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磊  刘鑫  沙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2):2820-2822
在研究传统中医脉诊基础上,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从仿生学观点出发,设计模仿人手指触觉的柔性面接触型多信息传感模式,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尽可能接近传统中医脉诊的方法,提取脉诊信息,建立一种动态三维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系统。通过采用新型传感器提取指感脉象信息,以三维数据模式传输给计算机重现中医指下感觉的脉诊信息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文章提出的脉诊客观化新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临床的脉诊客观化研究和中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特征依据。  相似文献   

2.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特色诊法初步实现了客观化和数据化。脉诊仪能够识别临床常见基本脉象的脉图特征,脉搏波参数的客观数据可以为脉图分类提供数据支持,脉图的获取与分析技术的优劣决定着评判的标准。脉诊仪,尤其是传感器的研究及更新,脉象采集的规范化以及脉图分析的准确性成为脉诊客观化和现代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前提。文章从脉诊现代化研究的3个方向:一是传感元件更新;二是脉图分析技术;三是脉诊临床应用,综合评述了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提出脉诊现代化研究的趋势,研制符合中医脉象本身内涵、符合现代仪器要求的中医智能脉诊仪系统,融合中医诊疗数据与现代医学诊疗数据,在数据、诊断和疗效之间建立科学的对应关系,最终形成具有辨证论治内涵的智能医学诊疗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3.
邓慧英  张大祥 《河南中医》1994,14(5):288-289
脉诊现代化研究成果举隅邓慧英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张大祥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30003)主题词脉诊/方法,脉象/分析,中医病机近年来,中国脉诊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仅就脉图检测技术对中医脉象的生物力学基础、脉象机理等方面的资料举例...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在超声图像动态分析和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B型超声与柔性传感器结合构建了脉诊复合信息检测系统,对超声波动态图像、压力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心电图进行信息整合,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建立了脉象特征分析方法,形成了描述中医脉诊“位数形势”4种属性的优化解决方案。应用此系统采集了健康人的多信息脉象数据,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新的脉诊客观化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临床的脉诊客观化研究和中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特征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脉诊客观化与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实现中医脉诊数字化,就必须有符合中医特点的脉搏仪及相应软件配合,更要有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和识别技术。中医脉诊临床研究为古代客观化与现代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数据,脉诊机理的探讨为其可行性提供了有利依据。从脉象信号特征提取和脉象信号模式识别与分类两个角度综述了20年脉象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7.
脉诊作为“望闻问切”四诊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法,是留学生中医教学的重点,然而因其深奥、抽象的描述方法以及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也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趣味教学,注重脉诊中的中医文化传授;形象教学,以脉象图、意象图、脉象动画等形式辅助记忆;实训教学,强化脉诊实践,实现脉诊理论向临床应用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但脉象概念抽象,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具体、形象,为脉诊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将我校近几年脉诊实验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医脉诊客观化可行性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脉诊的客观化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期待,但脉象的客观检测、脉波图的分析、脉诊仪的应用,并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无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从实验角度研究脉诊也未有实质性发展。搭建中医脉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对中医古代文献和典型医案的脉证规律和脉证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显而易见,实践性很强。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一直都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必须进行脉诊实验教学,主要就是要重视诊脉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脉诊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在见习基地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通过学生相互练习诊脉和具体可触的模拟脉象装置,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脉象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仅能亲自动手,而且还可以反复练习,加深对常见脉象指感特征的体会。此外,进行脉诊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与能力,对提高学生中医诊断能力,特别是脉诊水平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此在本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脉诊实验课程,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诊脉技能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现将实验应用和体会加以认真总结分析,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综合诊断与杂病论课程依托中医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利用中医综合诊断系统,结合书本中对脉象的描述,让学生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了解各个脉象的特点,感受不同脉诊的波形,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与“行”的结合。要充分发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培养一名“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不仅仅是拥有优秀的专业素养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课堂中优秀的专业知识教学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二者共同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探索出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以往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患者陈述分析病情。文章介绍了名中医黄文政教授对脉诊的认识,并通过临床医案反映其在脉证合参思想方法指导下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思路。黄文政教授提出,临床上应当把患者的脉诊和症状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只是孤立地看待不同脉位表象所对应的某脏某腑的病变,这也是对中医整体观最好的诠释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加速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使中医脉诊标准化,不仅是中医脉诊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使脉诊更加客观化,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德患者舌诊、脉诊及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显示:德国患者中医辨证多偏气虚和阳虚的证型,中国患者则较多偏气虚和阴虚的证型,舌象和脉象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传统医学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重视医学教育和经验的继承与创新,重视临床技术和辨证论治的实际传授。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针刺是中医治疗里的重要方法,为了解脉诊在近代针刺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了解近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检索“针刺+脉诊”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然而诊脉对临床针刺的指导意义有理论依据可循,脉诊对针刺得气的重要性确有依据,脉诊指导针刺的原则多源于《黄帝内经》,针刺运用的脉法丰富多样,未涉及临床实践内容的文献占近1/3;针刺治疗配合诊脉有理论依据并具有临床意义,目前现代针刺治疗中诊脉不受重视是事实,《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目前中医传承中被忽视的珍贵内容,亟需继续传承发展,利用现代科研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期望可促进脉诊的中医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融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对医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SSP)结合病案教学法(CBL)开展教学改革。从目前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SSP和CBL的特点与优势来探讨SSP结合CBL教学模式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从建立病案库并设计问题、剧本撰写、SSP的培训及审核等方面探究SSP结合CBL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具体说明SSP结合CBL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实践证实,SSP结合C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内科学临床带教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工程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医药工程学科近期研究的状况作了概要的介绍。对数字中医药体系的新构想、中医数字人体工程、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中的四诊客观化的脉象研究和舌象研究的内容作了较细的介绍;而对中医经络研究、中药细胞级粉碎的微粉技术研究、中医专家诊疗系统研究、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亚健康医学研究及中医药工程教育和学科人才培养等内容作了一般介绍。此外也对引发的思考和学科宗旨、任务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一种诊断方法,但对中医脉诊进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具有较大难度。自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脉诊的客观化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上也未凸显出脉诊——这种无创诊断的优势。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倍受关注。金氏脉学理论在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思想的统一,搭建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根据金氏脉学理论进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医院校教育利与弊,提出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对导师和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选择,并精心设定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经典理论的基础型、掌握中医临床思维的传统型、掌握现代诊治疾病方法的现代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具有高水平论文写作能力型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0.
浅谈妊娠脉     
妊娠脉是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15年有关妊娠脉文献的搜集,从历代文献对妊娠脉的论述、现代医学对妊娠脉的论述及妊娠脉的鉴别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求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