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有关长屈肌和趾长屈肌肌腱的变异,国内报告较少.笔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共发现3例计5侧(右侧3例,左侧2例),2肌肌腱在足底的终止情况与教科书中的记载不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flexor digitorum longus,FDL)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应用FDL修复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9例中,因误诊或漏诊导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占77.8%。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术后疗效优6例(66.7%),良2例(22.2%),差1例(11.1%),优良率88.9%。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多由漏诊或误诊所致,应用FDL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解剖1例成年男尸,发现罕见双侧副趾长屈肌,现报道如下。副趾长屈肌紧贴长屈肌下部的后外方,起始于腓骨后下1/3及临近的后肌间隔和小腿筋膜深层,肌腹下降移行于肌腱,通过屈肌支持带深面的踝管至足底,沿长屈肌腱外侧共同向前,经趾长屈肌腱深面并与其交叉(附... 相似文献
6.
人类下肢拇和趾伸肌和屈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拇伸肌、趾伸肌和拇屈肌、趾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65.2%和63.9%,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55.6%和52.8%。拇和趾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然高于屈肌,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鉴于上述各肌的肌构筑特性和肌纤维型分布,作者推测,拇和趾伸肌在下肢运动中主要提供速度;拇和趾屈肌肌力大,有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维持足弓的形状,并在走和跑时作提跟和足外翻运动。第四趾趾短伸肌有大量同型聚集并伴有肌纤维萎缩。作者推测,趾短伸肌的同型聚集是肌退化,萎缩去神经再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鸡趾屈肌腱系统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鸡趾屈肌腱系统与人指屈肌腱系统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我们对10只正常良种来亨鸡鸡爪的第三趾作了解剖研究。观察和测量:(1)屈肌腱腱鞘滑车的形态位置及宽度;(2)屈肌腱及其系蒂的走行,位置及其与趾骨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鸡趾共有4趾骨、三条屈肌腱,腱鞘环行滑车出现的部位与人相似,没有交叉滑车。表明了鸡趾屈肌腱系统有类似于人指屈肌腱系统的亚分区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9.
拇趾屈肌腱及趾背腱膜的断面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解剖学及断趾再植提供拇趾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断面资料。方法 :用 2 4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拇趾 ,经组织学处理切片 ,用放大器进行观测。结果 :根据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形态 ,各分为三种类型。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截面积在 断面上最大 ,分别为 ( 1 6.5 0± 3.1 3) mm2和 ( 1 0 .32± 2 .5 0 ) mm2。结论 :对屈肌腱和趾背腱膜进行修复时 ,应注意它们不同断面的形态及面积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陈旧跟腱断裂治疗体会。方法:利用屈趾肌腱近端穿过跟骨与近端跟腱缝合修复跟腱缺损。结果:我院从2001~2006年收治16例陈旧跟腱断裂患者,应用屈趾肌腱结合近端腱束完成修复。经过1~4年随访,效果满意,优良率87.5%。结论:可以用此方法修复陈旧跟腱断裂。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3岁,主因左踝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两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9月入我院。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及劳动后左踝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即能缓解,随后症状时有发生,左踝部肿痛逐渐加重,以后部明显,近1个月加重。专科查体:左踝后部肿胀,后内、后外侧局部压痛明显,后外侧可扪及质硬包块。踝关节活动度:背伸0°,跖屈20°,跖屈疼痛加重,内外翻受限。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断趾再植及断层解剖学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组织学处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计算统计。结果根据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形态,各分为8种和4种类型;趾屈肌腱的平均厚度Ⅰ、Ⅱ断层分别为(1.01±0.29)mm、(0.83±0.27)mm;趾背腱膜平均厚度Ⅰ断层为(0.23±0.11)mm,Ⅱ断层为(0.30±0.14)mm。结论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面积由近到远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3.
拇长屈肌腱主要功能是屈拇指的指间关节,指间关节屈曲功能丧失就意味着拇指丧失了精细的对捏功能。因此,对拇长屈肌腱的损伤,早期应及时修复,晚期应积极重建,使拇指恢复对捏功能。本文对1990年以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带蒂屈趾短肌肌皮瓣一期修复面积10cm×10cm足跟溃疡,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下肢拇长屈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人下肢拇长屈肌为羽肌。肌内腱板长(15.52±2.30)cm,宽(0.68±0.24)cm,厚(0.18±0.06)cm。肌重(50.48±2.44)g。肌长(20.84±2.08)cm,肌纤维长(4.12±0.30)cm,羽状角(14.3±0.65)°,肌生理横切面积(11.34±0.45)cm2。支配下肢拇长屈肌的神经于该肌内侧缘分为上下两支1级神经入肌,上支较细,支配该肌上1/4部,下支较粗支,支配该肌下3/4部,神经入肌后于腱板前方进一步分成外侧支和内侧支,神经分支在肌内发出数目不等的次级支,继而向肌的深面和边缘发出终末支。结论人下肢拇长屈肌是羽肌,肌内腱板宽大厚实,倾向力量型设计,拇长屈肌可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份。 相似文献
16.
2003年3月,我们在解剖一例成年男尸右前臂时,在指浅屈肌的深面发现一块变异肌,因它起于指浅屈肌肱尺头的深面,肌腹向下分为两个头分别止于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作者称之为“指浅屈肌变异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23例拇长屈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患者拇长屈肌腱在各区的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Ⅱ区直接缝合10例,3例出现指间关节背伸受限;Ⅲ区指浅屈肌腱转移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指间关节背伸受限;Ⅳ区肌腱移植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腱粘连,二次行肌腱松解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副舟骨切除+趾(母)长屈肌腱转移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20例,进行副舟骨切除+趾f母)长屈肌腱转移术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后足与踝关节进行相关评估。结果术后20例病人均获随访12~36个月,病人在缓解足和踝部疲劳感、疼痛及政策穿鞋上有显著的改善。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术前总评为(46.24±2.16)分,术后为(84.46±1.64)分。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x线检查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有显著改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舟骨切除+趾(母)长屈肌腱转移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跳健身操后出现左足底局部隆起性肿物,伴明显疼痛3天,遂于2019年3月13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查体:左足底中央部肿胀,局部见一隆起性肿物,大小约3.0cm×1.5cm,质硬,活动度差,压痛明显,皮色无改变,皮温略高。应用西门子S2000超声诊断仪18L6超高频探头(频率15 MHz)对双侧足底进行对比扫查:左足底中央部趾短屈肌局部明显肿胀、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