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  刘胜 《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5):52-52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30例ITP患儿分三组,①普通治疗组;②冲击治疗组;③免疫球蛋白治疗组(球蛋白组)。结果:常规剂量的泼尼松与激素冲击疗法治疗ITP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而激素冲击疗法与激素冲法加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ITP对比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全身出血症状不严重的患儿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仅限于治疗出血症状严重、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87例ITP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丙种球蛋白组(治疗组)例,400mg.kg^-1,静脉注射,qd,3d一个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组(对照组)42例,按激素治疗常规剂量,疗程一般<4周,两组其他用药相同,根据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症状控制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症状控制时间短,两组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丙球治疗ITP起效快,对不同年龄患儿可迅速减轻各部位出血症状,避免大量出血危及生命,是治疗重症ITP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对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10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IVIG常规疗法组、IVIG冲击疗法组各50例,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IVIG常规疗法组患儿使用IVIG进行治疗[400 mg/(kg·d)×5 d],IVIG冲击疗法组患儿使用IVIG冲击治疗(2 g/kg)。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PLT、WBC、ESR、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结果 冲击疗法组患儿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疗法组(P 0.05),冲击疗法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4.00%,显著低于常规疗法组患儿的32.00%(P 0.05)。治疗后冲击疗法组患儿ESR、PLT、WBC、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常规疗法组(P 0.05)。结论 采用阿司匹林联合IVIG冲击疗法对非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能够加快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降低患儿ESR、PLT、WBC、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婴儿与1岁以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次诊断,治疗选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ITP患儿224例。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2个月)和1岁以上儿童组(〉12个月),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出血表现、病原血清学检查结果及疗效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两组中均以男性患儿为主,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7,P〉0.05);②婴儿组鼻衄发生率低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48,P〈0.05),婴儿组粪潜血发生率高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9,P〈0.05);③大部分(76.8%)患儿有前驱感染史,疫苗相关ITP均发生在婴儿组;婴儿组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M)阳性率明显高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53,P〈0.05);④不论采用激素冲击疗法或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儿组短期疗效均好于1岁以上儿童组;婴儿组慢性ITP发生率明显低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0,P〈0.05)。结论与1岁以上儿童相比,疫苗接种是婴儿ITP的重要诱因,CMV感染可能与婴儿ITP密切相关,婴儿ITP易出现消化道粘膜出血、对治疗反应好、慢性ITP发生率低。对于儿童ITP,需重视对出血严重程度的认识,需行骨髓穿刺,需从患儿病情出发,综合考虑药物副作用、生存质量、经济因素等,选择合理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与大剂量地塞米松(DEX)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IVIG治疗组35例,DEX治疗组30例;两组治疗前后各抽血一次,分别测定患儿的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1)IVIG组治疗后,IgG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EX组治疗后,IgA、IgG、IgM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IVIG组与DEX组相比,血小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DEX治疗组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建议对ITP患儿应尽量选用IVIG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方案.方法治疗组为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及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与常规强的松治疗急性ITP的对照研究.结果IVIG组32例,总有效率为93.8%;MP组30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26例,总有效率为61.5%,IVIG组及MP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组与MP组的总有效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VIG组及MP组在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回升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组与MP组在该两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VIG或大剂量MP冲击治疗小儿急性ITP对迅速减轻出血症状,提升血小板计数,提高疗效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对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ITP患儿,根据不同治疗剂量分为中等剂量组(中等剂量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n=38)和大剂量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间断冲击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对儿童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慢性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地塞米松30 mg/(m2&#183;d)口服,连用4 d为一疗程,连用4疗程,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单次0.8~1 g/(kg&#183;d)静点,连用2 d;对照组20例,免疫球蛋白0.8~1 g/(kg&#183;d)静点,连用2 d。比较二组间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近期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为4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远期总有效率为45%,对照组远期总有效率为1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实验组仅有1例出现库欣综合征;感染率为1.5%,对照组感染率为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间断冲击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不是对所有的慢性ITP患儿均有效,但可作为慢性ITP患儿的二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52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于丙种球蛋白(IVIG)1 g/kg,一次静脉滴注,B组予IVIG 2 g/Kg,一次静脉滴注,两组都加用相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冲击疗法.结果:两组患儿治疗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VIG一次性使用1 g/kg或2 g/kg对血小板免受吞噬细胞破坏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34例ITP患儿随机分为激素组和静脉丙种球蛋白加地塞米松组(简称丙球组)。结果丙球组出血症状改善迅速,血小板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较激素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加地塞米松治疗TI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讨论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120例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临床疗效及不同出血部位对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影响对比。结果单用激素治疗与激素+IVIG治疗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激素+免疫抑制剂,组件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黏膜出血与非黏膜出血对血小板减少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持续性ITP和慢性ITP患儿施以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以明显减弱出血症状,降低贫血症发生,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少板减小性紫癜 (ITP)疗效。方法 :34例ITP患儿采用甲基强的松龙 15mg/(kg d)短疗程冲击治疗 ,继之以口服强的松减量维持治疗。结果 :冲击组治疗后血小板数快速升高 ,血小板计数回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本疗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 ,使出血症状减轻或停止 ,对于血小板过低而导致危险性出血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采取人血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2017年8月我院通过诊断后确诊为ITP患者81例纳为参研的样本,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前者实施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血小板指标、出血症状以及血小板抗体改善的优劣。结果研究组总疗效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构成统计学意义,其中研究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常规组;研究组出血症状与血小板抗体改善的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ITP时采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可减少止血用时,优化血小板指标,临床推荐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正>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因其疗效显著已应用于临床多年。但由于人免疫球蛋白费用昂贵限制了临床使用,我院采用中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ITP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ITP)疗法。方法:34例ITP患儿采用甲基强的松龙15mg/(kg.d)短疗程冲击治疗,继之以口服强的松减量维持治疗。结果:冲击组治疗后血小板数快速升高,血小板计数回升速度明显快地对照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本疗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使出血症状减轻或停止,对于血小板过低而导致危险性出血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患儿激素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法选取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Ⅱ期手足口病患儿97例(手足口病组),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激素亚组44例和非激素亚组53例;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非激素组按治疗标准进行治疗,激素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及14d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前Ⅱ期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Ig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回降,恢复健康对照组水平,但IgA、IgG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激素组治疗后IgA、IgG高于治疗前,而IgM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的抗炎作用得到进一步验证,但需重视此后的免疫功能恢复减慢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泼尼松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代谢的影响及维生素D的干预作用。方法:36例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均口服泼尼松1.5mg·kg-1.d-1,干预组同时口服维生素D3和牡蛎碳酸钙。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空腹静脉血测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留取晨尿测尿脱氧吡啶啉(DPD)和尿肌酐。选未用激素、钙剂及维生素D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作对照组。结果:各组治疗前所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后所测指标与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干预组治疗后血清中PICP较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尿中DPD的排泄率较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长期应用泼尼松可导致慢性ITP患儿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同时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预防泼尼松对骨骼代谢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中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96例ITP患儿随机分为A组(标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B组(中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和对照组(地塞米松)3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3组疗效、药品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后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A、B 两组患儿治疗后Plt、PCT、P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和出血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 两组患儿间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和出血停止时间,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效果显著,能够达到标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且有效减少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将74例ITP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2mg/kg·d口服或地塞米松0.25~0.5mg·d静脉滴注,待出血好转后改用强的松口服.总疗程4~6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ⅣIG,剂量400mg/kg·d,连用5d.结果 IVIG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IVIG为治疗IT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归纳总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骨髓象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情况,分析各种治疗的效果与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度和PAIg表达的关系及疾病的转归的情况,阐明骨髓检查对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至2008年近11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的患者共198例,其中激素治疗有效136例,激素禁忌9例,激素治疗无效5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脾切除组21例,免疫抑制剂组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者占84.1%,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115例患者行PAIg检测,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者抗体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PAIg阳性且激素治疗、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其抗体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种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者占大多数,其PAIg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相关,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与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无关。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ITP的诊断,是一项必要的方法,巨核细胞数及PAIg水平有助于激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