)各30例。观察两组各检查时点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清醒与拔管时间,术后24小时随访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双管型喉罩+静脉全麻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瘤中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较传统方法更加平稳,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双管型喉罩+无肌松静脉全麻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瘤效果良好,简便易行,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围术期适宜的插管和麻醉方法。[方法]对40例行UPPP病人围术期采用不同的插管方法,其中16例采用静脉快诱导经鼻明视气管内插管,12例术前行预防性气管切开,12例采用清醒镇静表麻下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比较插管时情况。其中非静脉诱导插管24例病人根据插管前是否泵入异舒吉分为异舒吉组和对照组,观察插管前后血压变化。[结果]经鼻明视气管内插管4例插管不顺利,2例插管期间SPO2下降明显;清醒镇静表麻下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成功率100%,插管期间SPO2无明显变化,4例插管后无呛咳反应。插管前后异舒吉组血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插管后血压明显升高。[结论]清醒镇静表麻下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为UPPP首选;合适的麻醉深度加血管活性药物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微量泵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条件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麻醉组(Ⅰ组)、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60例。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Ⅰ组明显小于Ⅱ、Ⅲ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Ⅰ组早于Ⅱ、Ⅲ组(P〈0.05),并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微量泵静脉控制麻醉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下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经口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行小肠镜检查的患者53例,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以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呼吸维持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检查过程中都维持了良好的通气,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无躁动。术后30min所有患者清醒程度均好。结论:气管插管下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是无痛经口小肠镜检查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静脉麻醉对患者心率变异和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瑞 《临床医学》2010,30(8):13-15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和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6例全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为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患者27例均未患糖尿病。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异丙酚0.7 mg/kg,然后根据情况追加首次量的1/4~1/2,监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警觉/镇静评分达3分即刻、5 min、10 min时HRV各参数;监测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5 min、插管后30 min、拔管后10 min的血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插管后实验组患者LF、HF和T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F/HF均较基础值升高,而实验组LF/HF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5)。结论异丙酚有加重糖尿病患者术中自主神经的紊乱性和升高血糖的不良反应,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麻醉应慎用异丙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盐酸艾司洛尔预防小儿全麻气管插管与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2mg·kg-1;B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作为对照。观察麻醉前、插管前1min、插管时和插管后1、5、10min以及拔管时和拔管后1、5、10min两组患儿HR、MAp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基础MAP、插管前1min及插管后10min和拔管后10minMAP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个时间点A组患儿MAP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础HR、插管前1min及插管后10min和拔管后10minHR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个时间点A组患儿HR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减轻小儿全麻气管内插管和拔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喉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喉罩全身麻醉的通气功能。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00例,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LM组)和气管插管组(TI组),每组5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分别插入喉罩和气管插管,麻醉机控制呼吸。丙泊酚微量泵输入,监护仪监测麻醉诱导前,插管后1、5、10 min,拔管前,拔管后1、5、10 min,各时点生命体征数值,并在插管后30 min行血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各时点生命体征比较,气管插管后1、5、10 min TI组SBP高于LM组(P〈0.01或P〈0.05)。插管后1、5 min TI组DBP高于LM组(P〈0.05),气管插管后1 min TI组HR高于LM组(P〈0.01)。2组患者插管后30 min时点监护仪数值与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机械通气效果良好,在监护仪的有效监测下全身麻醉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采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及丙泊酚不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与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丙泊酚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丙泊酚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及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监测记录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体动、术者对麻醉满意度、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术后24小时回访有无术中知晓及麻醉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中SpO2<95%发生38例,术中体动发生8例,术者稍有不满意28例;试验组术中SpO2均维持在98%~100%,术中无体动,术者满意度100%。两组患者HR、MAP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手术时间、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毕呼吸、睁眼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腔镜手术中应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丙泊酚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能提供良好手术环境,便于术中呼吸管理,术后患者呼吸、意识恢复快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的临床麻醉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90例PEG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麻醉方式、静脉麻醉药物和麻醉风险进行总结。  结果  85例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镇静或全麻, 其中仅1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其他5例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麻醉药物主要为咪达唑仑、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丙泊酚或依托咪酯, 用药剂量和方法各不相同。在PEG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基本平稳, 但可能发生低氧血症、高血压和心动过缓等风险。与PEG前比较, PEG期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最小值明显下降, 脉搏血氧饱和度最大值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EG的麻醉方式可以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镇静或全麻, 但应加强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20.
黄乐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4,(27):4304-4309
背景:在非体外循环的条件下,保证患者在麻醉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完成序贯式双肺移植,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和全静脉麻醉的选择上尚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序贯式双肺移植过程中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呼吸功能及肺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4例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分为全静脉麻醉组及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对两组患者麻醉后单、双肺通气10 min后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呼吸商和能量消耗进行测定。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移植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参数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1年及3年的随访调查中,肺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血气分析状况良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麻醉后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单、双肺通气患者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能量消耗指标均明显高于全静脉麻醉组相同时段对应指标(P〈0.05)。同组患者单肺通气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呼吸商指标低于双肺通气,但差异不明显(P〉0.05)。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单、双肺通气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全静脉麻醉组相同时段对应水平(P〈0.05)。全静脉麻醉组麻醉后双肺通气患者的皮质醇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单肺通气患者(P〈0.05)。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在单、双肺通气时的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在双肺移植过程中,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与全静脉麻醉相比,患者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能量代谢明显增强,可减轻应激反应,且麻醉后代谢、应激情况不受通气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