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输液致静脉炎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发生的253例中药注射剂输注致静脉炎的不良反应报告,对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类别、输液时间、输液部位、中药注射剂品种数、输液静脉炎程度分级等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输液致静脉炎主要集中于<20岁和>61岁的年龄段,男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输液时间越长,诱发静脉炎的几率越高;原发病史中发生输液静脉炎主要集中在实体恶性肿瘤、颅脑术后、呼吸系统疾病,分别为24.11%(61/253)、21.34%(54/253)和16.60%(42/253);舒血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最多,分别为22.53%(57/253)、16.60%(42/253)和13.44%(34/253);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越多,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临床医生、护士应了解中药注射剂输液致静脉炎的特点,加强监测,以减少输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静脉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在末梢静脉输入非生理pH值的液体、较血浆渗透压高  相似文献   

3.
<正>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用药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静脉炎时患者轻者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重者沿穿刺点静脉可出现红线,条索状改变,甚至可触及硬结,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总结以下几种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田军 《安徽医药》2018,22(11):2250-2253
目的 分析宣城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资料,评估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宣城市人民医院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107例(阳性组)与同期应用相关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19例(阴性组)。对比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患者自身因素与合并用药、配伍禁忌、溶媒不当及输注过快等药物相关因素,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品种、主要累及器官系统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基础疾病、配伍禁忌、溶媒不当、高龄、药物过敏史与女性性别(OR值分别为4.649、4.232、3.028、2.879、2.799、2.256,P<0.05);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主要是集中于用药过程中(41.12%)及用药结束后30 min内(34.58%),涉及药品品种以心脑血管系统用药为主(91.67%),累及多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受累所占比例最高(36.04%),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一般不良反应(81.08%)。结论 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并有药物过敏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权衡利弊,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选用正确的溶媒与合理的配伍药品,尤其应在用药早期重点关注、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致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种种原因,中药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输液反应时有发生,笔者对本院中药注射剂所致输液反应进行了扼要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取我院2000~2002年发生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反应31例。1.2方法:对输液反应及送检结果进行分析。2结果2.1在输液反应84例中,涉及到中药注射剂者共31例,占全部输液反应的36.9%,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84岁,平均年龄47.6岁。2.22000~2002年分别发生5例、8例、18例,分别占当年发生输液反应的31.3%、34.1%,40%。共涉及到12种中药注射剂,发生次数最多的为双黄连注射剂(7例)、黄芪注射液(5例)、血塞能注射液…  相似文献   

6.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在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中近80%可发生程度不同的静脉炎.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是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且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甚至可出现慢性硬结、静脉硬化、闭塞静脉炎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尝试应用条件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识别和分析我医院中药注射剂(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Injection,TCMI)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针对性进行药学干预,从而降低我院中药注射剂 ADR 的发生率。方法选取126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发生 ADR 者和未发生 ADR 者各63例,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和识别出中药注射剂ADR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分析出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药学干预,分析药学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配液后放置时长≥15min ( OR =9.475, P =0.004)、联合用药(OR=20.574,P=0.001)是中药注射剂产生 ADR 的主要危险因素;经药学干预的干预组的 ADR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179,P=0.007)。结论配液后放置时长≥15min、联合用药为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对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药学干预,能明显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汪世民 《中国药业》2008,17(15):60-6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致输液反应的原因。方法通过对病历的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分析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产生的原因。结果与结论引起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主要与联合用药、溶剂选择、输液操作过程、用药剂量与疗程、中药西用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李国祥 《中国药师》2004,7(1):64-65
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其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明确规定检查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规定[1]:"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每1 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0粒,含25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粒".本文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整理和分析,对不溶性微粒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输液静脉的红肿、疼痛和索条状改变.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溶液的pH值、渗透压、滴速、静脉穿刺部位、穿刺针的管径和材料、病人情况、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等.溶液的pH值和输液的滴速是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可以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另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输液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周淑娟 《安徽医药》2018,22(9):1844-1846
目的 了解该院临床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6年1~12月中药注射液剂住院处方360张,即每季度抽取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历90张,对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张中药注射剂处方中,不合理处方195张(54.17%),主要表现在使用前后未冲管72张(36.92%)、用法用量不适宜58张(29.74%)、适应证不适宜25张(12.82%).结论 该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广泛,不合理使用比例较高,应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培训、监管力度,促进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头孢美唑致迟发性严重静脉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例49岁女性患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美唑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3 d后症状缓解停药。15 d后,患者左前臂出现肿胀疼痛,穿刺部位至肘关节处静脉血管明显凸出皮肤并呈条索状,硬度增加,压痛,沿着血管走向散在大小不等的红斑。诊断为迟发性静脉炎。给予外敷硫酸镁溶液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及草木犀流浸液片。4周后症状逐渐好转,血管颜色由红色变为棕褐色。12周后血管颜色恢复至正常,血管硬度略有下降但弹性仍较差。  相似文献   

13.
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通过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上报的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年马鞍山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4种中药注射剂加入不同输液后的不溶性微粒和pH值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实用浓度,采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4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输液中放置一定的时间后的不溶性微粒微粒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种中药注射剂均含有不同粒径和不同数量的不溶性微粒,个别品种超过药典要求。结论加强中药静脉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特别是不溶性微粒监控,合理选择稀释溶媒。  相似文献   

15.
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448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中药注射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448例,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38个,死亡例数19例。结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给药后,易引起变态反应,因此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规范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15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合肥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合肥市2007年1月113至2007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26份,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6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药品不良反应154例。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一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3种。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7.
以2007-2008年辽宁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类型与质量标准的缺陷,为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晓璐  曲宪成 《齐鲁药事》2007,26(4):248-250
目的调查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方法检索1994~2006十二年间CHKD期刊知识库中相关清开灵、鱼腥草、双黄连和穿琥宁四种常用抗炎抗病毒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加以归类分析。结果样本中,按不良反应判定标准筛选病例323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较多,其中皮肤反应110例(34%)。绝大多数在药物的干预下好转或自行好转,有6例死亡。结论中药注射剂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建议临床使用时综合考虑各因素,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在发挥确切疗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临床再评价工作亟待全面深入开展。循证医学能够为中药注射剂临床再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导临床有效性、适应证、安全性、不良反应等再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本文就循证医学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再评价的指导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