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比较炎性疼痛小鼠脑内环氧合酶1、环氧合酶2及环氧合酶3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的镇痛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3-01/12-20在第四军医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138只小鼠足底注射甲醛溶液诱导炎性痛。①用54只小鼠放射免疫分析及54只小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评估脑环氧合酶1、环氧合酶2及环氧合酶3在甲醛溶液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升高表示疼痛增强)。②3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3mL;SC-560组灌胃SC-560(环氧合酶1选择性抑制剂)300μg/kg;NS-398组灌胃NS-398(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150μg/kg;吲哚美辛组灌胃吲哚美辛(低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300μg/kg;以上各组灌胃1次/d,连续2个月。NS-398+SC-560组前1个月灌胃NS-398300μg/kg,后1个月灌胃SC-560150μg/kg,1次/d。应用行为学测定各组动物在甲醛溶液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对热痛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表示热痛敏感性下降)。结果:①甲醛溶液注射前、后环氧合酶的表达:108只小鼠环氧合酶2在注射后12h,3d升高显著(P<0.05),环氧合酶1在注射后14d,30d,60d升高显著(P<0.05)。在整个观察时限内环氧合酶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②对热痛刺激的反应时间:注射甲醛溶液的30只小鼠均出现对热痛刺激反应时间的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NS-398+SC-560组反应时间明显较长。NS-398组动物在注射后1,12h,1,3d对热痛刺激反应时间明显延长。SC-560组动物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热痛刺激反应时间的改变。吲哚美辛组对热痛刺激反应时间明显短于NS-398+SC-560组而长于SC-560组。结论:与单纯使用环氧合酶1或环氧合酶2抑制剂相比,早期应用环氧合酶2抑制剂结合后期应用环氧合酶1抑制剂对炎性痛有更好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氧酶(COX)及前列腺素(PGs)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大鼠痛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脊液组(注射人工脑脊液),PAF组(鞘内注射PAF),盐水组(注射盐水),SC-560组(注射PAF及SC-560),NS-398组(注射PAF及NS-398),吲哚美辛组(注射PAF及吲哚美辛)各10只。各组注射前及鞘内给药后均检测大鼠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每15min测1次,5h后RT-PCR和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腰段脊髓COX-1,COX-2及COX-3的表达和PGE2的含量。结果:鞘内注射PAF后的PAF组迅速诱发大鼠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诱导脊髓COX-2表达增强和PGE2含量升高;与PAF组比较,NS-398组和吲哚美辛组能明显抑制PAF诱发的痛敏和脊髓PGE2含量升高。结论:鞘内注射PAF可诱发大鼠触觉异常痛敏和热痛敏;脊髓COX-2的激活和表达增强以及PGE2的产生可能参与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环氧合酶2表达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亮  张宇新  张作风  陈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08-110,i0002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表达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黑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8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①模型组:皮下注射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毗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30mg/kg,盐水溶),1次/d,连续5d。②环氧合酶2抑制剂组:在MPTP注射前3d经口给予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250mg/kg),1次/d,连续3d,随后在每天注射MPTP前3.0h给予1次Celecoxib,连续5d。③对照组:注射与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动物于最后一次注射后24h处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和黑质环氧合酶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多(ADP-核糖)聚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腹侧中脑环氧合酶2、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给予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下降约63%(P〈0.01),黑质环氧合酶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多(ADP-核糖)聚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1),腹侧中脑环氧合酶2、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大幅升高(P〈0.01)。环氧合酶2抑制剂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仅较对照组下降约37%(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黑质环氧合酶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多(ADP-核糖)聚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腹侧中脑环氧合酶2、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细胞凋亡可能与环氧合酶2表达有关;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对帕金森病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选择环氧合酶抑制剂NS-398对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抑制作用.方法:空白组,不加任何刺激剂;高糖组,加入30 mmol/L葡萄糖处理;干预组,不同浓度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NS-398(5、10、20、40μmol/L)加入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分别共同培养0、12、24、48、72 h,用[3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蛋白质的从头合成情况,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G0-G1周期分布的变化,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NS-398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高糖刺激的系膜细胞的[3H]-亮氨酸掺入量明显增加,用不同浓度的NS-398共同培养高糖系膜细胞,观察不同时间[3H]-亮氨酸掺入量,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NS-398在5~40μmol/L浓度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可明显抑制MC[3H]-亮氨酸掺入,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干预组细胞G0-G1周期百分比较高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NS-398能抑制高糖诱导系膜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表达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黑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8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①模型组:皮下注射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30mg/kg,盐水溶),1次/d,连续5d。②环氧合酶2抑制剂组:在MPTP注射前3d经口给予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250mg/kg),1次/d,连续3d,随后在每天注射MPTP前3.0h给予1次Celecoxib,连续5d。③对照组:注射与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动物于最后一次注射后24h处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和黑质环氧合酶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多(ADP-核糖)聚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腹侧中脑环氧合酶2、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给予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下降约63%(P<0.01),黑质环氧合酶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多(ADP-核糖)聚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1),腹侧中脑环氧合酶2、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大幅升高(P<0.01)。环氧合酶2抑制剂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仅较对照组下降约37%(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黑质环氧合酶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多(ADP-核糖)聚合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腹侧中脑环氧合酶2、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细胞凋亡可能与环氧合酶2表达有关;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对帕金森病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福尔马林(formalin)模型和完全福氏佐剂(CFA)模型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环氧合酶两种亚型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福尔马林模型疼痛中枢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3只,右侧后肢足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0μl作为对照组。福尔马林组注射5%福尔马林液100μl;CFA组注射CFA 100μl。注射后6 h、3 d和14 d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法蛋白定量分析。结果:福尔马林组环氧合酶-1在注射后3 d和14 d有明显的增加,环氧合酶-2没有明显的增加;CFA组环氧合酶-1没有明显的变化,环氧合酶-2在CFA注射后6h和第3 d有明显的增加。结论:福尔马林模型的中枢机制与慢性炎症痛不同,长期疼痛敏感行为可能是外周型神经病理性痛敏。环氧合酶-1和-2可能都参与疼痛的中枢机制,环氧合酶-2在疼痛的早期或发生中起作用,而环氧合酶-1可能参与疼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将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注射组,甲醛溶液组,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后3组小鼠分别于右后足底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溶液100μL制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小鼠再立即分别经腹腔注射20mg/kg或40mg/kg的氯胺酮,观察甲醛溶液注射后第一时相(0~5min)和第二时相(15~60min)各组大鼠摔腿,舔足等疼痛行为学变化,2h后处死小鼠,心内灌注固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 结果:参加实验25只小鼠,灌注前意外死亡小鼠3只,随机补充3只,进入数据分析小鼠仍为25只。①甲醛溶液注射后1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盐水注射组无任何异常行为学变化,20mg/kg氯胺酮注射后甲醛溶液致炎后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甲醛溶液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12&;#177;3.5,123&;#177;4.5;20&;#177;2.5,80&;#177;2.5,P〈0.01);而40mg/kg氯胺酮注射组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并使小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完全抑制。②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脊髓背角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量极低,蛋白激酶Cγ主要局限于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的Ⅰ~Ⅱ层,甲醛溶液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蛋白激酶Cγ:0.5740&;#177;0.0128,0.4345&;#177;0.0172,0.4323&;#177;0.0148;蛋白激酶Cα:0.5541&;#177;0.0151,0.4325&;#177;0.0143,0.4323&;#177;0.0151,P均〈0.001),而2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834&;#177;0.0137,0.4722&;#177;0.0139)明显低于甲醛溶液组(P〈0.01),4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341&;#177;0.0146,0.4331&;#177;0.0143)明显低于20mg/kg氯胺酮组(P〈0.05)。 结论:在急性甲醛溶液炎性疼痛时,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在完全阻断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同时,可减少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制首乌不同蒸制时间对小鼠耳壳急性炎症肿胀的影响,以及寻找最佳蒸制时间。 方法:①实验于2004—06/10在延边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用昆明种小鼠81只,雌雄不拘。将81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9只):生理盐水组;生首乌组;黑豆汁拌蒸何首乌0,2,4,6,8,10h组;吲哚美辛组。②称取何首乌10kg,取5k加入黑豆汁1.25kg,拌润,浸润15h,再称出浸润后的何首乌0.5kg单放,按0,2,4,6,8,10h进行蒸制。③生理盐水组:实验过程中正常饲养,同时灌服生理盐水20mL/kg;生首乌组:给药剂量为10g/kg,灌胃容量为20mL/kg;黑豆汁拌蒸0,2,4,6,8,10h组:给药剂量为10g/kg,灌胃容量为20mL/kg;吲哚美辛组:给药剂量为7.5mg/kg,灌胃容量为0.2mL/10g。各给药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d。④致炎及耳壳肿胀程度测定方法:取样当天末次给药1h后将20μL二甲苯、巴豆油分别涂于小鼠右耳壳两面致炎,致炎2和4h(二甲苯和巴豆油致炎最佳时间)后将动物处死,在同一部位取每只小鼠的左右耳片,称重,计算肿胀度(肿胀度=致炎后耳片质量一致炎前耳片质量)。⑤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昆明种小鼠8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里)黑豆汁拌蒸何首乌各组、生何首乌组及吲哚美辛组小鼠致炎2h后二甲苯所致耳壳肿胀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且黑豆汁拌蒸何首乌各组大鼠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耳壳肿胀度呈下降趋势,以黑豆汁拌蒸何首乌10h组小鼠耳壳肿胀度最低。其中黑豆汁拌蒸何首乌8和10h对二甲苯所致耳壳肿胀度的作用与吲哚美辛组相当(P〉0.05)。②黑豆汁拌蒸各组、生何首乌组及吲哚美辛组小鼠致炎4h后巴豆油致耳壳肿胀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且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耳壳肿胀度呈下降趋势。以黑豆汁拌蒸10h组小鼠耳壳肿胀度最低。黑豆汁制各组对巴豆油所致耳壳肿胀的抗炎作用与吲哚美辛组相当(P〉0.05)。 结论:黑豆汁制首乌各组均有抗炎作用,且以黑豆汁制10h为抗炎作用最佳蒸制时间。  相似文献   

9.
姚卫民  梁标  刘钰瑜  姜汉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7):106-108,F0003
目的:探讨压热解毒单方绿豆粉对哮喘肺小鼠组织中白三烯及5-脂氧合酶、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4在广东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完成。32只清洁级雄性昆明种纯白小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卵蛋白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绿豆粉治疗组,每组8只。参照文献[1]建立小鼠卵蛋白哮喘模型。除对照组小鼠予生理盐水处理外,其余各组小鼠于第1,7,14天给予鸡卵白蛋白抗原液0.5mL(含氢氧化铝凝胶2mg和鸡卵白蛋白15μg)腹腔注射,第21天始用1%鸡卵白蛋白雾化吸人来激发小鼠哮喘发作,2次/d,每次1h,连续3d。每次雾化前30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卵蛋白哮喘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2mg/kg,绿豆粉治疗组给予绿豆粉液10mL/kg,灌胃。肺组织匀浆中白三烯B4、白三烯C4含量检测应用ELISA方法;各组肺组织中5-脂氧合酶、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实验所用32只小鼠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小鼠肺组织中白三烯B。比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低于卵蛋白哮喘模型组[(0.151&;#177;0.055,0.293&;#177;0.058)mg/L,(P〈0.01)]。②小鼠肺组织中白三烯C4比较:绿豆粉治疗组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2.091&;#177;0.273,2.482&;#177;0.278)mg/L,(P〈0.01)]。③小鼠肺组织中5-脂氧合酶的活性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绿豆粉组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12.3&;#177;4.9,25.0&;#177;6.6),(P〈0.01)]。④小鼠肺组织中5-脂氧合酶、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的表达:绿豆粉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白三烯B4、白三烯C4在肺组织中的高水平,5-脂氧合酶、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表达的增加在鸡卵白蛋白致敏小鼠的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单方绿豆可显著降低哮喘小鼠肺组织中自三烯C4含量,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中5-脂氧合酶、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的表达,从而表现出抗哮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NF-κB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分为6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ACSF),对照组(n=16),鞘内注射ACSF 10μl;PAF组(n=16),鞘内注射PAF 10μg,溶解于10μl人工脑脊液;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n=8),腹腔注射0.1%DMSO生理盐水2 ml;SC-514(10 mg/kg)组Ⅰ,SC-514(50 mg/kg)组Ⅱ和SC-514(100 mg/kg)组Ⅲ(n=16)。SC-514溶解于2 ml 0.1%DMSO生理盐水。DMSO组和SC-514组在鞘内注射PAF前2 h分别腹腔注射给药。鞘内给药后测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5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腰段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ELISA检测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结果:鞘内注射PAF激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GFAP和OX-42标记免疫阳性反应增强,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IKKβ抑制剂SC-514剂量依赖性减轻PAF诱发的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增强。结论:鞘内注射PAF诱发大鼠触诱发痛和热痛敏,脊髓胶质细胞和NF-κB通路的激活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可能参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一种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对小鼠体内组织单胺氧化酶活性和慢性应激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8在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进行。①将180只小鼠随机分为吗氯贝胺组和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组,雌雄各半。吗氯贝胺组一次性灌胃吗氯贝胺40mg/kg,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组均灌胃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100mg/kg。按照取材时间分为0,0.25,0.5,1,2,4,8,16,24h9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每个时间点测定小鼠脑、肝组织单胺氧化酶活性。②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吗氯贝胺组、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80,40,20mg/kg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应激法造成大鼠抑郁模型,用药组及模型组大鼠共接受20d各种不同的应激(包括电击足底、4℃冷水刺激5min、45℃热刺激5min、高速水平摇晃10min、夹尾60s、禁水24h、禁食48h、悬吊5min和昼夜颠倒,平均每种刺激各2次)。刺激同时用药组灌胃给药,1次/d,共22d。模型组及对照组灌胃蒸馏水,吗氯贝胺组灌胃剂量为40mg/kg、单胺氧化酶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40,80mg/kg。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应激大鼠海马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5-羟基吲哚乙酸、3,4-二羟基苯乙酸的含量。 结果:所用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100mg/kg1次性给药对小鼠脑组织单胺氧化酶A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给药后4h,对小鼠脑组织单胺氧化酶A的抑制率达到66.7%。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3,4-二羟基苯乙酸升高,5-羟基吲哚乙酸无明显改变,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的比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80,40mg/kg组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的含量均升高,3,4-二羟基苯乙酸、5-羟基吲哚乙酸的含量均降低,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20mg/kg组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降低。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80,40mg/kg可提高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的比值;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20mg/kg可提高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的比值。结论: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可能通过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和调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祛瘀宁痛贴对软组织肿胀和疼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祛瘀宁痛贴是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研制的中药外用制剂,由多种抗炎、镇痛药材组成,其对关节、肌肉、软组织疼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目的:研究祛瘀宁痛贴对组织肿胀和镇痛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昆明种小鼠100只,体质量18~22g,雌雄兼用,均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5组,赋形剂对照组、吲哚美辛(消炎痛)组、祛瘀宁痛贴0.4g/kg组、1.2g/kg组和2.4g/kg组。应用小鼠巴豆油性耳肿胀模型,观察本品的抗炎作用;采用电刺激致小鼠尖叫,研究其镇痛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应用祛瘀宁痛贴后小鼠耳肿胀度。②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痛阈值。结果:用药后小鼠耳肿胀度,赋形剂对照组、吲哚美辛(消炎痛)组、祛瘀宁痛贴0.4g/kg组、1.2g/ks组和2.4g/kg组分别为17.36&;#177;3.48,10.29&;#177;3.25,12.81&;#177;4.92,9.5&;#177;3.61,8.82&;#177;3.87。祛瘀宁痛贴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显著抑制小鼠巴豆油性耳肿胀(t=2.384~5.176,P&;lt;0.05~0.01),明显延长电刺激致小鼠尖叫的潜伏期(t=2.313~8.951,P&;lt;0.05~0.01)。结论:祛瘀宁痛贴对软组织肿胀及疼痛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椎间盘组织环氧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与单独给予莫比可及莫比可与电针联合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5只清洁级3月龄SD雄性大鼠。取63只大鼠,咬除L5-6棘突、右侧椎板和关节突,暴露椎间盘。用粗针头在纤维环上钻孔,使髓核与硬膜外腔相通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②将造模成功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电针组、莫比可组、针药组、模型组,每组12只。设其余12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电针组:取穴:L4-6夹脊穴(双),环跳(右侧),阳陵泉(右)。电针夹脊穴,深度为0.4cm,疏密波,电流强度4mA,频率2Hz,时间20min,于模型建立后次日开始治疗,1次/d,连续14次。莫比可组:按400mg/kg剂量灌服莫比可药液,1次/d,连续14次。针药组:取穴:L4-6夹脊穴(双),环跳(右侧),阳陵泉(右)。电针夹脊穴,深度0.4cm,疏密波,电流强度4mA,频率2Hz,时间20min;电针治疗结束后根据400mg/ks剂量灌服莫比可药液,于模型建立后次日开始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均为1次/d,连续14次。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作任何治疗,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③于治疗结束24h后5组同时处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病变椎间盘组织环氧合酶1以及环氧合酶2mRNA表达。 结果:因死亡及造模失败脱失15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60只。①大鼠椎间盘组织环氧合酶1mRNA表达:模型组为(1.1921&;#177;0.3705),低于正常组(6.0541&;#177;1.1269,P<0.01);针药组和莫可比组分别为0.4672&;#177;O.2813,0.5575&;#177;0.1281,均低于电针组和模型组(3.3362&;#177;0.8407,P<0.01)。②椎间盘组织环氧合酶2mRNA表达:模型组为4.2494&;#177;0.6529,明显高于正常组(0.3116&;#177;0.1384,P<0.01);电针组、莫比可组、针药组分别为0.9761&;#177;0.7261,1.3330&;#177;0.1765,0.6970&;#177;0.3193,低于模型组(P<0.01);莫比可组明显高于针药组(P<0.05);正常组与针药组相近(P>0.05)。 结论:①单独电针或莫比可治疗及两者联用均可显著抑制大鼠椎间盘组织内的环氧合酶2mRNA表达水平。②单独莫比可治疗及电针或莫比可联用治疗可显著抑制大鼠椎间盘组织内的环氧合酶1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rd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生rd小鼠随机分为10组,5组作为实验组,5组作为对照组,每组4只小鼠。实验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米诺环素22.5mg/kg;对照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在出生后1d、7d、14d、21d、28d各处死一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并行凋亡细胞检测,并对两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以及凋亡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出生后14d、21d、28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多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出生后7d、14d实验组外核层凋亡细胞数目少于时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诺环素在rd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早期可以延缓光感受器细胞丢失,但不能完全阻止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1及环氧合酶-2在肝外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环氧合酶基因与肝外胆管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在胆管癌高危人群中的化学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6例肝外胆管癌组织,31例癌旁胆管组织和6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环氧合酶-1在肝外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54/56)、94%(29/31)和100%(6/6),其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环氧合酶-1的表达在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环氧合酶-2在肝外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8/56)、39%(12/31)和0%(0/6),其差异有极显性意义(P<0.01),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中的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结论:环氧合酶-1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为结构性表达,其表达与胆管癌的形成无关;环氧合酶-2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为诱导性表达,其表达上调与肝外胆管癌的形成关系密切,并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关,其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提示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在胆管癌高危人群中的化学预防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有镇痛药物均有不同类型及程度的不良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疼痛的治疗。中药镇痛作用的多靶点、多层次机制,对于疼痛治疗有一定优势。目的:观察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合用,对疼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10/2004-12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50只;昆明种小鼠60只。经过痛域预筛,选择痛域相近的动物用于实验。方法:①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制备:附子先煎1h,芍药、白芍(酒炒)、甘草(蜜灸)750mL/L乙醇提取,0.5h/次,共3次回收乙醇。合并各提取液浓缩至含生药4g/mL。②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对甲醛溶液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SD大鼠50只分为5组,即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20g/kg,10g/kg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25mL/L甲醛溶液10mL/kg和阿司匹林0.2g/kg,各组均灌胃给药。各组给药前在大鼠左后肢足趾部皮下注射25mL/L甲醛溶液50μL,分别记录注射甲醛溶液1—5min(Ⅰ相)和15~40min(Ⅱ相)内疼痛反应的累积时间进行评分。疼痛累积分值=(抬起注射脚时间&;#215;1+咬和抖动注射脚时间&;#215;2)/300。实验动物饲养1周后,灌胃给药连续3d,第3天给药1h后左后肢足趾部皮下注射25mL/L甲醛溶液50mL,按上述方法计算疼痛累积分值。计算镇痛评分值,即给药后累积分值/给药前累积分值&;#215;100%。③冰醋酸致痛小鼠血清、脊髓中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6组,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20g/kg,10s/ks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和6g/L冰醋酸溶液10mlMkg,阿司匹林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20g/ks,10g/ks组于给药第3天给药1h后,腹腔注射6g/L冰醋酸溶液10mL/kg。注射冰醋酸10min后,小鼠眼后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测定一氧化氮浓度(催化光度法)、前列腺素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的镇痛评分值。②各组小鼠血清、脊髓中一氧化氮、前列腺紊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SD大鼠50只及昆明种小鼠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④各组大鼠的镇痛评分值比较: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组大鼠的Ⅰ相镇痛评分值显著低于模型组[82.1&;#177;9.8,95.3&;#177;8.7(t=3.17,P〈0.05)]。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20g/kg组大鼠的Ⅱ相镇痛评分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69.7&;#177;10.4,73.2&;#177;7.5,98.9&;#177;6.7(t=6.64,6.08,P〈0.01)]。②各组小鼠血清、脊髓中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阿司匹林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20g/kg,10g/kg组与模型组相比,一氧化氯、前列腺素含量均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t=3.21-19.30,P〈0.05—0.01)。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40g/kg,20g/kg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含量均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t=2.82~7.43,P〈0.05)。结论: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提取物合用,能抑制甲醛溶液引起的Ⅰ相及Ⅱ相疼痛,显著降低冰醋酸疼痛模型小鼠血清中和脊髓中的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的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示二方合用对中枢及外周神经末梢均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一氧化氮、前列腺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尼美舒利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的合成、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白细胞的介质释放等环节影响炎症的发生过程,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目的:探讨尼美舒利抑制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建立皮肤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25,50,100μmol/L尼美舒利组,切口分别涂抹0.5mL玻璃酸钠凝胶、25,50,100μmol/L尼美舒利玻璃酸钠分散制剂。结果与结论:应用25,50μmol/L尼美舒利可以明显减小瘢痕组织的面积(P<0.01),但100μmol/L尼美舒利却造成损伤面积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尼美舒利治疗的小鼠在创伤形成第3,7,14天环氧合酶2的表达明显降低,且其中50和100μmol/L尼美舒利治疗的小鼠创口微血管的生成速度明显降低(P<0.05),提示尼美舒利可以通过适度下调皮肤修复过程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控制微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治疗目的,但剂量过大(100μmol/L)则可抑制创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尼美舒利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的合成、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白细胞的介质释放等环节影响炎症的发生过程,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目的:探讨尼美舒利抑制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建立皮肤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25,50,100μmol/L尼美舒利组,切口分别涂抹0.5mL玻璃酸钠凝胶、25,50,100μmol/L尼美舒利玻璃酸钠分散制剂。结果与结论:应用25,50μmol/L尼美舒利可以明显减小瘢痕组织的面积(P〈0.01),但100μmol/L尼美舒利却造成损伤面积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尼美舒利治疗的小鼠在创伤形成第3,7,14天环氧合酶2的表达明显降低,且其中50和100μmol/L尼美舒利治疗的小鼠创口微血管的生成速度明显降低(P〈0.05),提示尼美舒利可以通过适度下调皮肤修复过程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控制微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治疗目的,但剂量过大(100μmol/L)则可抑制创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莨菪类生物碱对吗啡依赖小鼠痛阈的影响。方法:连续腹腔注射吗啡(10mg/kg,1次/d,共7d)建立小鼠依赖模型,并腹腔注射莨菪类生物碱(4mg/kg,1次/d,共7d)。结果:吗啡组小鼠痛阈明显下降。东莨菪碱能显著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同剂量山莨菪碱和阿托品均有对抗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下降的现象。结论:莨菪类生物碱中,东莨菪碱在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痛阈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将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注射组,甲醛溶液组,甲醛溶液 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 40mg/kg氯胺酮组,后3组小鼠分别于右后足底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溶液100μL制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溶液 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 40mg/kg氯胺酮组小鼠再立即分别经腹腔注射20mg/kg或40mg/kg的氯胺酮,观察甲醛溶液注射后第一时相穴0~5min雪和第二时相穴15~60min雪各组大鼠摔腿,舔足等疼痛行为学变化,2h后处死小鼠,心内灌注固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结果:参加实验25只小鼠,灌注前意外死亡小鼠3只,随机补充3只,进入数据分析小鼠仍为25只。①甲醛溶液注射后1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盐水注射组无任何异常行为学变化,20mg/kg氯胺酮注射后甲醛溶液致炎后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甲醛溶液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12±3.5,123±4.5;20±2.5熏80±2.5,P<0.01);而40mg/kg氯胺酮注射组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并使小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完全抑制。②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脊髓背角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量极低,蛋白激酶Cγ主要局限于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的Ⅰ~Ⅱ层,甲醛溶液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蛋白激酶Cγ:0.5740±0.0128熏0.4345±0.0172熏0.4323±0.0148;蛋白激酶Cα:0.5541±0.0151熏0.4325±0.0143熏0.4323±0.0151熏P均<0.001),而2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穴0.4834±0.0137熏0.4722±0.0139雪明显低于甲醛溶液组(P<0.01),4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穴0.4341±0.0146熏0.4331±0.0143雪明显低于20mg/kg氯胺酮组(P<0.05)。结论:在急性甲醛溶液炎性疼痛时,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在完全阻断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同时,可减少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