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7,17(2):118-119
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按《素问·金匾真言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阴阳划分原则,一般认为,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外,明经分布于内;在躯干部,阳经分布于背面,阴经分布于腹面。但是...  相似文献   

2.
路玫  曹大明 《中国针灸》2008,28(5):368-368
经络学说中的每条经脉循行分布均由体表循行线(又称"有穴通路")和体内循行线(又称"无穴通路")两部分组成.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沿下肢内侧上行,走向胸腹部.  相似文献   

3.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3):191-193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相似文献   

4.
5.
人体的组织器官保持相对协调一致,进而完成日常的生理活动,关键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实现.经络系统详于头面躯干部,略于脑内,且循行路径模糊,影响临床取穴和疗效,限制针灸学科的发展.结合经络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脑内经脉”的假设,希望充实完善经络学说,为针灸效应及脑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发展经络理论、阐明针灸治病机制做一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足阳明胃经体表循行路线的声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40例健康成人的足阳明胃经做了实验观察,结果显示:胃经虽然跨越了多个体区,行程长,路线也较复杂,但声波的传导是循经的,其传导轨迹与古典文献描述的胃经体表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以上事实说明以低频声波为客观指标检测经络循行路线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71-73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综合分析老官山汉墓人像经络线条循行路线及历代相关文献记载,探讨足阳明胃经循行变化情况,为梳理经络理论的发展源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述足阳明胃经及临床证治266071山东青岛中青化工联合公司医院安培祯足阳明胃经是十二正经之一,与任督二脉相合构成了人体内的巨大网络系统—十四经脉。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它参与十四经脉的循环往复,气血能源的保障供给,在经络学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是人体的大周天,根据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汇于四肢末端,阳经交汇于头面部,阴经交汇于胸腹部。但是在胸腹部除阴经外,足阳明胃经也循行其中。如“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相似文献   

11.
孙永显 《中国针灸》2003,23(9):533-535
论述了络脉,尤其是孙络,是经络系统“阴阳相贯”的重要部位,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对传统意义上的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说的解释存在的缺憾不足之处。认为在教学、科研、临床上和经络标准化研究中对以上两个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通过50多年的经络研究和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医作为诠释人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医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络是机体能量信息以电磁振荡形式在体内沟通和连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体系,具有许多量子特征,不能用固定的组织结构硬套。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线具有漂移现象,这正是经络动态运行规律的体现。通过动态的信息触发和生物共振,经络系统自组织地发挥着整体调整作用。遵循经络的量子特征和规律,不仅创新了经络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络在量子信息医学中的科学定位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经络气道的验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2,22(9):8-16
目的:验证经络气道,阐明经络实质。方法:根据古典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用多种实验研究验证络气道有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功能和特征,结果:经络气道,有多种物质,宏观形态,经络路线,外部框架的间隙结构;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血管变化,淋巴免疫的间隙功能,有低阻良导、双向运行,阻滞疏通,气道相通的间隙特征,结论: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是广义经络,循环感传的卫气通道是狭义经络,经络实质是液气运动的间隙通道。  相似文献   

14.
肝经、肺经脑内分布区域的f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经、肺经在脑内的分布情况,为构建脑内经络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健康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肝经组(Ⅰ)和肺经组(Ⅱ),每组按五输穴各分为5小组,分别为大敦(Ⅰ1)、行间(Ⅰ2)、太冲(Ⅰ3)、中封(Ⅰ4)、曲泉(Ⅰ5)和少商(Ⅱ1)、鱼际(Ⅱ2)、太渊(Ⅱ3)、经渠(Ⅱ4)、尺泽(Ⅱ5),每小组6人。采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各穴激活脑区的情况。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按照Talairach坐标行解剖定位,获得实验任务激活的脑区,以肝经、肺经各自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肝经、肺经在脑内的分布区域。结果:针刺肝经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同侧BA34、BA47、红核,对侧BA19、BA30、BA39、顶上小叶、小脑斜坡,两侧BA3、小脑顶;针刺肺经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同侧BA2、BA18、BA35,对侧BA19、黑质。结论:肝经、肺经在脑内有其相对特异性分布区域,提示经脉到脑可能存在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证的传变就是人体阴阳顺逆的转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08,3(4):198-200
本文试图从人体阴阳的变化探讨《伤寒论》六经证传变的内因和规律。方法:顺其机转以为治。结论:人体阴阳顺逆的每一次转折就是《伤寒论》六经证的一次传变。  相似文献   

16.
就足阳明经穴与胃相关性的作用机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古代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股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踝肱指数、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股动脉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提升踝肱指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经穴/经脉-脏腑相关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1)穴位"活动论",2)一穴对多脏器作用的规律,3)多穴/多经对一脏的影响,4)内脏疾病在体表经穴/经脉的特异反应,5)穴位注射药物的疗效优于肌肉注射,6)针刺对内脏细胞已知的特定蛋白表达的影响,7)针刺对相关脏器全基因/全蛋白表达/磷酸化的影响,8)经穴与内脏相关联系的外周途径,9)经穴与内脏联系的中枢途径,10)国外相关研究的概况等10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经穴-脏腑相关研究的概况,并对该研究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思路做了初步的分析。利用系统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必将大大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