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与方案。方法:根据孕妇孕周,将116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即早孕组(63例),中孕组(36例)和晚孕组(17例)。各组均予规范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63例早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36例中孕组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1例,死胎发生率2.78%;17例晚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2例,死胎发生率11.76%;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死胎率明显高于早、中孕两组,妊娠结局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孕妇行产前梅毒筛查并积极治疗,即使是RPR高滴度患者也可得到理想的治疗结果,能很好地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5.
妊娠梅毒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改善妊娠期梅毒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方法。方法将8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梅毒儿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81.32%,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1 6.9 8%和1.8 9%,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 5)。治疗组、未治疗组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72.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的、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抗梅毒治疗对胎儿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方法:对40例经梅毒血清学检查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28例)及未治疗组(1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9.3%,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41.7%,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明显高于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7.1%和3.6%,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3.3%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为82%,未治疗组为42.8%。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梅毒的早期诊断与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母婴阻断干预对孕期梅毒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孕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采取母婴阻断干预将其分为未干预组(n=48)与干预组(n=70),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根据干预时机将干预组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内予母婴阻断干预,n=37)及晚期干预组(孕28周~35周予母婴阻断干预,n=33),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记录新生儿随访18个月的血清学检测及转归。结果:干预组与未干预组的年龄、分娩孕周、生产经历、梅毒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 86%,低于未干预组的17. 50%;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 14%,低于未干预组的20. 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干预组与晚期干预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不良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8例新生儿中,87例新生儿的血清TPHA阳性、RPR阴性,随访6个月内均转阴; 31例患者的血清TPHA与RPR均阳性,20例在随访12个月内转阴,11例未转阴(母亲治疗前RPR滴度均≥1∶16)。结论: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有利于减少流产、早产,降低先天梅毒发生风险,对于妊娠晚期梅毒患者,规范干预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梅毒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全程是否抗梅毒治疗进行分为治疗组(70例)与未治疗组(50例),观察两组母婴结局和新生儿先天梅毒状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儿、存活儿、流产与死胎儿以及存活儿比例分别为90.2%、2.9%、7.1%、92.9%,未治疗组中足月儿、存活儿、流产与死胎儿以及存活儿比例分别为30.0%、18.0%、52.0%、48.0%,两组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先天梅毒发生率18.5%,明显的低于未治疗组的83.3%,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早期实施规范抗梅毒治疗是可行的,能够改善母婴结局,控制新生儿先天梅毒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LR2 mRNA在观察组中4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PBMCs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驱梅治疗后TRUST阴转者和30例正常人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PBMCs中TLR2 mRNA的表达水平(1.54±0.51)明显低于两对照组(2.49±0.86)和(2.45±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对照组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较驱梅治疗阴转者及正常人低,表明天然免疫异常可能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妊娠梅毒患者772例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预时机及妊娠梅毒患者血清滴度水平与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全程随访的772例妊娠梅毒患者,根据患者孕期实施长效青霉素干预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28周)、晚期干预组(28~35周)及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同时根据妊娠梅毒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4)、中滴度组(1:8~1:16)及高滴度组(>1:16),研究相同干预时机不同血清TRUST水平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同滴度水平下不同干预时机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535例接受规范治疗干预的患者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及新生儿死亡;237例未干预/未完整干预的患者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2.11%,2.95%,6.75%,1.27%和10.13%;患者在早期(<28周)或晚期(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未干预/不完整干预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规范干预者(P<0.05);未干预/不完整干预妊娠梅毒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与血清滴度水平有关(P<0.05)。结论规范青霉素治疗能使妊娠梅毒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即使在孕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仍能获得理想效果;妊娠梅毒患者发生先天梅毒儿、死胎的危险性与血清TRUST滴度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将464例妊娠梅毒按孕28周前、28周后治疗和未治疗分为A、B、C组.研究3组间先天梅毒发病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结果:3组间先天梅毒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6.83,P<0.01).A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A+B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与未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14,P<0.05).A+B组足月产率、早产率与未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89,P<0.01).A+B组的正常新生儿率高于未治疗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低体重儿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8周前治疗比28周后治疗的效果更好.大多数妊娠梅毒患者为不明病期或晚期潜伏梅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分析血清固定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0例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后TPPA和RPR检测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血清固定组和转阴组。所有研究对象匿名填写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并且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 240例患者中,有13例(5.42%)为血清固定,227例(94.58%)显示治疗有效。两组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同性性角色、异性性行为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转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是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使血清固定的风险增加2.160、1.011、2.175倍。结论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入院时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是血清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6.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者的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 TPPA)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TP-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IgG/RF免疫吸附剂处理后的93例梅毒患者血清和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用TPPA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73例未经正规驱梅治疗的梅毒患者血清中,一期梅毒的TP-IgM抗体阳性率78.26%(18/23),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32/32),隐性梅毒的阳性率47.06%(8/17),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TP-IgM抗体1例阳性.经正规驱梅治疗RPR转阴的21例梅毒患者血清中TP-IgM抗体阳性率4.76%(1/21).结论采用19S-IgM-TPPA法检测先天梅毒和二期梅毒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宜单独应用诊断一期和隐性梅毒,对梅毒疗效的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性科学》2015,(5):41-44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28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驱梅治疗后1年的血清固定和血清转阴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初始滴度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有89例(69.5﹪)患者发生血清转阴,39例(30.5﹪)患者发生血清固定,且血清固定的发生率随着患者病期的增长而增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与血清转阴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以及年龄≤25岁的年轻患者。驱梅治疗后患者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非苄星青霉素治疗和初始RPR滴度≤1∶16。结论:梅毒患者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学固定和转阴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基线滴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开始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为不同孕周开始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我院53例妊娠梅毒患者按确诊并开始治疗的不同孕周分为16孕周与≥16孕周两组,观察两组妊娠结局与新生儿素质等情况。结果①16孕周组28例,正常足月分娩27例(96.4%),≥16孕周25例,正常足月分娩13例(52%),两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新生儿阿氏评分,16孕周组平均8.75分,≥16孕周组平均6.96分(P0.05);③新生儿体重:16孕周组平均3.21 kg,≥16孕周组平均2.76kg(P0.05)。结论 16孕周前确诊并开始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通过正规驱梅治疗,其胎儿相对安全;16孕周后确诊并开始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其妊娠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