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洋地黄类为心脏病领域中的重要药物,对绝大参数的充血性心力衰蝎或房性心律紊乱,均可应用,其疗效显著。但该类药物往往在服用较大量,或在维持量中,发生严重的心律紊乱,甚至引起死亡,即使较小剂量,也能发生。且洋地黄的中毒反应,其全身症状及心电图的发现,不能完全作为严重反应的先兆.近年来研究所得,洋地黄的中毒与血钾有密切关系,凡有引起血钾过少的病例,极易造  相似文献   

2.
洋地黄属玄参科草本植物,作为药用者有紫花洋地黄(Digitalis Purpurea)和毛花洋地黄(Digitalis La-nata)两种。其主要成分为配糖体。两种洋地黄所含配糖体的种类和含量虽各有不同,但水解后其主要产物不外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羟基洋地黄毒苷(Gitoxin)、异羟基洋地黄毒苷(Digoxin)和吉他林(Gitalin)等数种。其中以洋地黄毒苷的含量为最多。  相似文献   

3.
对于心脏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的治疗,洋地黄类制剂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产生疗效的剂量接近其引起中毒的剂量,故极易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如何正确掌握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方法,充分发挥其疗效,而不致发生严重毒性反应乃成为内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者等现将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五年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所发生的毒性反应,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洋地黄类药物在心脏疾病范围内应用甚广,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1.中毒原因(1) 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间范围甚小(治疗量约为中毒量的60%)以及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因而常见中毒病例。  相似文献   

5.
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和许多古老药物不断被淘汰、取代的情况不同,目前,洋地黄类药物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有关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体液中洋地黄定量测定等技术的发展而愈益受到重视,在临床应用上也更趋合理,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扼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洋地黄治疗中的进展洋地黄治疗中最主要的进展是否定了洋地黄强心作用的“全或无”观点。现已明确洋地黄的强心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是剂量依赖性,即小剂量有弱作用,较大剂量有较强作用。这一看法改变了过去洋  相似文献   

7.
洋地黄类药物,因其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负性频率传导作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是每个临床医生都不能离开的重要药物。本文就如何合理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浅述如次。一、常用洋地黄制剂的作用特点及用法 1.洋地黄毒甙口服吸收率约90~100%,主要在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除。原形经肾排泄时在近端小管重被吸收,所以肾排出极少。此药口服显效慢、作用持久,有蓄积性。肝机能不全禁用。 2.地高辛,口服吸收率60~85%,肝脏代谢少。原形从肾排除,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排除快。因此口服显效快,作用时间短,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56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10年回顾性调查。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46.35%,其中95例用过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该药后对心室率减慢(P<0.01)、改善心功能不全(P<0.01)有效,并对并发有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治疗也有效。用药后近期未发现有严重心律失常及梗塞面积的扩大。洋地黄类药物组病死率为41.02%;对照组为20.76%。病死率的高低与心功能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56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10年回顾性调查。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的46.35%,其中95例用过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该药后对心室率减慢、改善心功能不全有效,并对并发有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治疗也有效,用药后近期未发现有严重心律失常及梗塞面积的扩大。洋地黄类药物组病死率为41.02%;对照组为20.76%。病死率的高低与心功能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洋地黄(强心甙)仍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HF)的主要药物之一,适宜于心功能Ⅲ、Ⅳ级收缩性(HF)、心房纤颤(AF)伴快速室率的HF患,对窦性心律的HF患亦能选用。  相似文献   

11.
硝酸甘油用作心绞痛治疗已有100多年,由于疗效确切,至今仍是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主一。最近几年来,通过对硝酸甘油药动学和血流动力学作用的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硝酸甘油的给药途径,研制新制剂,并在临床应用中扩大了硝酸甘油的应用范围。本文介绍几种硝酸甘油新制剂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黄芪及其制剂的临床新用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的干燥根,是一种常用的补益中药。黄芪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开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作用。近年发现有新的应用,现概述如下,供临床用药参考。 1 治疗心血管疾病 车氏等报道用黄芪五物汤加减治疗肺心病并发高粘度综合症30例并就其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进行观察:方法是将本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均予抗感染、吸氧、改善通气、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黄芪40g,党参、丹参各20g,桃仁、红花、赤芍各15g,瓜萎25g,薤白10g;寒瘀加  相似文献   

13.
14.
洋地黄类制剂是治疗小儿心脏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极易发生毒性反应。因此,儿科医务工作者必须正确掌握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方法,既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不致于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今就有关问题介绍于下: 一、洋地黄的作用 (一)正性肌力作用:洋地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即正性肌力作用。用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时所引起的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已扩大的心脏缩小及升高的静脉压  相似文献   

15.
16.
杜文平 《包头医学》2002,26(2):68-69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抗菌药物,其对细菌的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主要为抑制细菌生长所必需的DNA回旋酶阻断DNA的复制.阻止细胞和细胞核的分裂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起到杀菌作用[1].该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抗菌活性强及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临床上常用的有注射和口服制剂,为配合临床特殊需要还配制了适合局部用药的各种制剂,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34例心衰患者门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方法及疗效作了分析,认为地高辛每日维持量疗法较安全,简便,适用于门诊大多数心衰患者,对于急重心衰可根据病情分别以负荷量速给法或缓给法加维持治疗量予心阿根据心室率(休息时60~80次/min,轻活动不超过90次min来调整洋地黄类药物的用量,并可将控制此范围心室率的剂量视为该患者最适宜的维持量。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34例心衰患者门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方法及疗效作了分析,认为地高辛每日维持量疗法较安全、简便,适用于门诊大多数心衰患者。对于急重心衰可根据病情分别以负荷量速给法或缓给法加维持治疗量予以治疗。可根据心室率(休息时60~80次/min,轻活动不超过90次min来调整洋地黄类药物的用量,并可将控制此范围心室率的剂量视为该患者最适宜的维持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35例心衰患者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发现中毒者1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为2.77±1.01毫微克/毫升,无中毒者1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1.06±0.73毫微克/毫升,可疑中毒者2例,血药浓度2.1±0.7微毫克/毫升。中毒组与无中毒组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可疑中毒组与无中毒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了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改变的因素,如抽血时间、肾功能、心功能与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讨论。认为血药浓度在中毒与无中毒之间有交叉现象,但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在诊断洋地黄中毒上有重要价值,要结合临床病人情况,全面分析才能正确诊断。如果地高辛血药浓度为2毫微克/毫升以上,应高度警惕发生中毒的可能性,通常应停药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20.
1777年 William withering 首次试用洋地黄于临床,至今已有200年历史,但对它的药代动力学和作用机制,直到1966年才开始被阐明。至今它仍为治疗心衰的一种关键性药物。认识洋地黄的过程是漫长的:刚开始只知道它有利尿的作用,其后发现它能降低心率,1919年 Christian 始发现洋地黄的主要作用是对心肌的正性收缩能作用,于是也推广应用于心率不快的心衰病人。1919年 Pardee 提出洋地黄每天排泄一定的量,几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