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芪对新生儿脐血Th1/Th2功能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C) Th1/Th2的功能状态及黄芪 (AM)对新生儿 CBMC Th1/Th2功能平衡的影响。 方法 对 2 4例足月新生儿 CBMC体外分别经植物血凝素(PHA- P)和 PHA- P+AM刺激 (分为新生儿 PHA组和 AM组各 2 4例 ) ,培养 4 8h,用 EL 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4 (IL - 4 )和γ干扰素 (IFN -γ)含量。以 1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对照 (分为儿童 PHA组和 AM组各 15例 )。 结果 新生儿 PHA组 IFN-γ、IL - 4水平显著低于儿童 PHA组 (P均 <0 .0 1) ,IFN -γ/IL - 4比值也明显低于儿童 PHA组 (P<0 .0 5 ) ,与儿童比较呈现低水平的 Th2相对优势状态。新生儿 AM组 IFN -γ、IL - 4水平显著高于新生儿 PHA组 (P均 <0 .0 1) ,其中以 IFN-γ变化明显 ,IFN-γ/IL - 4比值明显高于 PHA组 (P<0 .0 5 )。儿童 AM组 IFN-γ水平较儿童 PHA组明显增高 (P<0 .0 1) ,IL - 4水平较 PHA组无明显变化 (P>0 .0 5 )。新生儿 AM组IFN-γ和 IL - 4水平明显高于儿童 PHA组 (P均 <0 .0 1) ,IFN-γ/IL - 4比值明显高于儿童 PHA组(P<0 .0 5 )。新生儿 AM组 IL - 4水平明显高于儿童 AM组 (P<0 .0 5 ) ,两组 IFN-γ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IFN-γ/IL - 4比值明显低于儿童 AM组 (P<0 .0 1)  相似文献   

2.
反复自然流产与Th1 Th2细胞因子失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在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2例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及40例正常经产妇的外周血及蜕膜 中干扰素γ(IEN-γ)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①正常早期妊娠妇女IL-4的诱生水平比正常非妊娠组升高(P<0.05),反复自然流产妇女IFN-γ的诱生水平比正常非妊娠组升高(P<0.05),IL-4诱生水平降低(P<0.05);②正常早期妊娠妇女的IFN-γ/IL-4的比值比正常非妊娠组下降(P<0.05),反复自然流产妇女的IFN-γ/IL-4的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外周血及蜕膜中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正常妊娠以Th2型细胞因子反应为主,而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Th1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Th1/Th2失去平衡,可能是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与T辅助细胞 1、2型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研究组为 78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 ;对照组为 40例正常孕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ELISA)检测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五项指标 (HBVM)及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 γ)、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6 (IL 6 )水平。结果 :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有 10例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胎儿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中IFN -γ、IL - 12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孕妇 ,IL - 6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孕妇 (P <0 0 5 )。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 ,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上述各组孕妇血清中IFN -γ与IL - 1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IL - 12与IL -6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IFN -γ与IL - 6亦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P <0 0 5 ,P <0 0 5 )。各组新生儿脐血清中IFN -γ、IL - 12、IL - 6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 12水平下降 ,而Th 2型细胞因子IL - 6水平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Th1、Th2细胞亚群功能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7例先兆子痫患者及15例正常孕妇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先兆子痫患者IFN-γ水平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IL-4水平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01);IFN-γ/IL-4比值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且IFN-γ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γ为0.546(P<0.01);IL-4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γ为-0.544(P<0.01);IFN-γ/IL-4比值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γ为0.786(P<0.01)。结论:先兆子痫患者Th1、Th2细胞亚群功能失衡,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正常早孕组与流产组蜕膜催乳素 (PRL)、孕酮 (P)、雌二醇 (E2 )及其受体水平的差异 ,探讨它们在维持早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正常早孕人工流产 18例与保胎失败流产的 12例蜕膜组织 ,应用放免法测定蜕膜匀浆PRL、P、E2 水平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相应激素受体 (PRLR、PR、ER)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蜕膜匀浆PRL、P水平显著高于流产组 (P <0 .0 5 ) ,正常早孕组PRLR、PR表达亦显著高于流产组 (P <0 .0 5&0 .0 1)。结论 :蜕膜局部正常水平的PRL、P及其受体的正常表达对维持妊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侵犯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影响 ,并从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变化分析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对 5 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 (HBVac)联合免疫接种 ,7个月时进行随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技术检测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DNA ,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PBMC在植物血凝素 (PHA)和HBsAg刺激下 ,培养上清液中IL 2的含量。结果 HBV侵犯PBMC后 ,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失败率为 73 3% ,显著高于PBMC未受侵犯新生儿的 5 4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免疫接种失败新生儿的PBMC培养上清液中 ,IL 2含量为 (85± 37)ng/L(PHA刺激 )、(5 1±18)ng/L(HBsAg刺激 ) ,明显低于免疫接种成功者和正常对照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宫内感染HBV并侵犯PBMC ,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 ;HBV侵犯PBMC可使其IL 2分泌能力下降 ,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菟丝子总黄酮三阴交贴敷对流产大鼠妊娠结局及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将确认受孕的SPF级SD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屈孕酮组、菟丝子总黄酮组、菟丝子总黄酮三阴交贴敷组,每组15只。妊娠第1天开始,地屈孕酮组灌胃地屈孕酮水溶液5 mg/kg并于三阴交处贴敷淀粉膏贴,菟丝子总黄酮组灌胃菟丝子总黄酮200 mg/kg并于三阴交处贴敷淀粉膏贴,菟丝子总黄酮三阴交贴敷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并于三阴交处贴敷菟丝子总黄酮膏贴,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并于三阴交处贴敷淀粉膏贴,每日1次,持续11天。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孕鼠于孕11天时灌服米非司酮4 mg/kg诱导建立SD大鼠的流产模型。实验结束后麻醉大鼠采集眼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催乳素(PRL)、孕酮(P)含量;分离子宫蜕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蜕膜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ELISA法检测蜕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蜕膜组织TNF-α、IFN-γ、IL-4、IL-10及胎盘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GATA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稽留流产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CD16-NK细胞中整合素α4(CD49d)和整合素αm(CD11b)及血清孕酮(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集50例早期正常妊娠及50例稽留流产孕妇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56brightCD16-NK细胞含量及CD56brightCD16-NK中CD49d、CD11b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含量。结果:稽留流产组外周血CD56brightCD16-NK细胞的表达较早期正常妊娠组显著降低(P0.05);早期正常妊娠组的外周血CD56brightCD16-NK细胞上CD49d、CD11b的阳性表达率及血清P值均显著高于稽留流产组(P0.05)。稽留流产组患者的血清CD49、CD11b和孕激素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6,P0.05)。结论:CD49d、CD11b及P可能在妊娠早期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的募集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参与了正常妊娠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 (UHA)患者辅助T细胞 (Th) 1 /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 30例半年内接受过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UHA患者 (治疗组 ) ,及 2 5例未经治疗的UHA患者 (未治疗组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滋养细胞抗原刺激产生的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 2、γ干扰素 (IFN γ)及Th2型细胞因子产生IL 4、IL 1 0水平。并选取 1 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 )在最佳诱导时间内 ,治疗组IL 2、IFN γ的水平分别为 (1 0 8± 37)ng/L、(1 1 0± 52 )ng/L ,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 (2 2 3± 85)ng/L、(32 6±92 )ng/L(P值均 <0 .0 5) ;IL 4、IL 1 0水平分别为 (50± 1 1 )ng/L、(1 4 0± 37)ng/L ,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 3± 1 1 )ng/L、(52± 2 8)ng/L(P值均 <0 .0 5)。未治疗组IL 2、IFN 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92± 32 )ng/L、(1 0 2± 35)ng/L(P值均 <0 .0 5) ;IL 4、IL 1 0水平低于对照组的 (62± 2 1 )ng/L、(1 50± 42 )ng/L(P值均 <0 .0 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2 )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妊娠 2 6例 ,其中 8例自然流产 ,IL 2、IFN γ水平明显高于 1 8例妊娠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T辅助细胞 (Th)失衡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内异症患者 (内异症组 )及 15例健康生育年龄妇女 (对照组 )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加入植物血凝素进行体外培养诱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及PBMC培养上清液中Th1类因子干扰素γ(IFN γ)、Th2类因子白细胞介素 4(IL 4)的水平。结果  ( 1)在PBMC诱生培养上清液中 ,内异症组IL 4的诱生水平 [( 32 .8± 12 .5 )ng/L]比对照组 [( 2 4.3± 3.5 )ng/L]明显升高 (P <0 .0 1) ,而IFN γ的诱生水平内异症组 [( 10 95 .6± 375 .6 )ng/L]较对照组 [( 15 49.3± 36 1.9)ng/L]下降 ,内异症组的IFN γ/IL 4比值 ( 37.7± 17.5 )下降 ,与对照组 ( 71.1± 12 .1)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 ( 2 )在血浆中 ,除内异症组IL 4水平 [( 32 .0± 2 2 .6 )ng/L]高于与对照组 [( 2 3.3± 4.3)ng/L](P <0 .0 5 )外 ,IFN γ的诱生水平及IFN γ/IL 4比值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内异症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 ,使子宫内膜能够逃避免疫监视及杀伤而在异位种植 ,引起内异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Xia L  Yang J  Feng S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1):657-659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早期妊娠、流产的关系.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早孕组)、先兆流产妇女(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妇女(难免流产组)的血清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组孕妇蜕膜组织中LIF-mRNA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孕酮及hCG水平在3组孕妇间的比较正常早孕组孕妇血清中孕酮、hCG水平分别为(91.5±27.2) nmol/L、(69.9±14.9) kU/L,先兆流产组孕妇分别为(88.4±24.7) nmol/L、(57.6±11.2) kU/L,两组孕妇血清孕酮、hC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难免流产组孕妇血清孕酮、hCG水平分别为(33.1±19.6) nmol/L、(10.3±3.2) kU/L,与前两组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2)LIF-mRNA平均相对含量在3组孕妇间的比较正常早孕组孕妇为2.10±0.32;先兆流产组孕妇为1.92±0.20;难免流产组孕妇为0.70±0.06.正常早孕组与先兆流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难免流产组与前两组分别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LIF-mRNA在早期妊娠蜕膜组织中的表达量降低,可能是导致hCG及孕酮分泌下降,最终造成难免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流产外周IL-10~+Tim-3~+ T细胞降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CD3+T细胞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及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联合细胞因子在复发性流产(RS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RSA患者及17例正常早孕者外周血CD3~+T细胞表面Tim-3及PD-1含量,以及破细胞膜后细胞内因子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10在Tim-3~+PD-1~+、Tim-3~-PD-1~-、Tim-3~-PD-1~+和Tim-3~+PD-1~-4群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RSA患者Tim-3~+PD-1~+T细胞比例(0.57%±0.26%)明显低于早孕组(1.24%±0.77%)(P0.001)。RSA组4群T细胞中IL-10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33.55%±16.27%、0.92%±0.88%、1.61%±1.35%、16.36%±13.98%;早孕组4群T细胞中IL-10阳性细胞占比分别为45.92%±17.89%、0.49%±0.27%、0.92%±0.68%、33.43%±16.98%。RSA组和正常组Tim-3~+PD-1~+T细胞群中IL-10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群(P0.05);RSA组Tim-3~+PD-1~+和Tim-3~+PD-1~-T细胞中IL-10阳性细胞含量(33.55%±16.27%,16.36%±13.98%)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45.92%±17.89%,33.43%±16.98%)(P0.05,P0.01)。而IFN-γ在RSA组和正常组4群细胞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SA患者IL-10~+Tim-3~+T细胞显著降低,可作为判断RSA的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正常早孕、先兆流产及难免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LIF在先兆流产及难免流产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早孕组,30例)、先兆流产患者(先兆流产组,30例)及难免流产患者(难免流产组,30例)血清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对LIF在3组妇女绒毛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和半定量分析;采用蛋白印迹法对3组妇女绒毛组织中LIF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1)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在正常早孕组、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组分别为(95±26)、(90±26)、(36±17)nmol/L及(75±14)、(68±13)、(13±3)kU/L。正常早孕组与先兆流产组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妇女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妇女绒毛组织中LIF均呈现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主要位于滋养细胞胞质中,胞核无明显着色。(3)正常早孕组、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组LI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7±0·13、1·06±0·10、0·30±0·02,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早孕组与先兆流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F对妊娠的正常维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LIF在早孕绒毛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hCG及孕酮水平下降有关,是导致难免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清孕酮诊断难免流产及异位妊娠的价值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血清孕酮测定在诊断难免流产及异位妊娠中的价值。方法 88例因早孕先兆流产入院的病人,每周测定1次血清孕酮,直至流产或安胎成功出院。测定20例异位妊娠病人血清孕酮。测定52例正常宫内早孕妇女血清孕酮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早孕各孕周间孕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早孕、先兆流产与难免流产间孕酮值有显著差异(P〈0.05,P〈0.0005),正常早孕、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与异位妊娠间均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先兆流产诊断中血清孕酮、HCG检测的意义。方法:从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并确诊为早孕的自然受孕产妇中选取208例无卵巢肿瘤、宫颈机能不全及血液、内分泌、严重脏器疾病的产妇,并依据妊娠结果其分为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流产组,对3组产妇行血清孕酮、HCG检测及对比分析。3组年龄、孕龄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正常妊娠组产妇血清孕酮和HCG水平明显高于先兆流产组和流产组,差异显著(P<0.01);先兆流产组产妇血清孕酮和HCG水平明显高于流产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血清内孕酮和HCG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先兆流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米非司酮及米索对人早孕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血清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早孕、服用米非司酮及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后各20例的蜕膜,应用单克隆抗体链霉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酶 (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 ER、PR 的表达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米非司酮配伍米索使蜕膜组织中 ER、PR 表达下调,正常早孕组、服米非司酮组及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清雌二醇(E_2)、睾酮(T)、泌乳素(PRL)含量上升,孕酮(P)下降;而对 FSH、hCG 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大剂量RU_(486)能竞争地结合蜕膜组织孕激素受体,使早孕期高浓度的内源性孕酮与其受体的正常结合受到干扰,从而达到抗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辅助细胞 1(Th1)细胞因子 (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Th2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4、白细胞介素 10 )平衡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 11例正常未妊娠妇女、1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11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1例习惯性流产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4、10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 (% )。结果  (1)白细胞介素 10 :正常未妊娠妇女为 (13.5 8± 3.91) % ,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为 (18.6 1± 5 .43) %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 (2 0 .72± 5 .36 ) % ,习惯性流产妇女为 (9.48± 2 .84) % ,后者明显低于前 3者 (P <0 .0 5 )。 (2 )γ干扰素 :正常未妊娠妇女为 (30 .76± 5 .35 ) % ,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为 (2 7.2 3± 5 .74) %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 (2 4.6 8± 5 .5 5 ) % ,习惯性流产妇女为 (36 .0 8± 5 .75 ) % ,后者明显高于前 3者 (P <0 .0 1)。 (3)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在以上 4种妇女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正常妊娠是以分泌Th2细胞因子为主的 ,当发生偏向性地分泌炎性Th1细胞因子时 ,可能会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发生 ,提示Th1与Th2细胞因子平衡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孕酮和β-HCG值的测定对于预测异常妊娠的早早孕阶段患者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疑为异位妊娠患者50例,将其分为异位妊娠组20例,先兆流产组20例,难免流产组10例,对比三组患者血清孕酮和β-HCG值。结果先兆流产组患者的血清孕酮和β-HCG值明显高于异位妊娠组和难免流产组患者,异位妊娠组的血清孕酮和β-HCG值与难免流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孕酮和β-HCG值测定对于预测早早孕阶段异常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早期对异常妊娠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和B超等其他的辅助检查相结合,在临床的诊治中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在诱导母胎界面局部形成Th2型免疫偏倚中的作用。方法 :将正常妊娠模型 (CBA×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 (CBA×DBA/ 2 )CBA孕鼠均分为两组 ,于孕第 4、6、8天 ,对照组腹腔注射大鼠IgG ,实验组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6mAb ;孕第 9天 ,ELISA测定母胎界面组织培养上清中Th1型 (IFN γ、TNF α) /Th2型(IL 4、IL 10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并计算IL 4 /IFN γ、IL 10 /IFN γ比值 ;孕第 12天比较两种模型各组的胚胎吸收率。结果 :正常妊娠模型中 ,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对母胎界面原有的Th2型免疫偏离及妊娠预后均无显著影响。自然流产模型中 ,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能够诱导母胎界面局部形成Th2型免疫偏倚并显著改善其妊娠预后。结论 :于孕早期 ,干预CD86协同刺激信号能够改善母胎界面局部细胞因子微环境 ,形成维持正常妊娠所需的Th2型免疫偏倚 ,诱导母胎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素-P(P-selectin)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脐带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及干扰素(IFN-γ)、地塞米松(DEX)对其表达的影响;了解可溶性粘附分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ICP母血、脐血的变化。方法:采用脐带内皮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P-selectin的表达均较正常妊娠妇女高(P<0.01);经IFN-γ刺激后,随着IFN-γ质量浓度的增加,正常组和ICP组P-selectin的表达逐渐增强(P<0.05);地塞米松可以抑制IFN-γ对胎儿脐带内皮细胞P-selectin的上调作用(P<0.05);ICP患者血清、脐血中SVCAM-1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1);两组孕产后一周母血SVCAM-1逐渐降至正常(P>0.05)。结论ICP患者粘附分子表达的异常可以胆ICP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了,地塞米松可能是治疗ICP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