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及其后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改变 ,探讨血管重构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1 0 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 ,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血管总面积 (TVA)、管腔面积 (LA)、斑块面积 (PA)、面积狭窄率 (S)、偏心指数 (EI)和重构指数 (RI) ,并检测空腹血糖 (BS)、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结果 :正性重构组 TVA、 LA均显著大于负性重构组 (P<0 .0 5) ,正性重构组 TVA与 PA呈高度相关 (r=0 .84) ,无重构组、负性重构组 TVA与 PA呈中度相关 (r分别为 0 .65,0 .67) ;斑块部位 TVA与 PA呈正相关 (r=0 .77) ,LA与 PA无相关性。软斑组 RI大于硬斑组和钙化斑组 (P<0 .0 5)。糖尿病组 RI小于无糖尿病组 (P<0 .0 0 1 )。向心性斑块组 TC和 ET高于偏心性斑块组 (P<0 .0 0 1 )。舒张压与 TVA呈负相关 (r=- 0 .2 4 )。 ET与 PA及 S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52 ,0 .4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与 TVA呈弱正相关 (r=0 .34)。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现象 ,糖尿病、年龄、血压、 TC、 TG、 HDL和 ET与血管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靖宇 《临床医学》2009,29(11):23-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136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3.2%,单纯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5.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两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CA内径明显小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单纯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共有90例(66.2%),单纯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74例(5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牛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造影增强情况,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存机分析,根据斑块回声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对9例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造影观察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切片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单克隆抗体以及新生血管标记物Ⅷ因子、PBS缓冲液染色,分析颈动脉斑块造影增强情况与组织病理学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回声斑块造影增强率按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分别为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高回声,其中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组间斑块增强数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回声、等吲声及混合回声与高回声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组织学与超声造影结果分析提示,造影剂增强效应较强的斑块在组织学上新生血管形成数量较多,两者呈正相关性(r=0.773,P=0.015)。结论超卢造影可实时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名,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将斑块组按回声强弱分为强回声组、弱回声组及混合回声组,比较各组间的CRP及胆红素。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回声增强,血清CRP水平增高,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斑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斑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霜  曾玉剑  张丽华 《华西医学》2011,(9):1366-1369
目的评价青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青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008年2月-2011年3月,对25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青年143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以中等、强回声斑块为主,斑块积分、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TM值)及斑块检出率(34.77%,89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狭窄率及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发生率均高,提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主要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IMT值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青年人脑梗死的防治中是有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重构的改变。方法:选择2002/20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35)和稳定型心绞痛(n=25)患者共62例,采用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颈动脉血管总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斑块面积狭窄百分率,计算重构指数(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比参考血管总面积)。重构指数〉5%为正性重构,〈5%负性重构,在&;#177;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差异。结果:62例全部进入结果发分析。①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1,P〈0.05),血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无相关性(r=0.07.P〉0.05)。②向心性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差异显著[(72.67&;#177;22.18),(63.69&;#177;14.72)mm^2,P〈0.05],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而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③脂质型+纤维脂质型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显著升高[(71.86&;#177;22.65),(63.79&;#177;19.96)mm^2,P〈0.05]。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④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38个.负性重构20个;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9个,负性重构21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10.024,P=0.002)。结论:外周血管超声是检测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 CD )与颈动脉彩超联合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TCD和颈动脉彩超对6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多根血管进行检查,并与同期6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60例中,T CD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血管狭窄患者31例,血管99根,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5例,血管数8根,锁骨下动脉盗血3例,血管数4根,颅外段病变6例,血管数6根;对照组60例中仅12例发生血管狭窄,1例血管闭塞,2例颅外段病变,脑梗死组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动脉内中膜增厚41例,动脉硬化斑块39例,血管狭窄18例,血管闭塞5例;对照组分别为24、17、4、2例,脑梗死组颈动脉病变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T CD与颈动脉彩超联合检查对基层医院脑梗死患者颅内外血管情况的判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用银杏叶片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给78例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银杏叶片8周,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各血管的血流变化。并与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各血管流平均速度(V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多数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管的Vm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PI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银杏叶片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供血,是治疗和预防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女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86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E2和T水平。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斑块组和非宛块组。结果 与非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血清E2水平和E2/T显著降低(P〈0.05),T水平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轻度斑块组比较,中、重度斑块组患者血清E2水平和E2/T显著降低(P〈0.05和P〈0.01)。结论 E2水平下降及性激素内环境紊乱与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斑块伴脑供血不足患者使用灵蒲合剂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给予62例CAS合并斑块伴脑供血不足患者服用灵蒲合剂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与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各血管Vm均明显降低(P〈O.05或P%0.01),且多数血管PI明显升高(P均〈O.05)。治疗后治疗组各血管Vm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增高(P〈0.05或P〈0.01);且P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灵蒲合剂可改善CAS合并斑块伴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供血,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CAS合并斑块伴脑供血不足的有效组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1)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1.21%,对照组为22.96%,(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最多,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2)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高频超声可实时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有很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Lp—PLA2、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p—PLA2、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加重,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以及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Lp—PLA2、CRP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可作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入选85例中青年ACI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患者血UA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血UA的关系。结果中青年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且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的患者(均为P<0.05)。结论血清UA水平与中青年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脑梗死患者和106名健康查体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中均以强回声斑块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程度,提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Ⅰ、Ⅱ、Ⅲ级极高危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30例,超声测量各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其有无粥样斑块,并分析斑块发生的部位、数目、形态、内部回声及性质。结果Ⅰ级、Ⅱ级、Ⅲ级极高危高血压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3.33%、56.67%、63.33%,较对照组(16.67%)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血压病各组间随着分级的增加,斑块检出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组及对照组粥样斑块主要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率最低的是颈外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超声能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可估计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伴有颈动脉粥样软斑块73例患者按照临床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41例),对其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行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检查,按统一标准测量并记录各斑块体积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指数(VI),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23),而两组患者斑块体积、最大厚度及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可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行定量检测,为研究斑块内的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