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热是艾滋病常见并发症状之一。2009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在对河南某地区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中,观察分析78例艾滋病内伤发热病例,四诊合参可分为4个中医证型,即脾肺气虚、湿热内蕴、痰湿内蕴和脾肾阳虚;根据CD4+T淋  相似文献   

2.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266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规律,为全面深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筛选的1266例HIV/AIDS患者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人数为多,证型中复合证型气血亏虚证人数为最多,脏腑兼病证候中脾肾阳虚证人数最多,五脏证候中脾气虚证人数最多,存在气血阴阳亏虚,兼有湿、热、毒、痰、瘀等,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结论: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存在气血阴阳亏虚,气虚为本;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脾为枢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对133例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与12个月的随访,使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并同时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中医证侯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患者入组时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肝胃不和;随访12个月后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其中入组时肝胃不和证患者的CD4+、CD8+计数均高于脾气虚弱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或P<0.01),肝郁气滞证患者CD8+计数高于脾气虚弱证患者(P<0.01);随访12个月后CD4+、CD8+计数在HIV/AIDS不同证型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12个月后HIV/AIDS不同基本证型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CD8+计数分层与HAART治疗12个月后的免疫学应答情况的关联系数r=0.3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施扬  张秋娟 《北京中医药》2014,(11):836-838
目的规范垂体腺瘤的中医证型,为垂体腺瘤的临床辨证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12例患者,收集其四诊信息,填写调查表,将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家组评定意见,筛选出患者的中医证候群。结果 212例垂体腺瘤患者中,痰湿内阻型占41.0%、气血亏虚型占24.5%、脾肾阳虚型占30.5%、肝肾阴虚型占4.0%。结论从212例垂体腺瘤患者中筛选的4个规范化中医证型可供相关临床和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被调查者按照统一标准填写《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主要症状和证候特点。结果:通过对54个主观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8个公因子并结合碎石图,得到4个主公因子分别为气虚因子、湿热因子、气逆因子和气滞因子。结论:河南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脾气虚弱证为主,兼有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证,其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肾、肝、胃、心、肺等多个脏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HIV/AIDS 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某省某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276例,健康对照者11例,均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检测并对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各证型与健康人相比,除痰湿内蕴型在CD3+T细胞水平方面没有表现显著性下降,其余各证型CD3+、CD4+T细胞水平均较健康人明显下降(P<0.05);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在CD8+ T细胞亚群数量方面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76例HIV/AIDS不同证型对比,CD3+T细胞水平在气血亏虚兼痰湿组最低,与气血亏虚兼血瘀组、气血亏虚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在痰湿内蕴组最低,与气血亏虚组、气血亏虚兼血瘀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 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HIV/AIDS中医证型及病机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医》2021,39(8):52-5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2型糖尿病的规范化证型,并展开对中医证候分型与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相关性的探讨,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辨证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327例患者,收集其四诊信息,填写CRF表,最后将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系统聚类处理,结合专家组评定意见,筛选出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群。结果:2型糖尿病可分为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肾阳不足及瘀血阻络4个证型,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瘀血贯穿糖尿病的发病全过程。结论:本研究按照严格的标准收集四诊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筛选了2型糖尿病的4个规范化中医证型,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供临床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滋病与非艾滋病发热病例,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佐证"艾毒伤元"理论。方法:采用流行性病学调查设计和现场问卷调查方法,选择艾滋病发热病例和非艾滋病发热病例各40例。结果:两组在壮热、潮热头身困重、易患感冒、盗汗、气短、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佐证了"艾毒伤元"理论,初步探讨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是艾毒伤元,导致气虚、血虚、阴虚等而发热。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发热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会军 《环球中医药》2011,4(5):333-336
目的 通过研究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发热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探讨HIV/AIDS发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发热临床调查表>,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填写调查表.结果 通过症状体征分析,提示HIV/AIDS发热以低热常见,多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内伤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HIV/AIDS患者主要中医虚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利用Clementine中的特征选择节点筛选142例脾气虚弱及肺脾气虚证HIV/AIDS患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四诊信息中的主要症状和舌象进行网络训练,建立脾气虚弱和肺脾气虚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样本按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建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模型的正确率。结果:筛选出了发热、咳嗽咳痰、神疲乏力等10项对模型构建重要的指标,模型训练集诊断的正确率为87.25%,测试集诊断的正确率为80.00%。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诊断艾滋病患者脾气虚弱和肺脾气虚证型,在中医证型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艾康胶囊对艾滋病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治疗的125例HIV/AIDS患者给予益艾康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治疗,连续服药3a,观察其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免疫学指标CD4^+T淋巴细胞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发热乏力纳呆腹泻等中医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免疫学指标总有效率达到50.4%。结论:益艾康胶囊对HIV/AIDS患者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证候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热盛痰蒙等。症状频次依次是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胸闷、纳呆、自汗、头痛、消瘦。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分布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为主;症状以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8946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从2004~2009年采用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8946例,对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点(12、24、36、48个月)的症状体征、证候分布、CD4+计数、治疗情况及病例脱落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医药对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其中以乏力改善最为突出。无症状期患者CD4+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艾滋病期患者CD4+计数随时的变化而升高,12、24、36、48个月时与治疗初始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爱保生丸、扶正抗毒丸对HIV/AIDS患者不同疗程时的CD4细胞计数变化,并探讨纯中药治疗对HIV/AIDS患者的疗效.方法:给予HIV/AIDS患者康爱保生丸(组成:紫花地丁、黄芩、桑白皮、人参等)、扶正抗毒丸(组成:黄芪、黄精、白术、女贞子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变化.结果:对于CD4细胞计数小于350/mm3的患者,康爱保生丸、扶正抗毒丸提高其CD4细胞计数趋势明显;对于CD4细胞计数大于等于350/mm的患者,康爱保生丸、扶正抗毒丸有减缓和逆转其CD4细胞计数下降趋势.结论:康爱保生丸、扶正抗毒丸对HIV/AIDS患者CD4细胞计数有提高或减缓和逆转其下降趋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艾滋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下简称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证型艾滋病免疫负调节能力。方法:根据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为肺肾不足、气虚血瘀、脾肾亏虚3种证型,设正常对照组30名,收集病例97例,观察不同证型艾滋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脾肾亏虚、肺肾不足、气虚血瘀各组患者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1),脾肾亏虚型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最高,依次分别为肺肾不足型、气虚血瘀型。结论:不同证型艾滋病患者从病变初期的脾肾亏虚组,中期肺肾不足组,到疾病后期气虚血瘀组,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HIV/AIDS患者276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者1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4+、CD19+、CD5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对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观察组各证型与对照组比较,除痰湿内蕴型外,其余各证型CD3+、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各证型之间比较,CD3+T细胞水平气血亏虚兼痰湿型最低,与气血亏虚兼血瘀型、气血亏虚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痰湿内蕴型最低,与气血亏虚型、气血亏虚兼血瘀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湿内蕴型CD14+T、CD19+T细胞水平较低,CD56+T细胞水平较高,与其它各证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HIV/AIDS中医证型及病机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