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对照,以提高对该征象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35例下腰痛患者伴有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的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诊断,对照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MR矢状位T2WI图像呈圆形(71.4%),弧形(20.0%)或放射状(8.6%),病灶表现以圆形常见。轴位像为条状或梭形,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一致;高信号出现的位置与临床症状相符合。结论 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对诊断腰椎间盘性下腰痛有一定的特异性,出现该征象可提示椎间盘纤维环撕裂,为下腰痛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保守治疗的MRI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discprotrusion ,LDP)中医保守治疗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方法 :4 5例LDP病例经MRI确诊后进行中医保守治疗 (推拿、牵引、针灸、中药治疗 ) ,疗程结束后行腰椎MRI复查 ,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结果 :中医治疗LDP的优良率为 82 2 2 % ;治疗前、后的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厚度、突出的程度、椎管前后径与横径、侧隐窝宽度、椎体终板疝的形态等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医保守疗法不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态改变产生明显影响 ,但可有效缓解LDP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冯宇  杨殊杰  高燕 《中国骨伤》2005,18(8):456-458
目的:观察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MRI、MRM变化,为手法治疗解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并进一步探讨手法治疗机制。方法:选取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25~58岁,平均41岁。随机分为2组,手法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5岁;药物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5岁。两组问性别、年龄及所患病情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进行手法及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疗效、MRI及MRM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手法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I突出髓核无明显变化。③MRM显示手法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神经根鞘袖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手法治愈患者神经根鞘袖外观由明显受压恢复到基本正常。结论:MRM为手法治疗彻底解除神经根受压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手法治疗前后MRI未见突出髓核还纳,应从手法治疗改变脊柱、椎间盘、突出髓核生物力学特性出发,进一步研究其获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MRI纤维环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对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经手术治疗的101例(103个椎间盘)下腰痛患者术前腰椎MRI T2WI,发现36例(36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高信号区(HIZ),65例(67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无高信号。手术取病变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下腰痛组纤维环层明显变薄,胶原纤维细胞少,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HIZ)组除一般表现外尚发现具特征性的三类变化:①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血管腔内有或无红细胞),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②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③纤维环中出现退变和增生并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此3种病理变化经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与无高信号区组(非HI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比较HIZ组和非HIZ组的临床表现发现:HIZ组L4/5节段常见;腿痛多限于大腿部;感觉、运动、反射改变和直腿抬高试验均较非HIZ组不典型。结论:腰椎MRI T2WI纤维环出现的高信号区(HIZ)是椎间盘内部结构病理改变在影像学上的一种较具有特异性的表现;有HIZ表现的下腰痛是一类具有自身特点的腰痛类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上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Z)与性别、年龄、体重及腰痛症状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2860个椎间盘)腰椎MRI资料中HIZ发生率与性别、年龄、体重和腰痛症状的相互关系。对16个发生HIZ的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CTD),对所得图像行改良Dallas分级并结合疼痛诱发试验综合分析。结果:HIZ发生率为34.97%(200例),男性为34.46%,女性为35.63%,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岁后,HIZ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50~59岁达到高峰(56.70%),此后发生率逐步降低。体重增加亦可致HIZ发生率升高,当体重≥90kg时,HIZ发生率达57.89%。腰痛者HIZ发生率(42.75%)高于无腰痛者(28.05%),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16个行CTD的椎间盘中,疼痛诱发试验阳性者多为Dallas 4级(8/9),疼痛诱发试验阴性者多为Dallas 3级(6,7)。结论:MRI上腰椎间盘HIZ与年龄、体重及腰痛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分析54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6个月,优良率占93.8%。结论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中,既要做到充分减压,又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自1987年7月到1991年12月共收治114例腰间盘脱出症,手术治疗110例,其中MRI检查确诊为腰间盘脱出症为80例。MRI检查与手术结果符合率占97.5%.文章就.MRI检查优于CT及MRI图象区别腰间盘变性与腰间盘脱出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1994年采用椎板黄韧带开窗和全椎板切除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0例。结果表明就解除坐骨神经痛而论两种术式无差异。而椎板黄韧带开窗却具有损伤小,既能摘除髓核去除间盘后方复合性病变恢复神经功能又维持了脊柱稳定性的优点,优良率占98%。  相似文献   

9.
腰椎转移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转移癌的不同点,以防误诊。方法: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转移癌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找出其不同点。结果;腰椎间突出症与腰椎转移癌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以MRI最有价值。结论:应重视详细的体格检查,对疑有腰椎转移癌可能者,应行MRI检查以资鉴别。  相似文献   

10.
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IO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T1、T2像的表现分为:手术组(6例),非手术组(4例),并指导治疗。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7例恢复正常,2例仍有腰痛和活动受限,1例卧床。结论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显微内窥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使用METRx系统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采用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平均3d下地活动,平均住院7.5天,平均手术时间35min,平均术中出血25ml,平均随访8.2月,MacNab评分优20例,良9例,优良率90.6%。本组并发硬膜撕裂1例。结论椎板间隙采用MED方法保留椎板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容易操作,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杜磊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152-15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A组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和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B组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单纯臭氧注射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示:A组疗效总改善率为92.5%,显著优于B组82.5%(P〈0.05)。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单纯臭氧注射相比明显改善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骨外科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临床效果分为优良组和可差组,对影响其术后临床效果的10种可能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做统计学处理,并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手术节段、Lee分区、纤维环破裂、Modic改变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病程、外伤史、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分级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椎间盘退变IV级(OR=5.423)、腰腿痛并存(OR=4.678)、病程12个月(OR=3.982)、有外伤史(OR=2.510)和年龄≥45岁(OR=1.525)。结论影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危险因素为椎间盘退变IV级、腰腿痛并存、病程12个月和年龄≥45岁,在临床治疗上高度重视,以期达到临床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双间隙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一个经皮穿刺点行双间隙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在应用经皮穿刺法为4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术中。选择L4,5、L5S1复合型椎间盘突出者35例(8.7%),采用同一穿刺点对同侧不同侧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相邻的双间隙作髓核摘除术。结果 接受本术式治疗的35例复合型椎间盘突出症者,其穿刺的成功率为100%,穿刺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以一个穿刺点作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并不困难,但由于适应症把握不严,定位诊断不准确,术式欠妥或技术失误等原因致部分病例术后症状不能缓解需再次手术。为提高手术疗效,选择手术适应症,并在术中术后应用中药和早期功能锻练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共作110例,无1例再次手术,优良率达9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