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导,但多属黄淮平原疟疾流行区的蚊种和虫种.至于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国内尚缺乏实验研究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对广西中华按蚊的易感性进行了实验观察,目的在于对我国中华按蚊种型及间日疟原虫虫株问题的研究,以及评价本蚊在我国南方地区传播疟疾的作用提供进一步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编码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海南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软件分析其特征。结果 PCR扩增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异性片段大小约为998 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998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的间日疟原虫Sal 1株、Pv2008/TR/DEL株及El Salvador株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均大于99%。结论成功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相对稳定保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 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我国间日疟原虫不同地理株红内期SSUrR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其分子特征。方法收集深圳、海南、湖北和河南四地间日疟患者血样5份(其中海南2份),并提取核酸DNA,采用PCR从核酸提取物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分别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采用BLAsT和MEGA4软件分析序列相互关系特征。结果5株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一致,约为998bp;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所克隆的SSUrRNA基因片段均含有998个核苷酸,不同地理株间SSUrRNA基因序列有9个位点存在变异的可能,两两比对的同源性均高于99.5%,其中河南与湖北株序列的同源性为100.0%;与GenBank中报道的国外6株间日疟原虫相同序列作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国内5株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与Sa11株遗传距离小,亲缘关系接近。结论测定的国内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相对保守.其间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地理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刁忠玉  吴灿理 《医学争鸣》1990,11(6):423-426
作者从人工培养的海南株恶性疟原虫提取基因组DNA,以~(32)P-dATP用切口移位法标记,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培养的海南株、云南株及女徽株恶性疟原虫及其提取的DNA.结果表明,该探针可检测出各株疟原虫的密度和DNA水平如下:海南株为0.0001%和1pg众两株均为0.001%和10pg.诊断海南省和云南省恶性疟患者的血标本共39份,其中38份阳性.在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标本中7份出现交叉反应.此探针与约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和诺氏疟原也呈现交叉反应,但不与正常人血细胞发生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海南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基因型虫株对氯喹的敏感性和复发特征。方法 通过常规剂量氯喹治疗间日疟病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并用套式等位PCR技术对观察病例间日疟原虫进行CSP基因分型。结果 观察 2 2例间日疟病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2 5 .4± 4.3 )h ,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 (4 0 .2± 5 .5 )h ,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虫株病例间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间日疟原虫热带族虫株病人复发率为 77.6% ,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 (61.0± 16.4)d ;温带族虫株病人复发率为 10 0 % ,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 (2 78.6± 2 14 .5 )d ,两族虫株病例的首次复发时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海南省流行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虫株均对氯喹敏感 ,各虫株间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热带族虫株病例比温带族虫株病例的首次复发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来自不同疟疾疫区——长沙、上海、郑州、武汉四地区的中华按蚊,分别以羊膜饲血法感染湖南慈利或湖北沔阳两地区的间日疟原虫,交叉对比其易感性。七次实验共解剖饲血蚊541只。实验结果显示:以腺感染率和阳性腺指数为主要指标,四地区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基本相似:两地区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力也大致相同。并讨论了可能影响人工感染率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检定20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杂交瘤McAbs 的Ig类别及IgG亚类。结果显示:其中8株属IgG_1、9株属IgM。用IFA法对此20株杂交瘤McAbs进行种、期特异性免疫荧光的检测和分析,发现它们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均呈阳性反应,其中 5株与三日疟、6株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有交叉反应,而对同种疟原虫子孢子期却均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并测定我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的部分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根据PvLDH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LDH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质粒。阳性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网站www.ncbi.nlm.nih.gov、www.expasy.ch对获得的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全长897bp,编码299个氨基酸。DNAMAN预测PvLDH存在10个潜在抗原表位,均与PfLDH的相应预测表位间有同源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我国间日疟原虫与SalvadorⅠ株和Belem株间日疟原虫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其它疟原虫LDH的同源性为88%~90%。结论成功克隆了我国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其基因序列与其它疟原虫LDH基因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间日疟原虫的特异形态,国外三十年代即有零星报道。1961年我国江静波等对广东的间日疟原虫特异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于1965年命名为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ucleatum Chiang,Yu and Chen,1965)。此后在河南(1965)、四川(1975、1976)、陕西(1977),江苏(1977、1979),广西和云南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特异形态,重复感染或不  相似文献   

11.
1、本文报告用巴拉巴按蚊感染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获得十分满意的结果,胃感染率为100%,感染度极重,64.90%的阳性蚊胃卵囊数达500个以上。腺感染率为100%,且均为3~4度,尤以4度为多,占79.55%,故巴拉巴按蚊是广西株的良好媒介。 2、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在巴拉巴按蚊体内完成孢子增殖的时间25℃时为12天,27℃时为11天,显较猪尾猴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时间为短。 3、讨论了卵囊分化的时间、发育速度、卵囊最大体积和色素的排列型式,广西株虽与猪尾猴疟原虫其他虫株有所差别,这些差别仅为株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疟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能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间和日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89份门诊“四热”病人血样,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205bp的特异带,间日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120bp的特异带,PCR检测的阳性率为74.16%,镜检法为68.54%,PCR法与镜检法的符合率为94.38%。结论 P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镜检法,对于诊断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的间日疟原虫的混合感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关间日疟原虫基因诊断的报道极少,作者首次用中国地理株来源的间日疟原虫DNA重组质粒为探针,检测红内期间日疟原虫,同时与镜检方法进行了比较.1 材料和方法 含间日疟原虫DNA插入片段的重组质粒为作者克隆,用[α-~(32)P]dCTP[北京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郑州中华按蚊感染间日疟原虫后,疟原虫在其体内的易感性和发育过程。方法:以羊膜饲血法供郑州中华按蚊吸食间日疟患者血液,养殖饱吸血液的雌蚊,定期解剖观察疟原虫在体内的生长与发育。结果:疟原虫雌、雄配子体在其胃内15 min即发育成熟,45min结合为动合子,26h动合子发育成熟,48h胃壁出现囊合子,7~8 d子孢子即已进入唾液腺。胃囊合子阳性率为26.4%,腺阳性率为19.4%,总阳性率为45.8%,从第7 d起有少量子孢子进入唾液腺,8 d后进腺率显著增高,子孢子进腺过程是分批的连续过程,不是同步的。结论:郑州中华按蚊对间日疟易感性较高,吸间日疟原虫配子体阳性血液后7~8 d即可传播疟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江苏发现有变异的间日疟原虫(据张奎等1977、1979年报道),主要特征为间日疟原虫滋养体期具有多核、同期和不同期的重复感染,部分疟原虫游离于红细胞外,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变形等。据此,1980年10月起,我们复查了历年保持的广西间日疟原虫薄血膜制片标本。在查片镜检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异的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中缅边境拉咱地区48份间日疟原虫标本耐药相关基因pvcrt-o及pvmdr1的多态性,为指导该地区间日疟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2007年缅甸拉咱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样本48份,采用PCR方法扩增pvcrt-o及pvmdr1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与间日疟原虫Sal-I株标准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结果 在48份间日疟原虫样本中,扩增出pvcrt-o及pvmdr1基因片段分别39份和40份,其中pvcrt-o基因在第10个氨基酸前有AAG碱基序列插入(K10插入)25份(占64.1%);pvmdr1基因共检测到3个位点存在非同义突变,分别为T958M、Y976F和F1076L,其突变频率分别为100.0%、22.5%与55.0%,且存在3种基因型,其中三重突变型T958M/Y976F/F1076L占22.5%(9/40), 双重突变型T958M/F1076L占32.5%(13/40),单重突变型T958M占45.0%(18/40);同时存在pvcrt-o和pvmdr1基因变异的虫株比例为63.16%,与未发生pvcrt-o变异但存在pvmdr1变异的虫株存在较大的遗传进化差异。结论 48份间日疟原虫pvcrt-o及pvmdr1基因发生变异比例高,且两种基因变异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对这两类分子标志加强监测,以评估该地区间日疟原虫的药物抗性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自1965年我国江静波教授等发表的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以来,随后又报道了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晚期原虫重复感染,引起国内寄生虫学工作者的重视,并相继有河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报告了有关间日疟原虫变异的虫株及形态观察,作者于1981年9月在徐州地区发现一例形态特异的间日疟原虫,现将这种原虫的形态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巢式PCR鉴别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疟疾患者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进行巢式 PCR 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检测疟疾患者28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206例、间日疟原虫62例、三日疟原虫6例、卵形疟原虫19例。巢式PCR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经典型curtisi 和变种型wallikeri 分别扩增出800 bp和780 bp目的 条带。2012—2015年卵形疟占当年疟疾患者分别为4.1%(2/49)、12.2%(9/74)、8.2%(4/49)、11.4%(4/35),卵形疟总数占全部病例的6.74%,其中,经典型curtisi 14例,变种型wallikeri 3例,混合感染2例,变种型wallikeri检出率占卵形疟26.3%。19例卵形疟病例全部为男性,感染输入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2例卵形疟混合感染分别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有2例卵形疟原虫curtisi型镜检 结果分别为间日疟和恶性疟,1例血片重新复核后为卵形疟,另1例巢式PCR检测为间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型。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减少卵形疟误诊的情况;加强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的巢式PCR 检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鉴别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套式 PCR技术 ,检测我国西南部分疟区疟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用两组疟原虫引物 ,扩增 SSU r DNA特定片段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 ,紫外检测凝胶分析仪观察并摄像。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扩增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为 10 4bp、10 2 bp和 115 bp特异片段。所检测的 138份疟疾患者血样中 ,四川名山县 95份均为间日疟单纯感染 ,筠连县 37份中 10份为与间日疟和 /或恶性疟呈混合感染的三日疟 ,云南金平县的 6份均为合并恶性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 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系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和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疟疾诊断、虫种鉴别、混合感染的判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控预测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