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的监测和维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出血患者需要大量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及各种血液制品以维持血容量和血液的功能。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MT)一般定义为:①24h内置换患者的全部血容量。②3h内输入液量相当于50%血容量。③输入超过20U红细胞悬液。④发生持续大出血的患者4h内至少需输入4U红细胞悬液。⑤出血速度超过150mL/min。⑥需要输入血小板或血浆[1]。MT的患者常会存在血液稀释、低血容量、低体温甚至代谢性酸中毒等干扰凝血功能的因素,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能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止血机制,并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术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术中输血3500mL时和术毕检测患者的APTT、PT、Fib以及TT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Na^+、K^+、Ca^(2+)等电解质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前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术中输血3500mL时,患者的APTT、PT以及TT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延长(P<0.05),且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毕时患者的APTT、PT、Fib以及TT改变情况更为明显(P<0.05);手术前患者的电解质处于正常状态,术中输血3500mL时,患者的Na+、K+明显降低(P<0.05),且Ca2+明显升高(P<0.05),术毕时患者的Na^+、K^+、Ca^(2+)改变情况更为明显(P<0.05)。结论:患者在手术中大量输血极易引发凝血功能紊乱、低钙以及低钾血症,应当动态监测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60例来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少量输血,观察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术后1d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5d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医患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威胁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2-3933
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84例,根据输血量多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需少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为需大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输血后1d观察组TT、APTT、PT均有显著增加,PLT、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观察组TT、APTT、PT、PLT、FIB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为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 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清电解质浓度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对89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后血清电解质浓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患者大量输血后血清钾、钙及总二氧化碳(CO2)浓度明显低于输血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低钙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应密切监测血清电解质尤其是钾、钙及总CO2浓度的变化,尽量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另一方面,大量输血会降低患者的凝血功能,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冷沉淀,以改善其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 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凝血指标的检测数据,探讨大量输血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大量输血病例资料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调研表格,分别收集数据资料,表格回收后统一处理分析数据。结果大量输血过程中,患者血小板降低明显,当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时,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1×109/L,或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0.3 U(0.3 U/kg)时,患者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5×109/L;传统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大量输血时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量输血时,由于新鲜冰冻血浆的普遍应用,传统凝血指标变化不明显,而血小板计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对创伤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大量输血)和对照组(40例,少量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1、5 d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输血后1 d,观察组的CRP、I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对输血安全性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期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收治的10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先后顺序分组,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血(未经白细胞过滤的红细胞悬液),观察组行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对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凝血功能、炎性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输血治疗后,观察组各炎性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水平更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较对照组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大量输血后对患者机体血清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5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中,输血后血清电解质和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术中输入小于1 000mL血液制品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K+、Na+、Cl-、Ca2+均无明显改变(P0.05),但术后输入3 000mL以上血液制品,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P0.01),同时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下降,K+、Ca2+下降明显(P0.01)。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极易出现低钾和低钙血症及凝血功能紊乱,手术时应动态监测各项指标,以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3,观察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1。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3+、CD4+/CD8+)、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舒张压、收缩压变化。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压及CD4+、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1 d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输血后1 d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输注可改善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免疫功能,而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高比例输注有助于防止凝血障碍发生,且不会增加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心脏手术患者自体成分输血中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数情况下,心脏手术时必须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而体外循环是一种非生理过程,造成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和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或术后出血较多,常常需要进行输血。CPB心脏手术对凝血机制的影响主要是血小板破坏所致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凝血因子的消耗。本试验主要观察部分行CPB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进行自体成分输血时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变化及活化情况。为临床自体成分输血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刘江 《浙江临床医学》2003,5(10):768-769
对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BPC)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进行检测 :同步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 (PT) ,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 (KPTT)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纤维蛋白原 (FIB) ;了解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变化 ,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以更好地防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00~2002年6月本院住院病人 ,全部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重型肝炎(重肝)42例 ,其中急性重肝11例 ,亚急性重肝9例 ,慢性重肝22例。…  相似文献   

17.
大量输血指导方案(推荐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输血在抢救急、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及时、充足的血液输注对抢救大失血患者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致使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制定大量输血指导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在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114例,均行大量输血治疗,按输血过程中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A组(n=47)、B组(n=39)、C组(n=28)。A组采取高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1),B组采取中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处于1:2~1:1),C组采取低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比较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液制品输注情况及输注前与24 h后血常规指标(PLT、Hb)、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g)水平。结果3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内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后Hb水平与输注前比较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PLT水平均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PLT水平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APTT、PT水平均较输注前提高,Fg水平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APTT、PT水平低于B组、C组,Fg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将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控制在1:1之上,可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减少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和重度病毒性肝炎组各40例。另选取同时期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通过比较4组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探析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结果随病情加重,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升高,血小板功能逐渐下降。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随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降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下降。病毒性肝炎会引发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改变,并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临床疾病诊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重度子痫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检测指标的变化及重度子痫与凝血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5例重度子痫,45例晚期妊娠妇女,45例非妊娠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非妊娠妇女组相比,晚期妊娠妇女组、重度子痫组,胛缩短,FIB明显升高,PLT减少,APTT无明显变化,MPV、PDW增高。而重度子痫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TT存在明显的延长,PCT增高。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重度子痫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重度子痫的监测及防治,减少产科意外,提高产妇及婴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