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生物活性很强的脂质介质,与内毒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对肝脏的损害较为明确。PAF参与了缺血再灌流肝损伤和内毒素性肝损伤,且有中心放大作用[1]。但关于PAF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报道甚少。我们对48例慢性重型肝炎(重肝)患者血中PAF水平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1岁,均为健康献血员。4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均为西南医院住院患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23~67岁,平均(45.2±12.8)岁。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慢性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负压采血管分别采集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以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结果 两组病例组RBC、Hb、PLC、PCT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MCV、PLC、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组 ,MCV、RDW、MPV值均显著高于慢性重型肝炎组 (p <0 .0 1) ;慢性重型肝炎早期PLC、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 ,PDW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后随TBIL水平的下降Hb、PLC、PCT逐渐升高 ,而RDW、MPV、PDW逐渐下降 ,用药前与用药后相比 ,P <0 .0 1。结论 红细胞及血小板部分参数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炎病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采用Sysmex F-800型血细胞计数仪对50例肝炎后肝硬化(PHC)患者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进行检测,发现PHC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P〈0.01)。提示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的测定对PHC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出凝血异常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对PHC患者PLT及MPV减少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重型肝炎血小板功能与结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杰  王宇明 《肝脏》1997,2(2):119-122
血小板是一种生物学功能十分活跃的血液有形成分,有“多功能细胞”之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已发现肝病时也有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异常,但由于受方法学的限制,直到70年代,严重肝病的血小板研究才得以深入开展。大量资料表明,重型肝炎(重肝)及暴发性肝衰竭(FHF)不仅存在血小板功能和结构异常,而且有明显的血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9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 《肝脏》2001,6(3):205-206
我院 1992年至 1999年 9月收治的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病例中有 93例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 ,分别占同期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 2 7.8%和 38.9% ,现对其作回顾性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93例均为我院 1992年至 1998年 9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SBP符合 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重型肝炎 43例 ( 4 6 .2 % ) ,其中急重肝 2例 ,亚重肝 13例 ,慢重肝 2 9例 ;肝硬化 5 0例 ( 5 3 .8% )。男性 5 8例 ,女性 35例 ,男女之比为 1.6 6∶1;年龄 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血小板计数变化对临床转归的意义.方法 回顾125例住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资料,分为好转存活和恶化死亡两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在住院初期和末期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 住院初期和末期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患者比例,好转存活组分别为25.00%,恶化死亡组分别为52.38%和60.32%,两组同期相比均为P<0.01;住院初期和末期的血小板计数均值,好转存活组分别为(156.25±90.04)×109/L和(184.63±112.05)×109/L,呈上升趋向,恶化死亡组分别为(108.40±58.76)×109/L和(86.22±48.57)× 109/L,呈下降趋向,两组同期相比均为P<0.01.结论 重型肝炎临床转归与血小板计数变化关系密切,血小板计数下降预示病情恶化,而血小板计数上升则预示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7.
刘惠敏  邵芯仪  龚慕瑜 《肝脏》2002,7(2):139-140
庚型肝炎病毒 (HG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 ,且可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同时或重叠感染。本文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nestedPCR)检测了 2 6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和 46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 (共 73 0例 )中HGV的感染情况 ,现报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52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本院 1997~ 2 0 0 0年收治的各种肝硬化病例 10 2例、重型肝炎 60例、合并院内感染 5 2例的病例资料 ,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旨在提供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一、病例资料肝硬化 10 2例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89例 ,血吸虫肝硬化 11例 ,酒精性肝硬化 2例。男 77例 ,女 2 5例 ;≥ 60岁老年组 2 3例 ,<60岁 79例。均经临床、肝功能、病原学、腹部B超检查符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重型肝炎 60例 :依据1995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 ,急性重型肝炎 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3 8例 ,慢性重型肝炎 18例。病原资料 :甲…  相似文献   

9.
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死亡病例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了我院2000~2003年110例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状况,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慢性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和肝硬化腹水常见并发症,多数为医院感染。对168例慢重肝和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SBP早期诊断,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减少SBP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4,(11):122-12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脾大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回顾性分析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肝功能、骨髓涂片等结果。结果按Child-Pugh分级的A、B、C三组肝硬化患者中,切脾后血小板回升到正常的比例分别是97.6%(40/41)、79.2%(19/24)和60%(3/5);肝功能分级与术后的血小板数量恢复相关,肝功能损害越轻,血小板恢复越理想(P〈0.05);血小板恢复高低与术前骨髓增生情况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脾切除术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有效方法,术前肝功能整体评价可以帮助预测切脾后血小板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赤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对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剂量赤芍对慢性重型肝炎血小板分析参数等影响。方法32例慢性重型肝炎使用综合治疗作为对照,34例慢性重型肝炎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120克赤芍煎服,疗程一个月,检测其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及肝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赤芍组血小板数量增多,血小板压积及体积增大明显(P<0.05),肝功能恢复较快(P<0.05)。结论大剂量赤芍可能通过改善血小板的质量,进而促进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前瞻性调查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的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医院感染病死率为37.36%(34/91),单因素分析表明血清胆红素、PT、补体C_3、血清胆固醇、血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感染类型、并发症种类、侵袭性探作与预后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低补体C_3及低胆固醇预后严重不良。结论:医院感染是导致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死亡的重要因素,血清低补体C_3及低胆固醇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病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方法肝硬化患者228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分别计算Child-Pugh及MELD评分,分析两种评分系统对肝病预后评估的优缺点。结果MELD评分与Child评分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4,MELD评分的预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Z=1.96,P<0.05)。结论MELD评分较好地预测肝病患者死亡发生的危险度,其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  相似文献   

16.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死亡率高,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严重的蛋白质合成障碍,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我们通过对8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血浆内皮素(ET)水平在肝硬化及其发展中的变化,初步探讨其意义,应用放射免疫均相竞争法测定7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结果示,(1)血浆ET水平在肝硬化肝功能Chile-Pugh评分分级A患者(57.7±21.5pg/ml)、B级患者(40.7±23.1pg/ml)和C级患者(25.2±18.4pg/ml)均明显低于正常人(78.4±21.9pg/ml)(P<0.01)。B级和C级患者均低于A级患者(P<0.01),C级患者低于B级患者(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数与血浆ET水平呈负相关(γ=-0.465,P<0.05)。(2)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的患者(33.7±23.9pg/ml vs 52.6±20.3pg/ml,P<0.01)。(3)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γ=0.446,P<0.05),与血清胆红素,尿素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相关。提示血浆ET的减少可能在肝炎后肝硬化体循环血管扩张的维持中起一定作用,是水钠潴留、腹水形成的因素之一。血浆ET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循环高动力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短期内急剧下降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进行性血小板下降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免疫学指标及骨髓涂片结果,分析导致血小板下降的原因。结果 8例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与其肝硬化严重程度不成比例,并能够除外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短期内明显下降时,应考虑合并存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遍应用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测定的临床意义已引起重视。笔者测定分析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进一步减退 ,MPV值的变化及其在判断病情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 113例 ,其中男6 2例 ,女 5 1例 ,年龄 2 0~ 6 0岁。患者组为本院 199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 10 1例 ,其中男 78例 ,女 2 3例 ,年龄 34~ 71岁 ,其中肝功能Child PughA级 10例 ,B级 4 2例 ,C级 4 9例。1.2 方法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 0 5ml,加EDTA Na6 0 μl抗…  相似文献   

20.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Born法、ELIS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电镜对38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血小板功能、调节介质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TXB2及cAMP含量明显降低;PAR与血小板TXB2及cAMP、TXB2与cAMP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相关,血浆β-TG与PAR及cAMP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超微结构以血小板活化和退行性变为突出改变。分析认为慢重肝患者可能因体内各种因素作用,使血小板发生持续性激活,引起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