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念珠菌506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鉴定白念珠菌临床株,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即以前的NCCLS)推荐的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测定。结果共收集白念珠菌506株,检测出氟康唑耐药株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1株,耐药率为0.59%;伊曲康唑耐药株18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269株,耐药率为3.56%;其中1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交叉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耐药及交叉耐药现象的发生;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93例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菌种分布及药敏。方法:收集93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分泌物,采用Sabouraud琼脂培养基进行菌落培养,血清芽管试验及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菌株的筛选,DL-96 FUNGUS念珠菌鉴定系统进行念珠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菌种构成分布依次为白念珠菌81株(87.10%),光滑念珠菌8株(8.60%),都柏林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各1株(1.08%)。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00%,其它依次为伏立康唑(93.83%)、氟康唑(85.19%)和伊曲康唑(62.96%)。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00%,其它依次为伏立康唑(87.50%)、氟康唑(62.50%)和伊曲康唑(25.00%)。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念珠菌主要菌种是白念珠菌,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菌群分布特点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和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78株分离自口腔念珠菌病的患者临床分离株的菌群分布;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结果白念珠菌占71.79%,热带念珠菌占11.54%,光滑念珠菌占7.69%,克柔念珠菌占5.13%,其他念珠菌占3.85%。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率分别为73.08%和65.38%。氟康唑治疗组有效率87.80%,真菌清除率为87.80%;伊曲康唑治疗组依次为91.89%和91.89%。结论口腔念珠菌病仍以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有较好的相关性,伊曲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ROSCO纸片扩散法有在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构成及其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念珠菌定位显色培养基和真菌鉴定卡(YBC卡)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真菌药敏试条FUN-ATB2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分离出念珠菌125株,其中白念珠菌98株(78.4%)、近平滑念珠菌14株(11.2%)、热带念珠菌9株(7.2%)、光滑念珠菌4株(3.2%)。4种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达100%,非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白念珠菌为91.8%。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茵的敏感率分别为79.6%、92.9%、66.7%、75.0%利43.9%、71.4%、22.3%、50.0%。结论:阴道念珠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主,临床治疗应参考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其治愈率和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生殖器念珠菌病致病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生殖器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剂盒对73例包皮龟头炎和外阴阴道炎患者临床标本进行菌种分离和药敏检测.结果:73例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前三位致病菌为白念珠菌(72.6%),近平滑念珠菌(10.96%)和热带念珠菌(6.85%).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69.86%)、5-氟胞嘧啶(67.12%)、两性霉素B(64.38%)、氟康唑(35.62%)、酮康唑(28.77%)、伊曲康唑(21.92%)、咪康唑(16.44%).结论:本研究显示生殖器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白念珠菌.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高,唑类药物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康唑片和伊曲康唑胶囊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口腔黏膜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了解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26例确诊为口腔黏膜念珠菌病患者给予氟康唑片口服治疗,对32例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采用Etest法检测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结果氟康唑片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有效率为94.44%,真菌清除率为94.44%;伊曲康唑胶囊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有效率93.75%,真菌清除率93.75%。采用Etest法检测30株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 IC值,范围分别为0.0160~4μg/m l和0.250~2μg/m l。结论氟康唑片和伊曲康唑胶囊对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疗效好,副作用小。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在临床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E-test法、M27-A2法和MTT法三种药敏试验,测定4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分布范围,并分别计算三法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结果:三法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是86.0%、93.0%、93.0%,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是51.2%、69.8%、67.4%,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氟康唑的总敏感率略高于伊曲康唑,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往往对伊曲康唑也耐药。三种试验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生殖道念珠菌病的菌群分布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60例患者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占71.67%,热带念珠菌占11.67%,光滑念珠菌占8.33%,克柔念珠菌占5.00%,其他念珠菌占3.33%.ROSCO纸片扩散法测得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73.33%和65.00%.结论:白念珠菌仍为生殖道念珠菌病主要致病菌;ROSCO纸片扩散法为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对19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3株标准株进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药物的敏感性观测.结果19株临床分离株发现氟康唑耐药株7株,敏感株8株,剂量依赖的敏感菌株4株;伊曲康唑耐药株9株,敏感株8株,余2株为剂量依赖的敏感菌株;3株标准株结果符合.结论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适合于临床检测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白念珠菌中存在较高的耐药率和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0.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YBC鉴定卡和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念珠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80例患者共培养出93株阳性标本(24.47%),分离出白念珠菌81株(87.10%),非白念珠菌12株(12.90%)。93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5.70%,92.47%,67.74%,56.99%,45.16%。结论白念珠菌是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主要致病菌种,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其次是酮康唑和氟康唑,特比萘芬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22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结果2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9株,敏感12株;对伊曲康唑耐药7株,敏感8株;对特比萘芬耐药12株,敏感3株。结论3种药物中氟康唑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仍有耐药现象,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存在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3年来我院检出酵母样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用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API生化鉴定菌种;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药敏。结果338份标本分离培养出238株酵母样菌,阳性率71.41%,其中白念珠菌占68.69%;其次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分别占9.66%、8.82%和5.04%。70株酵母样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上,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1.43%和10%;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达18.25%和25.92%。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是我院第一位的机会性致病真菌,且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念珠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ROSCO纸片抗散法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224株阳性标本,分离出白色念珠菌185株(82.59%)、平滑念珠菌26株(11.61%)、热带念珠菌9株(4.02%)、其他念珠菌4株(1.78%)。224株念珠菌对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二性霉素B的敏感率分别为93.75%、85.71%、95.09%、100%。结论:在阴道念珠菌病标本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平滑念珠菌,还有少量的其他念珠菌引起阴道炎,分离菌株对咪唑类抗真菌药仍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住院患者真菌定植及分布情况,分析真菌定植的高危因素及药敏情况,指导真菌感染的防治。方法采用口腔黏膜拭子法,对88例2型糖尿病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取材,采用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念珠菌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型糖尿病老年住院患者88例中,检出口腔真菌定植有48例,其定植真菌菌种鉴定结果为,白念珠菌占87.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8.3%,酿酒酵母菌占4.2%;检出真菌定植的患者中,与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定植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是否合并其他疾病(P 0.05),单一2型糖尿病组与合并其他疾病组定植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白念株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19%,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为14.3%。结论 2型糖尿病老年住院患者真菌定植问题普遍存在,其最常见的口腔定植真菌是白念珠菌,主要危险因素是合并其他疾病,尤其是否合并有肺部相关疾病史,其敏感药物为两性霉素B,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有一定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疑似外阴阴道炎患者念珠菌菌种的分布及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监测。方法:常规分离菌株并鉴定,药敏采用E—test方法测定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阴道分泌物分离念珠菌419例,其中:自念珠闲348株(83.1%),光滑念珠菌35株(8.4%),近平滑念珠菌17株(4%),热带念珠菌8株(2%),清消念珠菌4株(1%),克柔念珠菌5株(1%)。419株中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分别有13株(3%)、66株(16%),双重耐药7株占2%。结论:在疑似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患者分离的念珠菌中,仍以白念珠菌为优势菌株。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显示逐年增高趋势,不同念珠菌对常川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菌种存在交叉耐药,非白念珠菌交叉耐药明显高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和梅里埃公司API和ATB试剂盒进行真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我院527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测结果.结果:共检出527株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412株(78.18%),光滑念珠菌47株(8.92%),热带念珠菌24株(4.54%),其他念珠菌44株(8.35%);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两性霉素B 100%,伏立康唑91.4%,5-氟胞嘧啶89.5%,伊曲康唑84.4%,氟康唑78.20%.结论:念珠菌性阴道炎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不同菌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临床应加强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Rosco纸片扩散法在生殖器念珠菌病药敏试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大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性病门诊分离的98株不同酵母样真菌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药敏情况,并以3株酵母样菌株作质量控制。结果:两种方法所测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是87.8%和88.7%,完全符合率是95.9%。两种方法所测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是83.7%和84.7%,完全符合率是95.9%。结论:Rosco纸片扩散法具有操作简便,观察时间短、成本低廉等优点,在临床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及时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方案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皮肤科门诊黏膜念珠菌病的构成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性。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2020年期间真菌培养阳性的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42例(82.6%),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24例(14.0%), 口腔念珠菌病6例(3.5%);≤ 18岁3例、19 ~ 59岁155例、≥ 60岁14例, 分别有2例、134例(86.45%)和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 各年龄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9, P < 0.05)。分离的172株菌均为念珠菌属, 包括白念珠菌165株(95.9%), 光滑念珠菌5株(2.9%), 近平滑念珠菌2株(1.2%);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00.0%、62.2%、47.1%和56.4%。结论本院皮肤门诊黏膜念珠菌病以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主, 致病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念珠菌分离株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临床常见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 M27-A2)测定从临床血液、痰液、阴道分泌物和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的常见念珠菌158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58株受试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在82.8%~100%之间,耐药率在0%~17.2%;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为74.8%~100%,耐药率在0%~26.2%。临床最常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5%和9.7%。热带念珠菌耐药率分别为4.2%和7.5%,未检到耐氟康唑、伊曲康唑的副秃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率最低(82.8%),耐药率达27.2%,除9.3%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外,其余受试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所有受试菌对氟胞嘧啶均敏感。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件.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儿,并对其致病菌进行实验室研究.对患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药敏试验、基因鉴定和RAPD基因型分析.患儿男,3岁,口腔、面部、双上肢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使用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痊愈.致病菌经形态学和ITS区测序均鉴定为白念珠菌,药敏实验显示该菌对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制霉菌素敏感,对特比萘芬中度敏感.经基因型分析,患儿不同部位皮损均由同一白念珠菌感染所致.本例患儿为白念珠菌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有效.白念珠菌感染仍是引起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