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射频融左侧显性房室旁道(AP)成功2例,以探讨房颤时显性AP准确定位和成功射频消融的可能性2例患者分别随访4和6个月,未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颤。提示房颤时射频消融左侧显性AP是可行的。消融成功的靶点电图特点为:(1)不规则小AI皮和大V波。(2)振幅较大的AP电位。提出AP前传阻滞后,应于窦性心律时检测其逆传功能。  相似文献   

2.
探讨房室旁道电位的电物理特性,同时借助房室旁道这一除极顺序异常的天然模型,印证心室激动传导异常产生高频成分这一机制,选择显性室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采用信号平均技术及多采样率线性小波转换技术,对射频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窦性心律时QRS波群全程及起始部40ms进行三维频谱分析,观察高频能量(E1)甚高频能量(E2)频谱的最高上限频率(Fmax)及QRS时限(QRSI)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行射频消融术 (RFCA)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心电图T波的变化 ,探讨其发生机制。分别于术前 1天、术后即刻记录并对比患者心电图 ,有变化者测量QRS波时限的变化量及 12导联T波振幅的变化总量 ,记录术中消融参数和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升高倍数。 95例中有 3 2例 ( 4 5 .71% )术后出现T波改变 ,以右侧旁道多见 ,隐匿旁道及RFCA未成功者无T波改变。T波的变化量与QRS波的变化量呈正相关 (r=0 .71,P <0 .0 5 )。心电图有T波改变者与无T波改变者其消融参数、cTnI升高倍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RFCA术后心电图T波改变的机制是电张力调整的结果 ,与心肌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4.
5.
探讨房室旁道电位的电物理特性 ,同时借助房室旁道这一除极顺序异常的天然模型 ,印证心室激动传导异常产生高频成分这一机制。选择显性房室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4 0例 ,采用信号平均技术及多采样率线性小波转换技术 ,对射频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窦性心律时 QRS波群全程及起始部 4 0 ms进行三维频谱分析 ,观察高频能量 (E1 )、甚高频能量 (E2 )、频谱的最高上限频率 (Fmax)及 QRS时限 (QRSI)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QRS波群全程 E1 、E2 、Fmax射频消融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 QRSI射频消融前后相比差异显著 (12 3± 15 msvs86± 9ms,P<0 .0 0 1)。QRS波群起始部 4 0 ms的 E1 、E2 、Fmax术前分别为 1.2 3 7± 0 .4 5 9,0 .74 8± 0 .2 5 3 ,3 66± 4 9Hz;术后分别为 0 .73 2± 0 .2 95 ,0 .3 64± 0 .161,3 0 9± 3 8Hz,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均 <0 .0 1)。结论 : 旁道激动心室是高频成分产生的一种机制 , 冲动沿旁道下传 ,心室激动时间延长 , 心室预激波是一种含高频成分和高频能量较多的电信号 ,其频率可达 4 0 0 Hz以上 ,提示在心内电生理标测时采用较高频率的滤波带 ,可能使旁道电位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6.
报道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发生房室结损伤患者4例,其中左侧、中间隔右侧、左游离壁+右前间壁及右前间隔各1例。2例房室结损伤为一过性,1例安置起搏器,1例双旁道保留1条“旁观者”旁道。术后随访3~20个月均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对房室结损伤的X线影象原因、心电图特征及右前间隔和右中间隔旁道消融术中希氏束监测的重要性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例1 患者男性,31岁.临床诊断:预激综合征伴室是速.入院体检、X线胸片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A型预激征,旁道位于左后间隔(图1A).于1994年1月行射频消融术(RFCA),术中标测旁道位于左后间隔,给予放电功率20W,5s出现房室分离,P-R间期正常,δ波消失,巩固放  相似文献   

8.
显性旁道患者射频消融术后T波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消融术 (RFCA)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部分患者中也产生原发性T波异常改变〔1〕,包括T波低平、倒置及T波尖锐。这种T波异常可能涉及两种机制 ,一是RF CA引起的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因术后常引起患者血心肌酶的轻度升高〔2 ,3〕。另一机制即所谓“心脏记忆”现象。本文主要探讨旁道RFCA后T波异常与心肌损害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研究收集了从 1 999年 1月~ 2 0 0 0年 5月间入院接受RFCA治疗的显性及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 65例 ,排除多支旁道者 3例、间歇显性者 2例、伴束支阻滞者 1…  相似文献   

9.
体表标测q波对显性房室旁道定位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房室旁道体表标测图q波分布与旁道位置的关系,采用91导联体表标测系统观察26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单旁道)患者q波分布图,并与射频消融成功靶点确定的旁道位置比较。发现旁道位置不同,q波分布有别:左室游离壁旁道(14例)q波分布于左腋中线以后背部上方及右锁骨水平(12例);左后间隔旁道(3例)q波局限于右胸背部(3例)。右侧游离壁旁道(7例)q波分布于右胸背部及肋弓下缘(7例);右前间隔旁道(1例)q波位于右胸背上方(1例);右后间隔旁道(1例)位于右胸背下方及左胸背第5肋以下(1例)。提示体表标测q波分布有助于消融术前旁道定位。  相似文献   

10.
对 12例左中间隔房室旁道的心内电生理特点及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学进行了分析。男 5例、女 7例 ,心动过速史 5~ 2 0年 ,年龄 46± 2 1岁 ,显性旁道 5例、隐匿性旁道 7例。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有Ⅰ、Ⅱ两种类型。结果 :显性旁道中心电图呈Ⅰ型者 3例、呈Ⅱ型者 2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 ,靶点位于左中间隔 ,其中 1例为慢旁道。操作时间 90± 30min、X线曝光时间 30± 11min、放电 13± 5次。 1例患者在消融时将His束和旁道同时阻断 ,导致Ⅲ度房室阻滞 ,另 1例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结果提示左中间隔旁道较罕见 ,对左、右后间隔附近的旁道反复标测未找到理想靶点时 ,应考虑左中间隔旁道的可能 ;左中间隔旁道消融时应避免损伤His束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失败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射频消融307例预激综合征患者,24例未成功,前、中、后各百例内失败者各占14,6和4例,成功率分别为86%、94%和96.4%(103/107).9例行二次消融成功。初期消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导管操作不熟练和旁路定位不精细。中、后期则主要原因为未准确识别某些特殊部位如后间隔及右游离壁旁路的局部电图特征。表明操作者的经验与成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心内结构异常合并房室旁道患者射频消蚀的难易程度,对射频消蚀8例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Ⅰ组)与20例合并右侧房室旁道心内结构正常者(Ⅱ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心动过速的心室率、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消蚀导管的选择与操作过程无不同之处,其总操作时间、X线投照时间和放电次数分别为:110±63minVS103±55min、45±21minVS39±17min、6±4次VS6±3次,P均>0.05。且两组病例均一次消蚀成功。结果说明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蚀同样较易成功。手术操作需轻柔,对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者应避免心动过速的诱发;倒“U”形导管塑形,可加强导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后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的影响因素 ,以揭示T波的改变机制。选择房室旁道患者 116例 ,其中显性旁道 82例、隐匿性旁道 34例。术中旁道均成功阻断 ,均为单支旁道 ,消融前后均无束支阻滞者。结果 :82例显性旁道患者有 79例 (96 % )有T波改变 ,而 34例隐性旁道患者无一例有T波改变 (P <0 .0 1) ;左、右显性旁道T波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95 %vs 10 0 % ,P >0 .0 5 ) ;T波改变程度与预激程度有关 ;有T波改变和无T波改变患者消融时间 (116± 37vs 118± 5 2s)、能量 (2 7± 5vs 2 8± 7W)和消融后CK MB(2 0± 3vs 2 1± 5IU/L)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由电张力调整所致 ,与心肌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14.
报道 13例左侧心外膜旁道的特点和经冠状静脉窦射频消融的结果。 13例左侧旁道患者先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 ,如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 ,记录到旁道电位或最早激动的V波或逆传A波即进行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全部成功 ,平均放电 1.5± 0 .6次 ,能量 2 1± 4W ,时间 2 1± 9s。成功消融靶点 :左侧游离壁 2例、左后间隔冠状静脉窦憩室 4例、心中静脉 7例。 11例有效靶点均标测到振幅较大的旁路电位 ,其振幅大于A波和V波 ,与二者之比均大于 1。结论 :冠状静脉窦标测到振幅较大的旁道电位是左侧心外膜旁道的重要标志 ;冠状静脉窦消融可以有效地阻断心外膜侧旁道  相似文献   

15.
报道心外膜房室旁道的特点和经冠状静脉窦射频消融术的结果。3例后间隔显性房室旁道患者先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不成功后改由经冠状静脉窦内标测和消融。术中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静脉窦形态。结果: 2例冠状静脉窦近端有一憩室,并在憩室的颈部消融阻断房室旁道。成功靶点图为标测到振幅较大的旁道电位,其振幅大于A波和V波。结论: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失败的旁道可能是心外膜旁道,行冠状静脉窦内标测与消融可有效阻断旁道,冠状静脉窦憩室与后间隔旁道可能存在着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观察对三磷酸腺苷的反应。同时行RS2 刺激 ,观察有无A波提前 ,明确房室旁路逆传。结果 :5例对逆向传导无影响 ,逆传A波呈非向心性分布 ,同时心室RS2 刺激A波提前 ,证明存在房室旁路逆传 ,5条房室旁路全部消融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次诱发ILVT时出现室房分离 ,于左后间隔记录到分支电位或心动过速时V波最早处消融ILVT成功。结论 :ILVT可以和房室旁路同时存在并导致室房 1∶1传导。  相似文献   

17.
17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中13例(7.5%)具有多旁路(29条)。29条旁路中21条由基础电生理检查证实,8条在阻断其它旁路后显现。4例在双侧,9例在单侧消融。平均放电32±14次后将27条(93.1%)旁路阻断。多旁路与单旁路消融成功率相似(93.1%VS94.0%,P>0.05);但放电次数多(32±14VS14±11,P<0.05),消融时程长(3.6±0.8hVS2.1±0.9h,P<0.01);多旁路组复发率高(7.6%VS1.9%,P<0.01).本研究证实射频消融是根治多旁路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单极标测在心房颤动时消融显性房室旁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2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心房颤动时以单极标测指导消融房室旁道,其中左侧显性旁道9例、右侧显性旁道3例。在消融成功的靶点图上,单极标测的心室激动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显示预激成分最明显的Delta波平均提前46±7ms。全部病例消融成功。平均随访7.9±5.1个月,除1例右侧旁道4个月后恢复旁道前向传导需再次消融外,其余11例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既未见Delta波,也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发生。结果提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显性房室旁道的患者,采用单极标测,其图形易于迅速辨认、测量方法亦简单,用以指导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对 17例后间隔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方法学进行分析和探讨。男 11例、女6例 ,年龄 41± 2 4(11~ 73)岁。与后间隔心内膜旁道相比 ,后间隔心外膜旁道的体表心电图有其自身的特点。 17例患者 ,射频消融成功 16例 ,成功率 94%。 7例在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成功 ,8例在心中静脉内消融成功 ,1例在冠状静脉窦巨大憩室颈部消融成功 ,1例未成功。 17例手术时间 140± 87(86~ 180 )min ,X线曝光时间 42± 2 9(30~ 6 6 )min。 16例随访 1~ 2 4个月 ,无一例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在冠状静脉内消融成功的后间隔旁道具有一些特定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常规在左右侧间隔部标测无满意靶点且试放电无效时 ,应考虑为后间隔心外膜旁道 ,在冠状静脉内标测消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以射频电流消融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右侧旁路。其中右前间隔旁路3条,右后间隔1条,右游离壁2条。平均放电21次,平均累积电能23000J。6条旁路均被阻断,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7个月,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