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上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 ,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疾病及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衰老等 )有关。这些因素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以前 ,首先损伤动脉内皮 ,引起动脉内皮功能异常 (endothelialdisfunction) [1~ 3 ]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 (包括缩血管物质和舒血管物质 ) ,它们的协同作用决定了血管的舒缩功能 (简称血管功能 ) ,即血管活性 (vasoactivity)。一般情况下 ,全身缩血管物质浓度变化不大 ,血管的舒缩…  相似文献   

2.
前已述及,体内能源物质耗竭是引起骨骼肌疲劳的一个原因;而运动时体内发生乳酸蓄积、氢离子增加、pH下降也是引起疲劳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人体安静及运动时骨骼肌内和血液中乳酸浓度及其来源 人体安静时肌肉和血液内乳酸浓度很低,大约为1mmol·kg~(-1)肌肉湿重(L~(-1)血液)。其所以安静时也有少许乳酸存在,可能血液红细胞的代谢终产物是乳酸,并且安静时血流低。低强度  相似文献   

3.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后遗症,由于嗜神经病毒引起急性传染病,病毒进入人体之后侵犯神经系统,主要是侵犯脊髓灰质的前角部位,破坏了运动神经细胞,影响了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了肌肉松弛和瘫痪。感觉出现障碍,造成肌力不平衡及骨骼本身营养减退,影响骨骼生长,出现骨骼畸形。我们从1979年6月开始对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瘫痪采用了胸大肌锁骨部带血管神经转位代肱二头肌及三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腰伸肌群疲劳状态下,上肢鞭打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生物力学信息采集及分析手段,对16名羽毛球运动员进行腰伸肌群疲劳前、后,原地杀球动作的生物力学信息采集,并比较疲劳前、后受试者完成原地杀球动作时,运动学指标及肌电指标的变化。结果:挥拍击球阶段腰伸肌群疲劳后,鞭打侧手部峰值线速度(P<0.05)及髋、肩、肘三关节峰值角速度(P<0.05)下降;肩、髋相对角度差减小(P<0.05);左、右腹直肌(P<0.05),左、右腹内斜肌(P<0.01),左侧腹外斜肌(P<0.05),左侧背阔肌(P<0.05)的肌电RMS均值较疲劳前减小;左侧腹直肌(P<0.01)、左侧腹内斜肌(P<0.01)、左侧腹外斜肌(P<0.05)、左侧背阔肌(P<0.01)的RMS峰值下降;左、右竖脊肌的RMS均值增加(P<0.05),且右侧竖脊肌RMS峰值也增加(P<0.05)。结论:在上肢鞭打运动中,腰伸肌群疲劳会降低人体各环节在挥拍击球时产生动量矩的效率,从而对鞭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局部肌肉疲劳引起人体躯干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能力改变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提高人体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方法是未来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远洋航行人员在特定环境中的一些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初次出海人员远航前及远航 87h后血浆血管紧张素 (A )、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及血压、心率的改变。结果 远航中血浆 A 、ET、CGRP均明显高于远航前 (P<0 .0 1) ;收缩压及心率无明显变化 (P>0 .0 5 ) ,而舒张压上升明显 (P<0 .0 0 1) ,但仍在正常范围。结论 远航时体内缩血管物质 A 、ET和舒血管物质 CGRP可能参与了远航人员体内的应激发生机制 ;而需要引起我们临床医生关注的是对有高血压病及年龄较大的人群在远航时发生的血压改变  相似文献   

6.
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高发。自由操和跳马最容易引起踝关节损伤,诱发损伤的主要动作类型为空翻加转体后的落地或下法。这类损伤通常是由内部危险因素(个人解剖结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和外部危险因素(落地表面和器械的力学特征、体操规则等)共同造成。迄今,基于生物力学的落地冲击负荷监控、仪器的反馈、计算机仿真、保护装置,以及肌肉筛查等都是预防踝关节损伤的措施。本文综述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特征及生物力学预防措施,为体操项目训练和比赛中减少踝关节损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娟  刘洪臣 《武警医学》2004,15(4):310-312
痛觉是由伤害感受器的冲动激活中枢系统引起的。通常仅在特定的高阈值外周伤害感受神经元被激活时产生。临床疼痛是躯体感觉系统可塑性的改变,作用于多个位点的不同机制造成。本文重点介绍正畸致痛的外周机制。  相似文献   

8.
软骨的疾病,特别是由软骨退变所致的骨关节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软骨退变由其生物化学成分变化开始,引起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的变化.针对关节软骨的生物化学成分、组织学形态特点、生物力学机制和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MRI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侧切作为导致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高风险动作,严重挑战着膝关节健康及人体运动能力。对侧切动作的分析有利于阐明ACL损伤机制并有助于筛选ACL损伤高危人群。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侧切动作及影响侧切动作生物力学指标的因素进行综述,探讨ACL损伤机制。影响侧切动作生物力学指标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神经肌肉控制、性别、有无预判、下肢偏侧性、接地技术等,且各种因素相互影响。通过分析侧切动作探讨ACL损伤机制,对于构建ACL损伤预防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骨骼肌微循环血管主体构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肌肉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我们研究了人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的肌肉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揭示了人骨骼肌微循环血管构筑的规律性。我们发现:骨骼肌微循环血管纵横交错,交措折叠形成肌肉的微循环血管立体网架;在肌肉内不仅有平行的与环行的血管排列,而且还有形态不同的血管袢、袢状血管丛、血管球、血管索、螺旋血管索、同心圆型血管网及鱼网型血管网等各种各样的血管网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肌内微循环血管网络。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肌肉拉伤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控制兔胫前肌的牵拉,并观察兔胫前肌牵拉后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改变。结果提示:以屈服载荷,相当于128%动物体重牵拉兔胫前肌,可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肌纤维部分断裂发生于靠近肌肉-肌腱连接处;损伤部位肌内膜纤维化和疤痕组织的形成,可能是肌肉拉伤后频繁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关节软骨的结构与生物力学的关系及MR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软骨的疾病,特别是由软骨退变所致的骨关节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软骨退变由其生物化学成分变化开始,引起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的变化。针对关节软骨的生物化学成分、组织学形态特点、生物力学机制和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MRI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的步态分析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运动在关节生物力学运动中最为复杂。行走是膝关节最为频繁的活动方式,也是在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中较易测量、能准确分析的运动方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其表面存在机械感受器,通过神经肌肉反射对动力性稳定结构即关节周围的肌群进行调节。ACL损伤后,反射弧的改变会引起膝周肌群肌力代偿性改变,进而产生步态的改变。这种步态的改变可以通过专业步态分析系统测量,能在定量的水平客观反映受试者膝关节行走时的功能状态。同样,ACL的解剖重建也会对膝关节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步态进行精确的…  相似文献   

14.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颜面部肌肉阵发性、非自主性抽搐。抽搐多从眼周开始,之后波及口周和表情肌,常伴头痛耳鸣,情绪紧张时病症会加重。该病症不仅损伤容颜,还会造成精神伤害及生活的不便。该病症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受局部血管波动性压迫,继而发生脱髓鞘变化并导致传入传出神经短路所致。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此病症。  相似文献   

15.
盐酸羟考酮控释治疗中、重度疼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振华  李卉  李彦  丁全福 《武警医学》2005,16(3):211-213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 ,是患病机体对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炎症、肿瘤等伤害性刺激的保护性生理反应。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往往引起抑郁、焦虑 ,睡眠、心理及人际交往障碍 ,生活质量下降 ,甚至产生敌意或自杀。目前新观念认为 ,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尾吊大白鼠比目鱼肌特性动态变化过程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告了用尾吊法模拟失重观察大白鼠比目鱼肌在悬吊过程中肌肉重量、蛋白质绝对含量及肌肉生物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悬吊鼠分为3、7、13、21、30天5个组。肌肉重量和蛋白质绝对含量在悬吊初期下降,以后又逐渐回升,其变化规律都可用多项式表达。肌重、蛋白质绝对含量和力学特性的变化反映了悬吊引起的低运动/低动力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但萎缩程度并不随悬吊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地加重,在悬吊后期各参数值有回升现象。根据上述现象,可以认为比目鱼肌重量、蛋白质绝对含量、肌张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同时,大白鼠经两周尾吊其后肢肌肉即可出现明显萎缩,可为今后悬吊时间的选择提供依据;肌肉等长单收缩的收缩时间与半松弛时间逐渐缩短,可能反映了慢肌向快肌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肌内效贴出现至今,特别是近十年,有关肌内效贴的研究迅速增加。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运动创伤、生物力学、神经生理以及临床康复。本文从力量及运动表现,肢体活动范围,炎症、水肿和疼痛,神经肌肉功能四个方面对肌内效贴近年来在损伤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虽然肌内效贴在预防运动损伤和介入康复治疗方面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未被科学界广泛认可,但其在提高运动成绩、减少运动伤害、促进大众健康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高速枪弹伤时流体动力学因素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在体和离体实验互为补充,生物力学和医学研究相结合,观察高速枪弹致伤时循环管路发生强烈的流体动力学改变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材料和方法在体实验:实验犬10只,以M-193,5.56mm制式弹致伤犬下腹部,测定伤前及致伤瞬间腹主动脉,颈动脉的...  相似文献   

19.
振动刺激与肌肉力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前言 张力性振动反射(tonic vibration response,TVR)是一种由外源性振动刺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反射,通过振动刺激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再经过单突触和多突触的神经反馈调节,反射引起不随意收缩的肌肉收缩,从而导致肌肉力量发生变化.Johnston早在1907年发现,对肌肉和肌腱进行局部振动刺激可以导致肌肉收缩力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有血液循环的腓骨 (膜 )逆行移位术治疗骨缺损、骨不连和关节固定术 ,已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 :其所以成功 ,在于方法所依赖的解剖学基础。在踝部有诸多韧带将胫、腓骨下端及距骨、跟骨等诸骨连结成一体。在韧带之内外又有诸多伸屈肌腱通过。在踝部没有血供丰富的肌肉覆盖 ,其外为皮下组织和皮肤。踝部虽缺少必要的肌肉组织 ,但踝部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 ,有来自小腿三大血管系统 ,即胫前、后血管和腓血管系统。胫前、后血管构成足背血管和足底血管之前 ,途径踝部时 ,即发出许多分支血管 ,组成血管网 ,而腓血管在腓骨下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