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活体组织中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为bFGF应用于改善组织血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家兔背部皮管模型的组织内分别应用bFGF(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组织学、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bFGF在活体组织中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情况,并作定量指标检测.结果给药组(bFGF)皮管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各项定量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bFGF组的新生血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亦优于低剂量bFGF组.结论bFGF可促进活体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对改善局部组织血运,提高组织移植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庆大霉素耳毒性机制,研究钙拮抗剂对其耳毒性的防治作用,选用30只豚鼠为正常对照组.庆大霉素组每日肌注庆大霉素60rng/kg共21天。庆大霉素加尼莫地平组,每日肌注同等剂量庆大霉素同时口服尼莫地平(Nimodipine),2mg/kgt共21天。实验第22天,通过心腔内注射尿素观察各组豚鼠血——迷路屏障对尿素的通透性。实验表明,庆大霉素增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明显提高豚鼠CAP(耳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及ABR(听觉脑干反应测听)的反应,导致部分听力下降。而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庆大霉素的耳毒性具有良好防治作用。作依实验结果推测,庆大霉素耳毒性机制在于破坏血——迷路屏障.引起耳聋。而钙拮抗剂在耳鼻喉科领域有广泛前景及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变化与微血管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首先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分离和培养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ELISA分别测定2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转移生长因子(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的变化,再采用Transwell 共培养模式,观察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胶原疏松.增生期瘢痕胶原致密,微血管数目增多,微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ELISA检测结果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TGF-β1、bFGF、PDGF、ET-1和VEGF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另外,Transwell 共培养结果发现,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微血管的病理改变与成纤维细胞大量产生TGF-β1、FGF、PDGF、ET-1和VEGF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方法 复制 96个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 ,将其随机分为bFGF实验组与磷酸盐缓冲液 (PBS)对照组 ,观察 3个月。通过愈合时间、瘢痕体积、组织学改变及原位杂交 ,检测整合素 β1mRNA表达反映bFGF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结果  (1)bFGF组与对照组愈合时间分别为 (18.4± 1.6 )和 (2 1.3± 1.4 )d。 (2 )观察 3个月 ,bFGF组瘢痕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3)与对照组比较 ,bFGF组在愈合期炎症反应、血管形成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更明显。但在愈合后的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细排列较规则。(4)bFGF组整合素 β1mRNA表达在愈合期均高于对照组。随后各组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减弱 ,bF GF组减弱更快。 结论 bFGF具有既促进愈合又改善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对成纤维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离体热烫伤后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过对胞内游离钙的影响,将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进行热损伤刺激后分成4组:(1)bFGF处理组(10ng/ml);(2)预先加PD98059(10μmol/L)阻断剂30min,再行bFGF(10ng/ml)刺激;(3)预先加入SB203580(10μmol/L)阻断剂30min,再行bFGF刺激(10ng/ml);(4)同时加入PD98059(10μmol/l)和SB203580(10μmol/L)2种阻断剂30min,再加入bFGF(10ng/ml),应用特异性Ca^2 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结果:显示,受热刺激的成纤维细胞荧光强度较弱,加入bFGF后可促使成纤维细胞中游离Ca^2 浓度升高,分别预先加入PD98059和SB203580损坏抗剂的成纤维细胞,再加入bFGF,胞内钙离子浓度出现不同的钙振荡现象,同时加入2种阻断剂后胞内钙离子浓度则迅速降低,表明bFGF引起热损伤后的成纤维细胞中游离Ca^2 浓度的增加,MAPK信号通路对胞内钙离子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治疗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面积的影响,并探讨bFGF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缺血4h后随机分为:1、单纯溶栓组;2.溶栓与bFGF联合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陷的和MRI T2WI显示病变面积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bax的表达,结果 在单纯溶栓组,脑缺血再灌注3h时,bax表达开始增加,再灌注12h时达到高峰;与单纯溶栓组比较,溶栓与bFGF联合治疗6h后,MRI T2WI显示病变面积显著缩小(P<0.05),bax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 bFGF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bax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家族中的一员。目前已发现至少22种FGF,其中FGF-1(aFGF)、FGF-2(bFGF)及FGF-7的研究较为深入。bFGF是哺乳动物和人体中一种非常微量的活性物质,因其具有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防治爆震性聋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防治爆震性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参加实弹演习的炮手125例,分防治组48例(射击前2周至射击后2周肌肉注射NGF)、治疗组43例(射击后1—14d肌肉注射NGF)和对照组34例(不注射NGF)。测定射击前,射击后1,7和14d纯音听阈。结果 爆震后1d:防治组仅1例(2.1%)出现听阈提高(为轻度聋),治疗组有3例听阈提高(7.0%,其中2例轻度聋,1例为中度聋),对照组有6例听阈提高(17.6%,并有重度听力异常);爆震后7d:防治组1例及治疗组中2例轻度听力异常者听力均恢复正常,治疗组中1例中度者转为轻度;14d后:治疗组听力全部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中无听力好转者。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防治爆震性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局部动脉内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功效。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2 7只 ,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 ,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组。 2 7只兔子随机分成 3组 ,动脉内灌注bFGF组 (n =9) ,静脉内灌注bFGF组 (n =9)和动脉内灌注生理盐水组 (n =9)。在动物模型制备当即及术后 8、15d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 1次 ,每次经动脉或静脉内给予bFGF的量为 10 μg(4ml) ,或静脉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各治疗组间以及组内缺血与非缺血肢体间的差异由以下指标评价 :①术后2 2d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血管断面数 (VSC)、血管断面面积 (VSS)和血管断面周长 (VSP)的测算 ;②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测定 ;③缺血肢体的功能和营养的观察。各组间的统计差异使用单侧检验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动脉内灌注bFGF组的VSC、VSS及VSP值较静脉内给药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 (P <0 .0 1)。术后 2 2d ,所有动脉内灌注bFGF组缺血肢体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新毛生长、功能及外观均接近正常 ;而生理盐水组的肢体缺血性表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肢体功能却无明显改善。静脉内给药组的各项评价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创面应用的疗效。方法 烧伤患者创面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采用同部位自身对照,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使用bFGF后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2~3天,肉芽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早期创面愈合及晚期肉芽创面修复过程中有明显作用。有效率98%。结论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膀胱癌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定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表达及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bFGF进行检测 ,并对其在 30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管形成的定量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 ,膀胱癌组织中VEGF、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6 5 %和 46 8% ,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和预后有关 (P <0 0 5 ) ;并与浸润性癌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呈正相关 (P <0 0 1,P <0 0 5 )。提示VEGF、bFGF是膀胱癌血管形成的主要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bFG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6O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30只,钳夹损伤右侧坐骨神经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术后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计量分析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纤维密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FGF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 adenoviral vector mediated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HGF)修饰的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在兔肢体缺血模型中促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无菌取足月产妇胎盘胎儿面中心区域胎盘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感染Ad-HGF 48 h后收集细胞用于治疗兔肢体缺血实验。左侧治疗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多点注射总细胞数5×106/ml Ad-HGF修饰的PMSC,右侧对照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治疗后第14天腹主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可见左侧肢体缺血治疗后微血管生成数明显多于未治疗右侧肢体,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后置光镜下观察显示,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未治疗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H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Ad-HGF基因修饰的PMSC能明显促进血管新生,加快局部缺血组织血流循环的重建,是治疗肢体慢性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马焰  高伟  孙月芬  周长满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0):895-896,F003
应用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细胞缺氧复氧(A/R)损伤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工因子(bFGF)对A/R损伤及损伤后骨骼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影响,以探讨bFGF作物药物预处理保护骨骼肌细胞的可行性。结果表明,bFGF预处理呈浓度依赖性地提高了A/R后肌细胞存活率,减少了胞浆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明显上调了骨骼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的表达,提示bGFG对A/R损伤的骨骼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受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FG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次。术后2,3,4周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损伤侧及健侧坐骨神经,腓肠肌进行功能检测,以健侧为100%,求出损伤侧各指标的恢复率。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currently no method for noninvasive imaging of amyloid beta (Abeta) deposi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D). Because Abeta plaqu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AD and Abeta deposits contain abundant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that can bi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nd serum amyloid P component (SAP), we investigated a novel route of ligand delivery to the brain to assess Abeta deposition in a transgenic (Tg) mouse model overexpressing Abeta-protein precursor. METHODS: The biodistribution of bFGF injected intranasally was studied using (125)I-bFGF in Tg and wild-type control mice and by unlabeled bFGF and SAP immunocytochemistry with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Three- to 5-fold higher amounts of (125)I-bFGF were found in the brain of Tg mice than that of wild-type mice (P < 0.05). bFGF or SAP given intranasally labeled cerebral Abeta plaques in the cortex and microvessels of Tg mice but not in wild-type mice. Weak bFGF staining and no SAP staining were detected in Tg mice without intranasal injection of the ligands. bFGF and SAP stained neurons around the rim of Abeta deposits and throughout the cortex in Tg mice. There was only weak staining of neurons in Tg mice without intranasal injection of bFGF and no staining of SAP in Tg mice without intranasal injection of SAP. No bFGF or SAP staining was evident in wild-type control mice. CONCLUSION: We report a novel noninvasive method for labeling Abeta plaques. This method may be modified for human studies using intranasal injection of radiolabeled ligands and imaging with SPECT or PET.  相似文献   

17.
微丝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调节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微丝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调节伤口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显微荧光光度计及^3H-TdR及参入法研究bFGF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微丝骨架的变化,观察用细胞松弛素B破坏微丝后,bFGF对细胞运动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bFGF使成纤维细胞微丝骨架发生有序的变化;使F-肌动蛋白(F-actin)含量增高,并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用细胞松弛素B破坏微丝,可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左室肥厚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Losartan对左室肥厚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腹主动脉缩窄后大鼠心肌组织bFGF的表达变化。结果:腹主动脉缩窄后心肌组织bFCF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术后第7d达最高峰;术后第14d左室肥厚病理改变明显。应用AngⅡ_1型受体(AT1)拮抗剂Losartan后,bFGF表达下降,左室肥厚被抑制。结论:bFGF参与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Losartan可抑制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丹参对反复高 Gz暴露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200g左右的SD大鼠,在 Gz暴露前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bFGF(100μg/kg)或丹参(15μg/kg)各一次,置动物离心机离心后不同时间处死,测定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s)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凋亡细胞数,并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的测定值比较。结果 Gz暴露组的EAAs、NO含量和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FGF和丹参处理组的测定值明显低于 Gz暴露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结论bFGF和丹参能降低 Gz暴露后脑内EAAs和NO的含量及凋亡细胞数,对 Gz暴露所致脑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bFGF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Fetal spinal cord,FSC)移植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应用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胸段(T8~T11)脊髓左侧半横切损伤模型。移植供体为同种异体妊娠14天的孕鼠,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为损伤——FSC移植组;B组为损伤+FSC移植+bFGF组;C组为单纯损伤组。术后1~8周每周行综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评定大鼠功能,并取术后8周损伤区脊髓组织0.5cm作嗜银梁色及NF20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标记轴突和胶质细胞,进行定量分析,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 胚胎脊髓移植和外源性bFGF可以防止成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A、B组组优于C组,可以较好地恢复神经元形态。CBS评分提示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同样趋势,治疗组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8周A、B组神经中丝(neurofilament,NF)着色点较C组密集,且没有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 脊髓损伤后联合应用胚胎脊髓移植和bFGF可以防止神经元的萎缩,并且对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