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临床案例教学系列丛书之《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和《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已于2007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大32开,平装。《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ISBN978-7-5091-0625-9,定价45.00元。全书共分22章分别对22种神经系统疾病古今名家医案作了系统整理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3.
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痸及痓”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痓》中,“风痓,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4.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素问·气交变大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案例教学系列丛书之《口腔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肾脏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已于2007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大32开,平装。《口腔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IsBN978-7-5091-0510-8,定价16.00元。该书汇集了众多医家治疗口腔疾病的经验与妙方,涵盖了牙体病、牙周病、  相似文献   

6.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这是痿证的重要治疗原则。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7.
奔豚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肾上积,名曰奔豚”。本篇所论当与《灵枢》含义相同,而与《难经》“肾积奔豚”有别。杨玄操注《难经》亦云:“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  相似文献   

8.
阿丁以唐·王冰注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成而登天",或"乃问天师日"等六、七句经文,出于戴德《礼记·五帝德》,或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代句一条佐证.  相似文献   

9.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深思·寻因控求疾病机理而想到《欧几里德几何学·公理》:“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来”。临床诸多疑难杂病,如经久不愈的胃肠疾患。也可根据中医逆向思维的特点,从疾病表现的各种证候现象去推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又名阳旦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由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组成。其功能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鼻塞,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除了在各大藏书单位保存与出版的各种传世中医古文献外,还有一些是近代在日本一些古旧遗址中通过考古发掘的零残中医药古代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日本的古寺宙中收藏的中医古籍文献,其中仁和寺古写本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书》、《新修本草》、《医心方》等书的残卷子;真福寺有13世纪前后写本的零残医方纸片;金刚寺有1466年顷的古写本《医心方》。2)在日本古代遗址中发现的中医古籍文献,其中藤原京遗址发现残存木简并记有药名及剂量;平城京遗址发现残简中有医方、药名及与医学相关的文字。3)在13本冲绳岛发现的中医古籍文献,在这些文献中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其中有元.孙允贤的《医方大成论》l卷1册、明·熊彦明的《南方经验医方大成》、休宁汪切罨的《医方集解》、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日本人甲贺通元的《古今方桑》、金·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唐·王冰注解宋·林亿校的《黄帝内经素问》、日本渡边敷通起的《好生要传》、明·汤处士的《保产机要》、金·城元顺的《大医元顺疱疮传书》、琉球·渡嘉敷通宽的《御膳本草》、清·亟斋居士的产科著作《达生篇》等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其中有很多是古籍膳本,对后世研究中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脉壁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主要特征。本研究观察3种抗高血压方案下,达到同等血压控制后,循环前胶原更新标志物——Ⅲ型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改变和血管阻力的改变。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血脂康+贝那普利组(A组,40例,血脂康1.2g/d)、贝那普利组(B组,40例)、非血脂康-贝那普利干预治疗组(C组,40例,B受体阻断剂或钙拮抗剂),观察10个月,目标血压〈135/85mmHS(1mmHg=0.133kPa)。比较三种治疗方案对心肌胶原更新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结果各组均同等有效控制血压,在此前提下,比较减低血清PⅢNP的疗效[A组(2.3±0.2)μg/L比(3.8±0.2)μg/L,P〈0.05;B组(3.4±0.3)μg/L比(3.7±0.3)μg/L,P〉0.05;C组(3.9±2.0)μg/L比(3.2±1.5)μg/L,P〈0.05和减低血管阻力[A组(1064.3±158.6)dyn·s-1,·cm-5比(1358.3±212.5)ayn·s-1·cm-5;B组(1200.8±298.7)ayn·s-1·cm^-5比(1394.0±181.0)ayn·s-1·cm-5;C组(1205.1±206.4)ayn·s-1·cm-5比(1579.9±574.7)dyn·s-1·cm-5,P均〈0.05],治疗效果A组优于B组,A、B两组均优于C组。结论血脂康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单纯贝那普利治疗更好地减低血清PⅢNP,使心血管系统间质胶原沉积明显减低,并使血管阻力和顺应性改善,而且该作用不依赖于血压下降。两组均优于非血脂康-贝那普利干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梁建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172-173
有关阳痿病因病机的问题 《内经》称阳痿为“阴痿”、“阴器不用”、“宗筋弛纵”,并认为其病的主要原因是“气大衰”和“热”。隋、唐时代,通过研究,明确提出它的病因是劳伤和肾虚。明·王纶《明医杂著》指出阳痿之病除命门火衰之外,还有郁火所致者。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认为阳痿之病不但有命门火衰所致者,而且有湿热、惊恐、思虑等所致者。清代医家通过研究,认为阳痿的病因除了前代医家所述的房劳、  相似文献   

15.
张志刚 《中原医刊》2007,34(20):77-78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属于中医黑睛疾病“聚星障”范畴,是由于外感六淫、肝胆风热或脏腑内损所引起,该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5例,并选用55例作对照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卫气的含义,《内经》、《难经》后的古今海内外医籍、教科书、工具书多释卫为保护,卫气能卫护肌表,抗御外邪,并由此得名,与营气象男女对立一样地阴阳相对而言。然而《内经》、《经难》并无此言,甚言卫气有时反使腠理开邪气入,遇邪则病作,离邪则病休,行外不抗里邪,(见《素问·疟论》、《灵枢·岁露论》、《邪客》)并非专职一意抗邪。  相似文献   

17.
肾气丸新用     
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组方:干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桂枝3g,炮附子3g。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主治:肾阴阳两虚证。用法:上药研末,蜜调为丸。用方指征:腰膝冷痛,四肢发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消渴,咳嗽喘促,脉细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原文]痿厥为四末束忄免,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灵枢·杂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全科医学》入选数据库情况:“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统计源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国际六大检索中的“美国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数据库收录(部分收录证书和期刊指标检索证明见目次前页)。●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影响因子等指标情况:(1)影响因子:2002年影响因子为0·111;2003年影响因子为0·137;2004年影响因子为0·265;2006年影响因子为0·420;2007年影响因子为0·531。(2)2007年的即年指标0·079;他引率0·710;地区分布29;基金论文比0·140;海外论文比0·020;学科影响指标0·500。2008年《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入选数据库及影响因子情况$《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痉",《金匮》原文作"痉",《广雅·释诘》:"痉",恶也.显与《金匮》讨论之"痉病"证候不相吻合.《说文·韵部》:"痉,疆急也."《玉篇》、《广韵》"痉"、"痉"均准两字作释,如《宋本广韵》"至韵":"痉,恶也,充自切","静韵":"痉,风强病也,巨郢切."可见二字音义明显不同.所以成无己云:"痉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痉病",是指以筋脉强急为特征的一组证候群的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